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press 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之一,科学家的出版社!

博文

揭开“麻醉”的面纱

已有 4749 次阅读 2014-11-27 08:40 |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混淆一些概念。比如在他们的脑海中,一提到麻醉就很容易联想到手术室,并将麻醉医生工作的地点局限在手术室,但实际上他们并不清楚麻醉到底是什么。

麻醉即是麻与醉的结合,从字面意义理解为:所谓“麻”即为不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即胳膊肘突然撞了一下,随即感觉整个手都麻了,或者长时间坐着/ 蹲着(保持一种姿势)突然起身或移动后感觉两条腿很麻,这些都只是暂时性的,很快就会恢复常态,当然不能做手术了,手术医生和麻醉医生所需要的是病人在手术过程中一直保持着这种“麻酥酥”的感觉。所谓“醉”即为意识消失,相当多的人都有过喝醉酒的经历吧,有的人酒醒后第一句话就是“我昨天失忆了”。

从专业角度讲,麻醉(anesthesia)一词源于希腊语,表示“知觉/ 感觉丧失”。感觉丧失可以是局部性的,即体现在身体的某个部位;也可以是全身性的,即体现为病人全身知觉丧失、无意识。麻醉是施行手术时或进行诊断性检查操作时为消除疼痛、保障病人安全、创造良好的手术条件而采取的各种方法。也用于控制疼痛、进行手术或诊断性检查操作时,为防止病人疼痛,需要用麻醉药或其他方法使之暂时失去知觉。另外,手术或检查操作还会引起病人精神紧张和反射性不良反应,如胃肠道手术可引起恶心、呕吐,以及长时间不舒适的体位(如俯卧位),从而增加病人的不适和痛苦,因此,为使病人在舒适、安静的环境中,在对不良刺激无反应,暂时失去记忆的情况下接受手术,必须对病人实施麻醉。

要想了解麻醉,那么必须知晓麻醉的历史及麻醉的现状。

在我国,麻醉的起源从应用砭石、骨针或竹针来镇痛,经历了针刺治疗头痛、牙痛、耳痛、腰痛等,到后来用酒冲服麻沸散,全身麻醉后进行剖腹手术等过程。

而西方国家的麻醉是由乙醚(一种吸入麻醉药)首次应用于手术而开始的,并伴随着一系列麻醉药物和器械与设备的发明而发展起来的。从麻醉术发展为麻醉学,麻醉学的领域已远远超出“麻醉”一词所能涵盖的范围。当今的麻醉已今非昔比了。麻醉药物门类齐全,麻醉器具应有尽有,麻醉设备功能到位,监测手段日趋完善,麻醉队伍人员专业素质能力增强……

目前麻醉的领域已从手术室拓展到门诊、病房及急诊室等场所,涵盖了临床麻醉学、危重症医学与疼痛诊疗工作,包括临床麻醉、重症监护、急救复苏、疼痛治疗等。

没有经历过麻醉的人会问麻醉后真的一点也不疼吗?会说“医生,我抗麻呢,多给我打点麻药。”“医生,我怕疼,多给我打点麻药好吗?”

如果病人身边的亲人、朋友,曾经因为各种原因接受过手术治疗,并因此接触过麻醉,那么病人也许听到过类似这样的对话。这些话是真的吗?麻醉是不是打一针、推点药,就一点都不疼了?真的有人对麻醉药不敏感,比别人需要的药量更大?是不是有人用了麻醉药都不起作用,仍然要忍着疼痛接受手术呢?麻醉真的一点也不疼吗?要说清楚这些问题,需要大量的时间及专业知识。而在这里,只能给大家粗略地介绍一下。

不疼,是麻醉的基本要求之一,说的专业些,这叫“镇痛”。镇痛的意义,不仅是让病人舒服,更重要的在于减轻机体在面对疼痛等伤害性刺激时产生的各种不利的应激反应。机体在遇到一些突发事件(如惊恐、疼痛)时,会自发地启动一系列的防御过程,医学上称之为应激反应。比如机体内各种激素的释放增加,这些应激反应,有些是保护性的,有些则会产生损害。如疼痛时机体增加肾上腺素的分泌而使血压增高、心率增快,如果是心脏病病人,这些变化可能会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只有镇痛充分,病人不觉得疼了,才能以平稳的状态接受手术。这里的平稳,既包括“清醒”时病人心理的平稳,也包括全麻“熟睡”时病人基本生命体征的平稳。也就是说,麻醉医生追求的镇痛,不仅是解决“清醒”病人能够主动表述的疼痛,即使病人“熟睡”了,无法通过语言诉说,麻醉医生仍会选择必要的方法和药物,来抑制客观存在着的疼痛。

