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anqi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ianqing

博文

教师的爱,爱的教育

已有 2826 次阅读 2014-6-18 01:29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曾经指出,教育的精髓在于“爱”。 

2014的中考虽然还处于最后的备战中,我的孩子备战中考的过程,充分验证了顾先生的这一爱的教育定律。 

初三的学习和考试,对任何老师和班主任而言,真的是非常严酷的职业考验和挑战,经历了我孩子的初三,我现在深深地理解和体会到:不会有人会是为了多挣点钱,来干这个活的。现在的初三中考,确实已经不是我们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初三和中考了。这种改变,不是人的异化造成的,就是社会的异化造成的,反正,不是正常的了。

 但为什么,还有很好的老师、很负责任的老师、很有事业心的老师,还孜孜不倦地在初三拼命地干?甚至几年如一日地送走一届又一届毕业生?我真的觉得这些老师是在拼着命地干,我孩子的几位老师,我每次看到她们都心疼,尤其是物理老师,特别特别地令人心疼。

 经历过我孩子初三的学习与生活,我觉得只有一个理由能解释老师们愿意熬初三的真正动机:每位教师,在鼓励孩子、激发孩子潜力、引导孩子学习、引导孩子树立自信、引导孩子找到自己的方法、引导孩子达到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心灵上的宽慰、喜悦、成就感和快乐,收获了成功应对挑战后的快乐,体会到了做孩子们和家长们这一阶段人生导师的乐趣,收获到了付出对孩子爱,而获得了家长和孩子对老师爱的回报的甜蜜,所以,一个个有经验的初三老师,都无怨无悔地带了一届又一届初三毕业班。能坚持带一届又一届初三毕业班的老师,是有大爱在心头的老师,也是业务上绝对强悍型的老师(在目前学校采用企业的绩效考核办法的环境下)。

三尺讲台,能给老师回馈的最高荣誉,除了孩子们那一双双明眸回馈回来的对老师的热爱、信任和感谢外,没有什么能留住让老师们自甘清苦地在三尺讲台上长久地高强度地为孩子们奉献的心。

我不相信,仅凭超高的工资就能培养出最好的老师。真正的好老师,是被孩子们的真情吸引住的,而不是被金钱诱惑住的。但我的意思,并不是要说教师是不需要高工资的;我想表达的是:好老师都是冲现场教学回馈给老师的无尽的快乐和幸福而决定长久地做老师的。当然,教师工资是一定要提高的,才能对得起老师们这种有形无形的付出和所干的这种良知活和良心活。但好老师们,一定不是被金钱挽留下来的,而是被师生情给留下来的。初中老师,在我看来,是目前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最可怜的教师,青春期的孩子在目前这种商业化社会和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实在是最难管教和典型正在被城市化和技术异化掉的人群。

 

哪些行业是需要付出这么多真爱的?教师付出的这么多真爱,是现在这个商业化社会不可能用钱买来或换取的最珍贵的东西。商业化社会,除了爱最吝啬,是什么都不缺的。

 

向这些可敬的老师们致敬!在即将中考前,向初三的老师们致敬!这是初三孩子家长能为初三老师们尽的微薄的力量。

 

今天下午下班的路上(6月18日),遇到了我孩子小学低年段的班主任张老师,张老师回头看到我,一口就叫出我孩子的名字,还问寒问暖了很多孩子备考的事情,谈了孩子的特点,就象她昨天才放手了我孩子的班似的。我吃惊道:您怎么还会记得名字和这些?因为,我们这种孩子和家长,都不是那种很容易跟老师去主动凑近乎的人;另外,这位张老师比我年纪小很多。

这就是好老师,都过去6年了,能第一眼看到家长且在孩子不在场的情况下,就能一口叫出孩子的名字。也说明,我们孩子和家长对老师的尊重和喜爱,虽然从来都是很含蓄没有直接去当面表达过,而这样的好老师是能体会到、也是知道并记得的。况且是位很年轻的老师,实在是令人欣慰的。

几年前,遇到孩子幼儿园婴班的老师时,也是这个情形。那位也是张老师,可能现在已经退休了,确实是少见的很好很好的老师。

 

我自己在从小的读书过程中遇到的都是难得的好老师,每个学段都有印象特别深刻的人格魅力十足的老师,这些是我自己从小就渴望将来做教师职业的直接原因和原动力,所以当年读大学,义不容辞地选了北师大。回头看,孩子目前还算短暂的成长中虽然也遇到过问题老师,但这种不多见的好老师,孩子也有幸都遇到了,我觉得是难得的幸运。

 

2014613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7786-804237.html

上一篇:纪念师长故人
下一篇:中考纯粹是考家长
收藏 IP: 220.181.73.*| 热度|

1 尤明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10: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