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驿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老李 一个行走者的思想历程

博文

大话中国之神贴之五十六:逆袭的中国梦

已有 4540 次阅读 2013-7-27 23:38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中国梦

       在外地出差有一个好处,课后可以一个人在旅馆里安静地思考一点问题。突然想到最近看完的几本书,约翰。洛克(1632-1704)的《政府论》(1690年左右)和霍布斯(1588-1679)的《利维坦》(1651年),还有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可以初步得出如下几个结论:其一,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整体上比西方落后至少300年;其二,当下中国最紧缺的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比较而言,在科技上我们的落后还真不是很严重,据笔者猜测,其最大差距也就是20-30年的范围。其三,当下中国社会涌现的日益诸多的病态症候,恰恰是某种知识匮乏带来的危机的必然显现,需要加紧处理,否则未来越来越难以治理(不是不能治理,而是成本高得导致无人敢动),一旦沦落到那一步,社会也就被整体锁定在退化的路径上(强路径依赖效应),然后就是我们历史上常见的毫无进步可言的王朝替换与轮回而已,一种宿命的道路。

       对于上述落后说法应该做一个简短补充,否则容易产生误解,就以洛克和霍布斯的理论为起点,首先,霍布斯以绝顶的聪明智慧解决了自然人所拥有的自然权利带来的潜在“丛林原则”困境,基于此,提出了国家与公民之间的社会契约关系,从而明确了国家与公民的各自责任与权力。而这点是我们的教科书里避而不谈的,我们一再灌输:政府是我们的父母,是它养活我们,这个说法在霍布斯看来是荒谬的,正确的回答是:国家是我们每个人让渡自己的一份权利以契约形式存在的简单雇佣关系;其次,洛克的天赋人权说,就是今天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仍然是一个遥远的梦想,在洛克那里,人权至少包括三个层面的内涵:生命权、自由权(迁徙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等,这些在我们的宪法里都有,就是从来没有真正实行过)和财产权。在国际上我们的人权状况总是招到诟病,其缘由也在于此,(我们总是苍白地说:保证13亿人的生存权就是最大的人权,这远远不够,这是任何政府存在的最基本条件)。洛克的天赋人权说,后来被美国的杰斐逊完全继承,由此成就了《美国独立宣言》的精神主旨,只不过杰斐逊把第三项权利,即财产权换成了追求幸福的权力。经过我的认真思考,我认为杰斐逊的这种修改其深刻程度远不如洛克的原意,后来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布坎南出版了一个小册子《财产与自由》(出版年月记不准了,在外地无法查找),也间接印证了笔者的观点。很简单,没有财产权,自由就被架空了,其中道理大家可以自己去理会。也正是在霍布斯、洛克等思想家的启蒙下,英国终于在1688年通过光荣革命完成了社会转型:从封建制向君主立宪的共和制的转变。对照三百年前洛克的人权内涵,可以发现我们落后的距离了吧,至于某牛人所谓的“我们的人权比美国好五倍”的说法,简直就是一个国际笑话,你真把中国人当成猪了,既然这边风景独好,你们千方百计把老婆孩子弄哪里去干吗?其实,落后并不可耻,只要认真向人家学习,我们相信中国人有能力也有智慧赶上的,怕就怕这种肆无忌惮的谎言和欺骗。

      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看来,一个城邦的最大美德就是正义,只有坚守正义的社会,才能成就优良的社会。而一个优良的社会造就优良的个人品质。对于当下的中国人来说,他所需要的仅仅是公平原则下的自由平等,换言之,这个社会在捍卫正义的前提下,能够给所有人提供正常的对流渠道,保证社会的分层是基于能力按照机会公平的原则运行的,只有基于此,那些一个个具体的梦想才是值得追求的,也才是现实的,否则空谈梦想,无异于变相的娱乐至死。同理,当社会正常的晋升的对流渠道被堵死的时候,逆袭就成为一种荒诞的中国梦!并且是唯一值得追求的。突然记得网上看过一则神贴,与此类似,值得贴出:都说老百姓心里有杆枰。有杆枰又能咋地?枰砣在官府手里捏着呢!(黑体部分来自网络,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2013-7-27夜于宁波临屏涂鸦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29-711834.html

上一篇:读已死之人的书之五十五:斯宾诺莎的《知性改进论》
下一篇:重大项目害死人啊!
收藏 IP: 112.15.189.*| 热度|

23 曹聪 陈楷翰 吴飞鹏 庄世宇 吕喆 张忆文 吴吉良 王伟 黄淑芳 刘波 何士刚 刘晓瑭 朱晓刚 秦斌杰 李土荣 王林平 高荣 azby66 志通 techne zzjtcm bridgeneer lingling10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5 21: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