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亚林
非常规储层地质工程一体化评价——体积压裂的适用条件
2025-10-5 21:05
阅读:669

“天然裂缝+两向应力差/岩石抗拉强度+高弹性模量”为体积压裂的“黄金三角”条件——发育良好的天然裂缝系统,在低水平两向应力差和低岩石抗拉强度的背景下,通过高弹性模量岩石的高效破裂行为,共同实现了体积压裂。

要素一:天然裂缝系统——【预制通道与弱面基础】—形成复杂网络的物质基础。

角色:天然裂缝是预先存在于地层中的无数“薄弱面”。

力学作用:

降低起裂压力:压裂液易渗入天然裂缝,通过提高其内部的孔隙压力,显著降低其有效正应力,使其优先发生剪切滑移(活化),而非总是产生新的拉张裂缝。

引导裂缝路径:水力裂缝在扩展过程中,遇到天然裂缝时会发生沟通、转向、分叉,而不是直接穿过。这是形成复杂非平面缝网的最直接方式。

要素二:低两向应力差——【去约束化与自由度】—形成复杂网络的力学环境保障。

角色:决定了裂缝扩展的“自由度”。

力学作用:

失去方向主导:当最大、最小水平主应力(σ_Hmax 和 σ_hmin)大小接近时,岩石在水平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容易破裂”和“不容易破裂”的方向之分。

激发多方向扩展:在这种“力学各向同性”环境下,裂缝扩展没有了强烈的导向约束。因此,它极易受局部因素(如天然裂缝、岩石非均质性、已开裂缝的应力阴影)的影响,从而自发地转向、扭曲、分叉,形成多方向的裂缝。

要素三:高弹性模量/低岩石抗拉强度——【高效脆性破裂行为】—形成复杂网络的内在能力。

高弹性模量(“硬”):

积极作用:① 岩石“硬”,形成的裂缝不易闭合,能保持长期导流能力。② 更重要的是,在压裂时,硬岩石裂缝宽度窄,导致缝内流体摩阻大,从而使缝内压力升高,产生强烈的应力阴影效应,有助于诱发次级裂缝。

消极作用:本身意味着难以变形,起裂和扩展需要较高压力。

低岩石抗拉强度(“脆”):

关键作用:它直接克服了高弹性模量带来的起裂难度。岩石抗拉强度越低,越容易被“拉破”。这意味着,虽然岩石很“硬”,但由于它很“脆”,所以只需要相对较小的拉应力就能产生新的张性裂缝。

组合效应:“高弹性模量+低抗拉强度”共同定义了高脆性。这种岩石就像一个高效的“能量转化器”,能将注入的流体能量有效地用于产生新裂缝表面(破裂),而不是消耗在无用的塑性变形上。其低断裂韧性使得裂缝一旦起裂,就极易扩展和分叉。

总结:

1. 天然裂缝在这个自由环境中提供了现成的、可被激活的薄弱路径。

2. 低两向应力/岩石抗拉强度差为裂缝创造了可以自由、多向扩展的力学环境。

3. 高脆性(高E,低T) 确保岩石能够高效地沿着这些路径发生破裂,并形成能长期保持的复杂网络。

天然裂缝不发育且两向应力差较大的经典背景下,高弹性模量(高脆性)岩石不利于水力压裂。其力学特性会导致产生一条短、窄、且延伸困难的单一平面裂缝。流体压力传递效率低下是问题的核心。

“高两向应力差”是抑制多方向裂缝的最强大因素。当它与“低脆性”(抑制岩石分叉倾向)和“低弹性模量”(促进单一裂缝高效延伸)相结合时,就构成了最不利于形成多方向裂缝的力学环境。在这些参数中,地应力差是区域性的先天条件,往往在决策中拥有最高的权重。

———————————————————————

两向应力差的定义及其对裂缝延伸的影响

在三向应力场中,最大主应力以外的两个主应力(即中间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的差值越小,越有利于多裂缝的形成。可以看作是“与应力的绝对方向无关”的普适规律。

1. 为什么这是普适规律?—— “次要主应力面”的各向同性原理

最大主应力面:是指由中间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方向所张开的平面。这个平面是垂直于最大主应力的。

裂缝的“稳定性”:水力裂缝会试图在这个“最大主应力面”内,沿着垂直于最小主应力的方向扩展。这是能量最低、最稳定的路径。

“最大主应力面”内的应力状态,决定了裂缝扩展的稳定性。

如果中间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差值很大:意味着这个平面内的应力是高度各向异性的。存在一个明确的“强方向”(中间主应力方向)和一个明确的“弱方向”(最小主应力方向)。裂缝会非常稳定地沿着这个“弱方向”延伸,拒绝转向,从而形成简单的平面缝。

如果中间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差值很小:意味着这个平面内的应力是近乎各向同性的。没有明确的“强方向”和“弱方向”之分。对于裂缝来说,在这个平面内,朝哪个方向扩展的“阻力”都差不多。因此,裂缝没有强烈的“偏好”去保持一个固定的方向。任何微小的扰动(如天然裂缝、岩石非均质性)都极易使裂缝发生分叉、转向,从而形成复杂的网络。

2. 如何理解“与应力的方向无关”?

不依赖于三个主应力具体是哪个地理方向(比如垂向、东西向、南北向)。它只依赖于它们之间的大小排序和数值差距。

考虑三种地应力模式,规律都适用:

法向应力模式(Sv > SHmax > SHmin):这是最常见情况。最大主应力Sv是垂向的。裂缝在水平面(次要主应力面)内扩展。当SHmax ≈ SHmin时,水平应力各向同性,形成复杂网络。

走滑应力模式(SHmax > Sv > SHmin):最大主应力SHmax是水平的。裂缝在垂直面(这个垂直面由Sv和SHmin方向张开)内扩展。当Sv ≈ SHmin时,这个垂直面内的应力各向同性,裂缝容易在这个垂直面内发生横向分叉和转向。

反向应力模式(SHmax > SHmin > Sv):最大主应力SHmax是水平的,而最小主应力Sv是垂向的。裂缝会形成水平缝,在水平面(由SHmax和SHmin张开)内扩展。当SHmax ≈ SHmin时,同样会在水平面内形成复杂的水平裂缝网络。

结论是:无论地应力场属于哪种模式,只要“次要主应力面”(即垂直于最大主应力的那个平面)内的应力是各向同性的(即中间主应力≈最小主应力),就为形成复杂裂缝网络创造了绝佳条件。

总结

最大主应力决定了裂缝的总体类型(垂直缝或水平缝),而最大主应力以外的两个主应力(中间和最小主应力)的相对大小,决定了这种裂缝是简单的平面缝,还是复杂的网状缝。

“差值越小,复杂性越高”是一个超越具体地理方向的、普适的力学判据。 这正是在非常规油气开采中,地质工程师们千方百计寻找“应力各向异性低”的甜点区的根本原因。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齐亚林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028016-1504773.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1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