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大学的时候距今已过23年。当年吉林大学虽然没有现在8校合并后几乎“包围”了长春市的新吉林大学那般“极大”,可也拥有沿着解放大路,从毗邻斯大林大街(苏联解体后后改名为人民大街)的丰顺街到东民主大街(地质宫广场,即文化广场东侧)的一公里多的路段上,一字排开了众多大楼。自西向东依次为:新楼、外语楼、红楼、灰楼(校部机关楼)、数学楼、体育馆/篮球场、理化楼、图书馆楼、白楼。这些楼宇中,我们系的教室主要分布在理化楼和新楼。目前,在1950年代曾以东北人民大学闻名的吉林大学主体已经南迁到了临近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新校区,原来所谓“北区”的很多教学楼据说已经大半被吉大子弟中学、子弟小学这些“庞然大物”给瓜分了。但在20多年前,这里却是我们这些大学生学习和实验的主要场所。
众所周知,大学的教室主要有四大功能——上课、上自习、做考场和搞业余文化活动。今天先说上课。
我们考大学那年,全国缩减了招生指标,实际招收大学生约60万,结果我们这届学生人数成了物理系(后来叫物理学院)最近30多年中招生人数最少的一届,仅有76人,既少于我们上届88级的80人,也少于下届90级的90多人。按照入学的本科专业,编成了物理学和应用物理两个班。由于此前几十年中从物理系分走的电子科学系、材料科学系在大学一、二年级的很多基础课(例如,高等数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等)与其母系(物理系)相同,所以上这些课的时候是在大的阶梯教室上课的。三个系加在一起170余人,场面那是“相当壮观”了!这种供我们上课的阶梯教室主要有三个——理化楼的3楼的“理一阶”、6楼的“理三阶”和新楼的“新一阶”。
这些教室中,理一阶是物理系的“主场”,理三阶是电子系的“主场”,而理二阶实际是化学系的“主场”,我们只在那里上过大约30学时的普通化学课。其中,理一阶很不简单,1989年前后长春电影制片厂曾经拍摄过一部电影《蒋筑英》(这个曾经在1983年前后被大力宣传的人物的名字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肯定非常陌生了),其中蒋筑英给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现在改名叫长春理工大学)学生讲课时的场景,是在理一阶拍摄的。当我们在电影中看到黑板左下方耷拉下来的几根线索,倍感亲切!
当时的阶梯教室的设施用现在的眼光看未免粗陋不堪了,但桌子和凳子都是“实木”的,是将近2厘米厚的木板架在铸铁支架上搭好的。因为没有像样的靠背,所以斜倚着睡觉肯定不舒服,上课即使要打瞌睡或者睡觉,前面要有支撑的。这样的设施,虽然很不符合人机工程,也不够人性化,但无疑有利于学生听讲学习。阶梯教室的第一排,注定坐满了最好学的女生(本年级11人,后转系走了1人),充分体现了Lady First的风范。当然,偶尔也有更好学的男生去“搭边儿”的,有人仔细观察后发现,他和旁边坐着的她也经常一块走。其他座位上坐着的是其余同学,刚上大学那两年,为了占据一个比较靠前的、好的听课位置,有段时间流行头天晚上放本写有自己名字的书预先去“占座”,大一的时候常用书是入学时发的那本《50天的回顾与反思》。
阶梯教室前面的讲台是木质地板的,有点儿高度,所以老师如果比较活跃地来回走动,偶尔不免会有“下台”之虞。当时的教师授课完全是用板书,并没有“多媒体教学”这种高新技术。物理课偶尔会有实验演示的,负责演示实验的梁浩老师会把器材从理一阶对面的演示实验室拿过来。当时的辅导员韩炜老师和教学秘书孟宪华老师都很负责任,课间经常去点名。这几个阶梯教室的光线总体还不错,但墨绿色的毛玻璃黑板用久了之后对比度有所下降,远了偏了还是不容易看清楚。如果只有本系这两个小班上课,教室会被安排在本系的电教教室——理化楼356房间。因为那个教室前后两个门,所以时常有迟到的同学从后门偷偷溜入。至于分小班来上的习题课、外语精读/泛读/写作课和大三、大四的专业课,则主要安排在新楼的308、310、312、313、314和321等来上,这些都本系固定的教室。
在老师们上课的时候,我有记笔记的习惯,这个习惯至今未改。开会、听讲座都是照例要弄一支笔、几张纸做记录的。前几天在家翻东西,居然在无意中又翻出了当年的笔记和实验报告。当时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的东西、画出的东西,基本做到不遗漏,有些强调的话也会记录下来,这些笔记在课后复习和考前复习时很有用。有一部分课程(考研课:力学、热学和电磁学,以及量子力学等)的笔记,后来赞助给一个外校来考研的小老乡了。记笔记的好处,除了是能够更多地保留课题获取的信息外,还多少能让自己注意力更集中些,避免走神和打瞌睡。
一晃儿20多年过去,当年曾在讲台上风度翩翩地给我们讲授《力学》的回瑞发老师已经作古多年,其他当时正值壮年的老师也大都退休,当年我们这些坐在下面听讲的学生们也已人到中年。当年的黑板,已被多媒体屏幕掩去大半,当年学生们手中的笔和纸本,可能也被各种“XX三件套”之类电子产品排挤到了书包角落里。。。。。那些教室和那些青春年小的时光,都已一去不复返了。
参考:
【1】 吕喆:那些找不回来的青春年小——食堂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1635-527474.html
【2】 吕喆:那些找不回来的青春年小——图书馆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1635-536171.html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吕喆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11635-606131.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