陆仲绩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zj6189

博文

黄花泥螺

已有 3602 次阅读 2014-1-20 09:00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父母亲, 普天下

新年到,家家户户采购“年货”忙。送上一碟家乡小菜,希望能喜欢。愿普天下父母亲健康长寿,愿普天下孩子永远健康开心快乐幸福。

 

生活冲冲,时光匆匆,总难忘老家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不仅留在心里,也留在胃里。宁波人称“菜肴”为“下饭”。下者,送下也,下饭就是送饭下肚的“小菜”,既形象又贴切。要说宁波的“下饭”,当然首推黄泥螺,“一粒泥螺一口饭,蟹糊味道交关赞,入秋腌坛臭冬瓜,吃到腊月过年关。”。澥浦镇地处浙东宁绍平原东端,黄泥螺就是上天赐予宁波人的佳肴。

泥螺,学名吐铁。《辞源》中载有泥螺条:“即吐铁,宁波出泥螺,状如蚕豆,可代充海错。”在“吐铁”条,则载有:“软体动物、一名泥螺,俗称黄泥螺,状如蜗螺而壳薄,吐吞含沙,沙黑如铁,至桃花时味乃美、腌食之,一作土铁。”旧时,澥浦与龙山一带曾盛产泥螺,清代文人谢辅绅在《蛟川物产五十咏·泥螺》中说:“瓮头粘腻卤牵连,借箸前来向带涎。惟有桃花名独冠,肯随流水到蛟川。”泥螺春天繁殖,夏天成熟,多栖息在泥涂较软、咸淡水交换活跃和风浪相对较小的低潮位滩涂。澥浦与龙山一带的海涂背风向阳,适合泥螺的生长,泥螺壳呈黄色,特别肥美,通称为“龙山黄泥螺”。

澥浦镇东临东海灰鳖洋,海中有澥浦山、巴子山、棋盘山、走马堂四岛礁作屏障,使其成为一个天然的避风良港,其中澥浦山处于澥浦与龙山交界的海涂中,晴天宛如宝石镶嵌,雨时水色空蒙山色奇,活脱脱一个蓬莱胜境,更是在当地就被称为“泥螺山”。可见澥浦在“龙山黄泥螺”中的地位不可多得,如按“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认证,无疑该归澥浦所属。

泥螺是个好东西。泥螺不是抓的,是去摸的去拾的。泥螺是成片的,只要找到,就是一大片。泥螺随潮而来,靠海谋生的人们背上泥鳗船(又称泥摩船:在泥凃上犹如海鳗样,灵活机动;直到有了摩托车,人们希望能象摩托车样,快速激动。名称也是与世俱进),下海涂去拾泥螺。泥鳗船是渔民在海涂上行走的代步和运输工具,双手握住泥鳗船中间上方的扶手两端,一只脚踩在泥鳗船上,另一只脚在泥涂上向后蹬,泥鳗船就能快速移动,时时腾出一只手,用三角型的小网,在泥涂上推行,泥螺就满满的、慢慢的“滚”进网里。

桃花盛开时的黄泥螺称为桃花泥螺;中秋时节产的称桂花泥螺,而澥浦泥螺,自有品名为“黄花泥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产一方物,“黄花泥螺”不及别地方的体大肉厚,然壳薄、足红、口黄,通体略显透明,清香脆嫩。宛如小家碧玉享受着凡俗尘世的“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黄花泥螺”,大名鼎鼎,连见多识广的蒋家父子,到了台湾依然指名道姓,念念不忘。“黄花泥螺”,带有海边腥风的咸味,充满醇淡酒气的鲜味,拌着牙齿和舌尖间的轻轻一吮,肉从壳里出来,恰到好处,半透明的壳内留下一段黑黑的,这可是个技术活,没有恰如其分咀嚼和过滤的功夫,齿间就出不了可以抚育心灵的“味觉”,留在口中的是脆嫩滑腴的美味,留在桌上的是一群群重叠的“悉尼歌剧院”。

现在,从大排档到五星饭店无处不在的黄泥螺,人见人爱。听说上海的“邵万生”要将其申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令人有些不解。该是澥浦的事情,你急啥。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  白居易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85605-760612.html

上一篇:祖冲之方法论
下一篇:黄花泥螺
收藏 IP: 222.71.113.*| 热度|

1 曾泳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19: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