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青松
拐杖的用法
2024-11-21 13:21
阅读:1022

工作忙不停,老天来调停。

很长时间没打网球,突然被征招加盟学校的部门联赛,作为前N男单选手,第一晚就征战三局,痛快倒是痛快,痛来得也快。

在学校网球界,我定义了一个冠军,叫做70后左手75公斤级教授冠军。在这个级别校内至今找不到对手,高处不胜寒。

赛后的第二天开始,右脚跟开始隐隐作痛。开始还能一瘸一拐走路,等睡过一晚,基本上就要卧床了。在朋友的极力关照下,忍痛去深大总医院。终于拐杖轮椅齐上阵,享受了一把VIP待遇。好在有惊无险,软骨挫伤肿胀,需要继续卧床静养几天。

右脚完全不能着力,稍微一点地,痛感就袭来。我终于体会到了美人鱼的勇敢。双脚是被割裂的鱼尾,每跳一步都是钻心的疼痛。再次看到这个篇章,我的体会完全不一样。我也坚信这个童话故事完全不可信。当然,我做不到的事情,美人鱼未必做不到。

这就涉及到一个移动问题。解决方案有两种。第一种是蹦。完全摆脱右脚的羁绊。可是,体力是一个严重的挑战。于是,第二种拄拐就成了重要的选择。突然就出现了一个科学问题:右脚不能着地,请问拐杖是架在左咯吱窝,还是右咯吱窝?

通过实践,我发现竟然是左咯吱窝。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我们可以想象,当用右咯吱窝时,整个身体的重量几乎都压在拐杖上,会很费力。当用左咯吱窝时,以左腿为中心,右腿会产生一个力矩来部分抵消身体左半部分的力矩,使得运动会更轻盈。

身体是一个整体,任何一部分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体的协调性。这次是脚,很久以前是腰。缺了协调,每一个动作都会变形。力量会从脚底向上半身传递,经过各个环节。平时,我们忽略了各个关节的存在,在享受行云流水的动作时,忘记了这些关节的默默给予与支持。

这就和人生非常像。我们习惯了生活了的安稳,情绪价值的稳定。这些稳定和幸福感的背后一定有默默无闻的外界奉献,可能是社会、组织和朋友家人。下雨天在外面走,没有被淋湿,肯定有人在帮我们撑伞。

注意到这个撑伞人,并给与Credits,是人成长的标志之一。我感恩脚后跟之前的贡献,人生不能缺了你的参与。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青松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057014-1461004.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