上面说到有“清醒”与“熟睡”两种病人,难道麻醉后的病人还能保持清醒吗?确实如此。根据手术的需要以及病人的情况,麻醉医生会选择全身麻醉、局部麻醉(神经阻滞、硬膜外麻醉、腰麻)等不同的麻醉方法。局部麻醉的病人,手术过程中可以保持清醒,但感觉不到手术部位的疼痛。这些麻醉具体的区别与特点,前面的章节也已介绍,这里就不再赘述。说的简单一些,局部麻醉就是在不同的部位阻止神经将各类信息传递给大脑;而全身麻醉就是不让大脑感知外周神经传来的各类信息,将大脑“屏蔽”了。

那么麻醉了就一点也不疼吗?这个当然也有例外。

在实施局部麻醉的时候,由于病人紧张而不能区分“痛觉”与“知觉”的区别,手术过程中就会感觉到“疼痛”。如实施剖宫产的产妇,在我国,一般情况下都是实施椎管内麻醉(局部麻醉的一种)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产妇特别紧张,混淆了“疼痛”与“感知”的区别,无论麻醉医生是用针尖或是棉签碰触产妇的麻醉区域,她都喊“疼”。这时,麻醉医生该怎么做呢,会改成全身麻醉吗?而给了全麻药物,它会通过胎盘被宝宝吸收后引起宝宝的心跳、呼吸抑制,这又怎么办?一般情况下,麻醉医生会根据以往的经验,如产妇下肢是否感到沉重,麻醉区域的汗毛是否立起,来判断麻醉效果到底好不好。如果麻醉效果确实不好,麻醉医生会更改麻醉方法,改为全身麻醉。当然这种情况下要做好新生儿急救的准备,并且最好是有强大的新生儿科做后盾。如果产妇下肢沉重并且麻醉区域的汗毛倒伏(这表明麻醉是有效的),为了胎儿的安全考虑,麻醉医生会在安慰产妇的同时提示产科医生开始手术,这时候产妇仍感到“疼痛”、不适,在胎儿取出后,麻醉医生会再根据情况考虑是否改为全身麻醉。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椎管内麻醉时,手术操作对内脏(如阑尾、胆囊、子宫等)进行拉、拽时,病人会感觉到疼痛、恶心、呕吐,有时是不可描述的难受。这种感觉是没有办法完全阻滞掉的。不是说“局部麻醉就是在不同的部位阻止神经将各类信息传递给大脑”,既然手术区域的神经信号传递已经被阻断了,那为什么还会感受到牵拉呢?这就和机体胸、腹、盆腔内的内脏神经的走行相关了。笼统地讲,机体胸、腹、盆腔内器官的感觉功能是由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两大系统的分支纤维混合支配的,两系统的功能始终是处于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状态,由此促使机体内环境保持稳定状态(具体可以看看解剖书)。交感神经是从相应的脊髓节段发出,并汇集成神经节(心上神经节,腹腔神经节,肠系膜上、下神经节等),然后再分支到达不同脏器。而迷走神经是直接从颅内发出,在胸腔它的分支直接到达心脏、肺脏等器官,而在腹盆腔,它有一部分的分支到达神经节,在那里与交感神经汇合,再同交感神经一起分布到各个器官。因此,椎管内麻醉时,由于只在相应脊髓节段阻断了神经信号的传递,而没法阻止不经过脊髓的迷走神经的信号传递,也就产生了内脏的牵拉痛和恶心、呕吐、不适感。而实际上,由于个体的差异,对于这类牵拉痛及牵拉反应,每个病人的感受是不相同的,有些可以耐受甚至是没有一丝的不适,而有些却会因完全不能耐受而更改了麻醉方法。

因此,在局麻的过程中,由于紧张或牵拉这两种原因,病人可能会感觉到“疼痛”。这就会出现“医生,我上次手术时抗麻呢,多给我打点麻药”,“麻醉一点都没有起作用,整个手术过程我都知道,都能感觉到疼痛”这样的话语。

既然盆、腹腔手术,椎管内麻醉不能完全阻断神经信号的传递,那么全麻了是不是就一点也不疼呢?

