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不宜再提倡向沙漠进军

已有 3874 次阅读 2007-7-1 21:55 |个人分类:自然与社会

不宜再提倡向沙漠进军

蒋高明  本文载《中国青年报》2003年3月12日第11版

        在上世纪50年代,曾经出现过一个很响亮的口号即“向沙漠进军”。然而,50年过去了,除了少数治理成功的样板外,似乎沙漠的力量远比人类想像得强大。人口增长是荒漠化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人类对现代化生活的追求,牲畜数量更是迅速增加。当前西北地区草场畜牧超载率为50%~120%,有的地区甚至高达300%; 已有近70%的草场因过度放牧而退化。如果牲口数量少,造成的破坏还能够天然弥补,但到处在放牧,草原就被压制,生长不起来了。年复一年,形成恶性循环。即使在生态环境更加脆弱的新疆地区,由于社区发展的压力,生存了数千年的胡杨、梭梭、琵琶柴都成了开发利用的对象,其中最原始的利用是做为薪炭,一把火烧掉了,伴随而来的是沉睡千年的沙漠也被重新“唤醒”。因此,与其花大量的钱去搞“生态建设”,还不如花少量的钱去保护这些脆弱的生态系统。
        因此,欲治理沙漠化, 必须从解决人的因素入手,解决人的生存与出路是治本, 其余措施是治末。因此,在那些治理难、成效不显的“硬骨头”地区,最好的办法是“人退”,减少人为的压力,让自然去修复。即使在那些古老的沙漠地区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危害,因为那些戈壁上有一层天然硬壳、古沙漠上有一层天然面膜,只要我们不去碰它,是可以保护土壤不被风吹走的,因此要我们“善待沙漠”,果断停止 “向沙漠进军”。沙漠如此,那么自然环境条件要好得多的草原与沙地地区,“人退”后的恢复效果则会好的多。在内蒙古正蓝旗巴音胡舒嘎查(浑善达克腹地),我们采取“以地养地”模式减少牲口的压力后,在第一年,滩地上的草本植物就实现了全面恢复(植被覆盖度为100%),草层高度当年达80厘米以上,产草量每亩820斤;第二年的效果更加惊人,草层高度达1.43米,产草量每亩达5300斤,自然萌发的榆树苗达321棵/每平方米。当地牧民说,这里的生态已经全面恢复到上世纪60年代的水平,并从此结束了该嘎查冬季买草的历史。
         那么,既然“人退”有利于“沙退”或至少“沙止”,怎样做才最有效?实际上内蒙古自治区采取的“围封转移”或“转移发展”战略,都是有利于天然草场恢复的。但是,转移出去的人怎么安置?在新的土地上会不会造成新的破坏?这些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2001年开始,内蒙古自治区计划利用6年的时间实行65万人的“生态移民”,对于这种做法,需要进行科学的严格的论证。这里,我们理解的“人退”不一定要搞大规模的“生态移民”,而是将国家进行生态治理的费用补贴他们,利用资金、政策、科技等多方面的优势提高牧民的经济收入,减少牲畜数量或休牧3-5年,大面积的退化土地凭借自然的力量实现恢复。
        利用自然力进行生态恢复的过程,在国外已有先例。例如,北美大草原实际上也经历了由大规模开垦草原以及过度放牧引起的严重灾难(黑风暴)。为恢复北美草原退化生态系统,美国国会于1985年通过了“农场法案”,通过政府的补贴方式鼓励农民弃耕,同时实施了自然保护区计划,保障了退化土地的自然恢复,美国在北美大草原上已建立保护区444个。另外,在北美大平原位于加拿大领土内的草原,也建立起保护区159个。截止2000年财政年度底,北美共有1270万公顷的土地划入,大多数集中在干旱大平原上,超过25%耕地已经列入保护区计划范围内。
        在人的去留问题上,当然“转移”有利于天然草原的恢复,但毕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故土难离”,“生态移民”能否有效尚需认真研究。相反,如果我们将大量的费用集中在1%的土地上,集中在社区居民上,帮助他们形成产业链,即逐步形成种草、养草、收获、储藏、运输、舍饲、产奶、产肉、再运输、城市人群消费,并形成专业化分工、集约化畜牧业和定单畜牧业,牧民还是非常欢迎的,也用不着实施大规模的“生态移民”。对那些退化严重的地区,需要立即停止目前的土地利用;对那些尚没有退化的地区,这是人类最后的“绿家园”,应当抓紧建立自然保护区,停止土地使用和建立保护区以后当地居民的生活怎么保障,建议将目前正在进行的大型生态建设工程、扶贫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费用用来补贴老百姓生活。只有保障了他们的收入不下降或略有提高,他们就可以停止目前的破坏,变破坏为保护,变保护为恢复,既实现了生态治理,又促进了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再下步要考虑的则是在管好人的方面,建立“生态小城镇”,逐渐将生态脆弱地区的人口吸引过来;在自然方面,则是建立自然保护区,促进自然力的充分发挥。
        我国大部分的生产力较低的沙漠、沙地、草地地区,它们的生态价值和生物多样性潜在价值可能远大于它们的直接利用价值。在这方面,我们必须算一笔账,即直接利用收到的经济价值与破坏了以后的治理费用,那个更大。中国有草地60亿亩,占国土面积的40%,其中内蒙古草地90%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退化,直接诱发了沙尘暴,并造成不可挽回的土壤损失,这个事实我们必须认真面对。在林业上,国家有“天然林保护工程”,而实际上,“天然草原保护工程”,“ 退牧(耕)还草工程”的意义将更大、影响更久远。对于这些问题,需要国家从宏观政策上进行调整。目前进行的生态治理,如果脱离了社区发展的实际需求,没有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实际上是难以遏止目前的“局部有所改善、全面加速退化”的严重趋势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75-4057.html

上一篇:人能挡住沙漠入侵吗
下一篇:多喝牛奶巧治沙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5 18: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