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stm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stman

博文

高等教育如何“两条腿走路”

已有 4335 次阅读 2009-7-25 22:09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高等教育

这些天,有两条消息在网络媒体中的关注度甚高。一是98岁的著名学者季羡林辞世,他生前支持一所民办高校发展的故事成为,成为他传奇人生的一个美丽注脚(新华社716《国学大师心系民办教育》)。二是目前正值高校录取的关键阶段,高校统招录取如火如荼,而民办高校之间的招生大战也渐趋白热化,招生“暗战”激烈,致使不少考生、家长感觉上当受骗(现代教育报721《民办高校上演招生“暗战”》)。

 

两条信息都与“民办大学”有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为立国之本,古有明训。综观中国教育史,办教育总是两条腿走路。时至今日,民办教育的重要意义决不应再忽视。”季老1994年春天为这所民办高校的题词,在今天看来也颇有新意。现代教育报的消息似乎告诉人们,高等教育“民办”和“公办”的两条腿,走得并不协调。

 

品味季老1994年的题词,反观当前民办高等教育现状,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一是,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是否需要“民办”?答案无疑是肯定的。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有着悠久的传统。建国前,国内高等教育体系可谓百花齐放:既有中央大学、北京大学等国立大学,也有安徽大学等省立大学,还有圣约翰大学、金陵大学等教会大学,还有厦门大学、东吴大学等私立大学。国民政府在抗战前后为加强统治,加之战时大学的经济困境,包括厦门大学等知名学府在内的私立大学改为国立。建国后,在社会主义改造和院系调整的大潮中,享誉海内外的多所私立大学均收归国有,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不再有国立、省立之说,所有大学均为“公立”。20世纪80年代,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形势,民办高等教育得以恢复。

 

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经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高等教育的多样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原因在于,当大众化甚至普及化来临时,单一的公立高等教育体系无法满足庞大的求学需求,高等教育分层体系使传统名校更多地承担培养精英人才的任务,需要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系供给来满足高等教育求学需求。此外,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有利于形成高等教育领域的公办和民办之间的竞争格局。在这个意义上,民办高等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20世纪80年代,作为对公办教育的补充、对公立高等教育财政援助不足的补充,民办高校以灵活的办学方式逐渐发展起来。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发生过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978年的1.55%增长到2008年的23%,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在精英化教育时代民办高校是高等教育体系的补充,那么在大众化时代,民办教育应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半壁河山。而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1999年为742万人,2003年达到1900多万人,增长1.56;而民办高校各类在校生为148.8万人,2003年为181.4万人,仅增加21.9%。这表明,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受政策抑制,远低于公立高等教育发展速度。

 

二是,如何让高等教育的“民办”和“公办”的两条腿走得更加协调、更加稳健?可以从政府宏观管治和民办高校内部治理两个角度考虑。

 

从政府管制来说,我们经常看到的说法是“鼓励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后来,《民办教育促进法》出台,“鼓励”变成“促进”。但从实质上,财政援助作为基本的“鼓励”和“促进”措施,一直没有落到实处。《2002中国民办教育绿皮书》显示,民办高等学校的筹资结构为:财政预算内拨款为5.4%,学杂费90.2%,其他4.4%。美国1991-2001年非营利性私立大学的筹资结构为学杂费24%,联邦政府经费10%,州政府经费1%,地方政府经费1%,私人馈赠和合约14%,捐赠收入31%,销售与服务收入16%,其他收入4%。由此看来,国内非营利性民办大学主要依靠学费收入维持生存,而国外私立大学不仅有政府较高份额的稳定支持,更有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在国家战略层面上鼓励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对民办高等教育分类定位加强准入管理,完善退出淘汰机制;对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应加大财政拨款力度,同时鼓励吸纳私人捐赠,发挥民办高校的自主权,探索出一条符合教育规律、能实现自身卓越发展的办学之路。

 

从内部治理来说,应明确办学目标,改善治理结构,建立董事会制度,提升师资水平,竞争录取优质生源。在民办高等教育繁华表象的背后,是人们对其教育质量的信任危机。记得90年代末期,民办高校较为集中的西安市,火车站最耀眼的一张广告牌上写着“创办东方哈佛”,没有科学的治理结构和决策团队,这种广告无疑是痴人说梦,用时髦的话说就是忽悠人。应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私立大学,建立董事会和校长各有侧重和区别治理结构。此外,由公立大学和学院举办的高等职业教育,以及公立大学下属的独立学院,占去了民办高校的一大部分生源,这使得民办大学生源在质量和数量上遇到双重挤压。加之在师资、管理、就业等方面不占优势,民办大学对很多高中生来说失去了吸引力,招生“暗战”必然产生。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的办法,还是改进教育质量、塑造教育品牌。

 

美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博士将欧美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概括为四种模式,其中“扩张主义改革者”放弃传统的精英教育理念,坚持培养目标多元化和教育机构多样化并行。今天,我们回味季羡林先生的题词,就是要继承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遗产,推动高等教育更健康地发展。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027-245581.html

上一篇:洞见技术时代的人类心灵
下一篇:“被就业”现象折射了什么
收藏 IP: .*| 热度|

1 王立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11: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