答案还是否定的。在全麻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大脑“屏蔽”不全的情况。那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屏蔽”不全呢?这主要是麻醉药物应用不足,麻醉深度不够造成的。

一种原因是麻醉医生确实没有给够药量。在我国大多数的医院麻醉科都没有全身麻醉的麻醉深度监测(也就是大脑皮质活动度的监测),对麻醉深度是否合适,主要还是根据血压、心率以及是否有体动等方面来判断的。麻醉医生实施一台手术的麻醉,根据麻醉药物最小有效剂量的原则用药,手术过程中病人的血压、心率平稳,并且没有体动,多数情况下病人的麻醉深度是足够的。当然,也有例外情况,由于个体的差异,药物使用手册上规定的用药剂量对于有些病人来说是不足的,虽然在术中病人的生命体征是平稳的,但是大脑确实没有被完全“屏蔽”,再加上全身麻醉中应用了肌肉松弛剂,病人也没有办法“挥拳表示”,只能“忍痛”完成手术了。

另一种原因是麻醉医生不敢使用足够量的全麻药物。这主要是针对危重症病人而言的。这类病人自身生命体征就不平稳,如失血性休克的病人,而麻醉药物又可以引起低血压、低心率,对于这类病人来说,轻微的血压、心率的变化都有可能是致命的。因此麻醉医生只能试探性地给予麻醉药物,这时的用药量往往是比较少的。因而对于意识清醒的危重症病人而言,麻醉深度是不足的。这也就造成了在手术过程中病人能够感知到手术医生的操作和疼痛。

看到这里,病人可能会感到紧张并且认为:麻醉后还是会感到疼痛的呀!其实病人完全可以将这种顾虑忽略不计。

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现代医学的发展,使得麻醉医生有足够的方法、技术以及信心,保证病人在相对舒适、无痛的条件下,进行各种大大小小的手术。如果局部麻醉确实效果不好,可以选择全身麻醉。如果椎管内麻醉出现牵拉痛,病人又确实想保持清醒,麻醉医生可以对手术脏器进行局部的封闭阻滞,如在阑尾根部注射一些局麻药而减轻阑尾的牵拉反应。或者是静脉复合用药(可以是止痛、镇静或止吐的药),减轻病人不适。至于全身麻醉,只要病人不是那个特别的例外,在现代麻醉技术的应用之下,术中出现能够感知疼痛的情况的概率是微乎其微的。另外,如果有麻醉深度监护仪的应用,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可能会降低到零(急、危、重症的病人可能除外)。

说了这么多,都是在说实施麻醉以后的疼与不疼。那在实施麻醉的过程中,会不会觉得疼呢?这倒是确实会的,因为麻醉药品都需要通过针或者管道送达神经周围或者血管内:比如连续硬膜外麻醉需要先将一根较粗的空心钢针通过韧带进入脊椎间隙,再将一根柔软的塑料管通过钢针置入;比如一些大手术,需要用较粗的静脉针穿刺甚至是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在这个过程中,疼痛总是难免的。但是病人不必对这类接近平时抽血或者打静脉针的疼痛过于紧张,因为在进行这些操作时,麻醉医生都会在进针点打一些局麻药减轻疼痛。而且相信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局部麻醉药皮肤贴剂等技术的应用,也会使得这种疼痛越来越轻,直到有一天,实现全程无痛。

说到这里,相信大家对麻醉与疼痛的关系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其实就是希望大家明白,麻醉可以让所有的病人都在安全、无痛的条件下接受手术。

本文摘编自郑宏《带你走进麻醉世界》一书。

该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配以生动逼真的漫画,介绍了麻醉的历史渊源,现代麻醉学的基本知识、技能及相关背景知识。从临床麻醉、手术室、疼痛诊疗与管理、急救与复苏、体外循环等多个角度再现“麻醉”与“麻醉医生”的工作情景,力图揭示麻醉的全貌。希望能够将人们所不熟知的“麻醉世界”展现给大家,拉近麻醉医生与患者的距离,并为医患关系的和谐增添正能量。


敬请关注科学出版社,搜索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或“科学出版社”公众号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28739-846606.html

上一篇:糖尿病中医防治标准
下一篇:埃博拉病毒病传入中国的风险有多大?
收藏 IP: 114.254.77.*| 热度|

13 杨正瓴 丁大勇 李土荣 李静芳 蒋继平 刘克 魏东平 王华民 eastHL2008 biofans peosim s11s yunm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9: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