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人能挡住沙漠入侵吗

已有 4844 次阅读 2007-7-1 21:53 |个人分类:自然与社会

人能挡住沙漠入侵吗
蒋高明 本文载中国青年报2003年3月5日第11版, 文章发表时有删节


        在任何生态系统中,支持其功能运转的六大环境要素是光照、温度、氧气、二氧化碳、水分和土壤物质。我们知道,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前三者是不会太大变化的;二氧化碳的浓度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增加了60ppm左右,这种增加完全是人为造成的,但对植物的生长是有利的。尽管如此,因其对整个地球生命圈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产生影响,还是引起了各国政府的极大关注,这是另外的全球变化问题。降水量在时间和空间上会有一定的波动,但是,近5000多年来,地球上的特定区域的降水量总格局基本上是定调的,如内蒙古草原地区的降水量在150-350毫米之间。那么,自然因素中主要的变化是什么呢?显然就是土壤物质了,大量的土壤物质每经历一次沙尘暴,就被刮掉了一层地皮。这些物质在异地是有害的、另人讨厌的,但在当地却是宝贵的、是支持土地生机的关键因子,损失了就不能弥补。
        土壤物质为什么会保不住呢?有几个关键的原因,第一,大量的牲口啃食草原或荒漠植被,土壤失去了草丛有效的覆盖而暴露;第二,牲口大量践踏使土层变得松动,小型动物如山羊对土壤的破坏更大;第三,开垦农田使土壤松动并暴露。失去植被保护的土壤物质在强风的作用下,就会被就地运输或长距离高空搬运,形成了沙尘暴。在这个过程中,来自人的作用就是主要的,也就是说,沙尘暴产生是“人祸”而不是“天灾”。假如没有人类的过度利用,是不可能出现如此多的沙尘天气的。上世纪70年代内蒙古草原高度还在1米左右,而现在却不到30厘米,这种明确的对比,30岁上下的人还是记忆忧新的。
        不妨再列举几组数据来说明。其一,在中国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盟的东部地区退化草原(高度<20厘米)的对面,蒙古国的草原依然高度在1米左右,那里仍然有上万只的黄羊活动,而我们的黄羊只有几只。要是天旱了,他们的草应当更差才是,因为他们的位置还在我们的北面;其二,在中蒙、中俄10公里宽的边境线上,草原高度依然保留上世纪50年代的高度,那里没有人和牲口的压力;其三,锡林郭勒盟从建国初的20.5万人增加到目前的92万人,牲口从160 万头增加到2300万头;其四,2001年5月2日1场大风使白音锡勒牧场近2万亩耕地播种的小麦种子、化肥及8厘米表土全部吹走。这些土壤物质到那里去了?

        全球范围内的干旱沙漠地区都位于北纬15度到35度以及南纬15度到30度这个范围之内,因此这些地区都会有产成沙尘暴的潜在威胁。实际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也都曾受过沙尘暴的危害。因此,要确切回答其来源问题,依然是个难题。例如,国家气象中心的遥感卫星数据显示,66%的沙尘暴物质来自蒙古国,或更远的地方;中国科学院的风洞实验数据显示,60%的沙尘暴物质来自中国的草原,20%来自中国的农牧交错区。那么,现场测定的情况是什么呢?根据我们的测定,2002年沙尘暴过后,锡林郭勒盟草原土层的损失量约在0.2~1厘米之间;浑善达克沙地沙层损失在3-21厘米之间。除了较重的物质在就地运输成害外,如沙埋民房、沙埋围栏、沙埋公路等,不能否认那些较轻的土壤物质被长距离运输走了,造成沙尘暴。由此看来,姑且我们承认34%的沙尘暴物质是我们自己产的,我们也没有沾沾自喜的理由。因为地面上发生的实际情况上,中国境内干旱、半干旱区正在发生着大范围的沙漠、沙地、草地的生态退化。
         我们主张应当采取面对现实的态度,科学界停止那些关于“沙尘暴”还是“尘暴”,“ 进口”还是“国产”等无关大局的争议,而静下心来,研究怎样治理我们自己的生态退化和沙尘暴等现实问题。因为,外国人是不会负责治理我们的退化生态治理的。

        我国十分重视沙尘暴问题,斥巨资对“沙尘源”进行治理。但是,在治理过程中存在很多误区,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损失。根据调查,国家用于治理沙地草地退化的方法主要有三种:种树、飞播、打井舍饲。除了打井舍饲是主动的措施外,其余两种做法相对于大量的投资来收效不大。其实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植树是不合理的。这是因为:
        第一,在年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的地区,天然分布的是草原或灌木丛。树木生长所需的雨量和温度不能满足的话,树木就很难成活,即使勉强成活了,也只能长成“小老头树”。人们为了保护几棵可怜的树,不惜在草原上用汽车拉水浇灌,造成了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
        第二,树木挡不住沙尘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防备北方的匈奴南下掠夺,修建了著名的“万里长城”,有效地抵制了匈奴入侵,该长城一直到了抗日战争还发挥着作用。两千多年后,无独有偶,还是在这一位置,有关部门“修建”了所谓“绿色长城”来阻挡风沙袭击。然而,遗憾的是,这次来犯的“敌人”远比当年的匈奴厉害,它们是乘“飞机”从几千米的高空,从海拔高于北京1000多米的内蒙古高原来的,这样地面上不足10米的“卫士”在强大的“来犯者”面前似乎显得无能为力了。我们在沙尘暴最严重的春季进行了现场观察,发现沙尘暴到来时,杨树林里的沙子照样在流动。林子外面的能见度在5米以下,而灌木和草层覆盖较好的地段,能见度在200米之上。
        那么,怎样才能治理沙尘暴呢?必须从源头上治理,采用“捂”而不是“挡”的办法。用什么来“捂”,不是秸杆,也不是旧棉被,更不是沥青类物质。其实,人们的这些想法远远超出实际了,他们忘记了一条非常重要的生态内容,即沙地草地原本就是长草的,只是人们放养了过量的牲口压制了草不能生长而已。草原重新回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后,植物强大的根系就会把沙尘类物质“严严实实”地覆盖在“源头”上了。另外会大大提高雨水、雪水的利用效率,减缓干旱的影响,虫鼠也不会成灾。可惜,这层很简单的道理却得不到人们的重视。现在草原上普遍实行“退耕还林”工程,这些工程本身的效益很值得怀疑,但是,由于政策的导向,会引起更严重的生态破坏。我们应该停止或减少人为压力,让自然界自己修复创伤。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75-4056.html

上一篇:还草原以本来面目
下一篇:不宜再提倡向沙漠进军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0: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