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不同学科的不同——为明天科学网友北京大聚所作

已有 4002 次阅读 2009-9-18 19:20 |个人分类:物论|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明天晚上,科学网部分网友将有一次聚会活动,俺们也想去凑凑热闹,为了凑这个热闹,特地再次对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进行一个概述,看是否确切。

??中国科学院数学院的顾基发研究员提出过一个管理学中的方法论:叫做“物理—事理—人理”的方法论,用了汉语拼音的首字母WSR来做缩写,其中的物理并非是我们学的Physics,而是说的“物质、物体本身的内在道理”,在这个方法论中,无意把这个物外于人而客观存在的一些内在规律当成了所有规律中最基础,或者最简单的一个层次。

??虽然顾教授的“物理”和我们平素的物理不同,不过,还是有很多贴近的地方。

??在俺们看来,物理、包括化学等科学门类,都属于那种以认识本来就存在的一些规律为最高目标的,在这样的世界,很难创造规律,认识到规律就很牛,如果还能利用些规律做点啥那就相当不错了。

??爱因斯坦就认识到了相对论规律,而这个规律并非是老爱同学自己创造的,而是他发现出来的,用他那双古怪精灵与人不同的眼睛。

??于是,认识到“常识”就是物理的最高境界,而支持常识则是物理的第二层次,和常识相悖则是物理中的末流了。

??而在有些学科,认识常识则往往不可能是最高层次,比如所谓的决策或者管理科学,因为这些所谓的常识在这样的语境下根本就不是唯一的。

??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从违背常识的现象中描述出常识之外的一些现象的本质倒是更需要关注的一个东西。

??超越常识,乃至不断超越常识,就是某些学科中特别重要的东西,而在人文学界,“言人所未言”就是一个成名成家必有的铁律,到了艺术界,这一点则更加显著。

??我记得自己在香港的那半年,有时候跟着去教会玩玩,发现来教堂做周末讲演的,除了一些专业牧师之外,多是物理学和生物背景的科学家。在他们的世界里,每当发现一个规律就会更加惊奇一下,而每当再发现规律依然有未能认知或者未可认知的,则会沮丧。因为一个科学家无法穷尽所有的规律,而这些规律一直存在,从未稍离,那结果就是自己会陷入冥思而无可自拔,最后和最牛的牛顿一样,转而求助一个无形的存在物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483-256454.html

上一篇:脑子有点乱了,身体有点倦了,才回朋友们的留言
下一篇:看哪!这就是韩国式的学术交流模式
收藏 IP: .*| 热度|

13 周可真 李侠 鲍得海 陈绥阳 吴飞鹏 杨秀海 陈国文 刘立 苗元华 刘占宇 李志俊 王立 唐常杰

发表评论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16: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