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

我的一个学生,职称答辩刚结束,便惶惶不可终日。来找我,不谈学术,不问得失,只期期艾艾地说:
“老师,您能不能……帮我找找人?”
我默然。不是不愿,而是不知从何找起。这世道里,“关系”似神明,处处庙宇,却不知去何处拜佛烧香。
他又告诉我:
“老师,有中介保证,一万五包过——不过,全额款退!”好一场稳赚不赔的骗局。
若过,便成他“神通广大”的凭证;若不过,他拍屁股走人,还落个“童叟无欺”、“讲信誉”的名声。
他不用真办事,一句话不用讲,可能他也没门路,只等那些本可凭实力过关的考生自投罗网,蒙概率。这中介,不是掮客,是吸食焦虑的寄生虫,而我们正滋养这种寄生虫来吸血。
我和朋友去皮革城买皮衣。朋友和老板激战三百回合,砍下三分之二的价格。他满面春风,我却心底发凉:
既然能砍去三分之二,说明原价本就是陷阱。这哪里是交易?分明是斗智斗勇的陷阱。信任崩塌之后,我们只好依附“熟人”。一句“自己人”,仿佛护身符。
可偏偏,有时杀熟更狠。
于是——
医院挂了专家号,还要再托人“打招呼”;手术前不塞红包,就怕刀口不稳;演唱会门票明码标价,却偏要“托关系”弄,才显得体面,而弄到之后再请客答谢,花的钱更多,但这样才有“面子”。

不放心多找几个,其实极像一场荒诞的诸神请愿。事情若成,便是“菩萨显灵”;
张三说他斡旋有功,李四说他暗中施力,王五说他起了关键作用......你分不清哪炷香灵验,只好一并磕头作揖答谢,潮水汹涌时,人人皆是弄潮儿,姿态英勇。
潮水,终有退去的一刻。一旦事情办砸了,那景象便陡然一变。方才还拍胸脯的“关系”,霎时静默了。有的摊手苦笑,叹一句“阻力太大,兄弟我也无能为力”;有的则悄然隐退,电话也成了忙音。这时你才恍然,平日里衣冠楚楚,水退之后,方见其狼狈的真章。
有人说得好:
“潮退之后,才知道谁在裸泳。”只是,那些中介与“关系掮客”,早就穿上了一条永远淋不湿的泳裤。
静夜思索,这种逢事必“找”的心态,其实根植于我们的文化基因。我们内陆文明的祖先,面朝黄土,生活在封闭的熟人社会,依赖血缘与宗族维系生存。“自己人”就是安全,陌生人就是风险。

而海洋文明不同。
古希腊与荷兰的商人,孤舟出海,与陌生人交易,靠的不是人情,而是契约。
一次失信,便是船毁人亡。

于是,“诚信”被刻进了他们的基因。
我们呢?
身体已驶入现代社会的海洋,精神的锚,却仍扣在乡土的河床。
于是——规则被架空,契约被嘲讽;不“找人”,反倒心虚;讲实力,反被笑“太天真”。
“找人”文化的存在,不仅浪费资源,更消耗信任。一层层中介、一句句“托我问问”,让本应公平的社会变成一座密不透风的迷宫。我们自以为聪明,实则在共谋一场信任的坍塌。我们集体维系着一套扭曲的规则:办事靠门路,交易靠熟人,晋升靠关系。表面顺滑,实则内耗,人人疲惫,社会低效。
我告诉那位学生:
“备齐材料,坦然面对。自己不自己不能做主的事永远不要纠结。”社会的健康,不靠“找人”,靠制度;公正的恢复,不靠人情,靠规则。当职称评审真正回归学术,中介的谎言会像晨露一样蒸发;当医疗资源靠制度分配,红包与托人自然会消亡;当市场建立诚信,内耗的讨价还价才能废除。
窗台上的绿萝,只需阳光与水,便能生长;社会的秩序,也该如此,否则当潮水真正退去之时,裸泳于沙滩的,不止是某个学生,而是我们所有人。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闻宝联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52260-1509786.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