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ngy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uangyy 理学博士,教授,从事生态学、植物系统与进化研究

博文

关于大学课堂该讲些啥的思考

已有 2782 次阅读 2014-11-17 12:06 |个人分类:学术问题|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大学, 教书育人, 讲课, 课堂

20141114,《辽宁日报》头版公告并在4版整版刊发的一封公开信《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看了文章后,认为说得基本是对的,其文主要也是针对一部分教师在课堂所讲内容,或表现的不够恰当之处,没有泛指。那么,至于其他一些跟着评论性的冠以:“大学老师别在课堂上抹黑中国”的标题和“大学课堂不是教师的私人领地等文,则有较多不恰当的说法。甚至把这封公开信本来的标题为:《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擅自改为:《辽宁日报致信全国教师:大学老师别在课堂上抹黑中国》这也是不合适或很不合适的。而且有的文还说,作为老师你就讲学术的理论,不要讲其他的。这也是不恰当的,因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假如,提出课堂上大学老师规定你只能讲课程的知识理论的东西,其他的都不给讲的话,则“传道”这个放在首位的任务和职责就给去掉了。而这个也就是所说的:“教书育人”中的“育人”的内容,极为重要,不可去掉的,而且其实这个是首要的,应该放在前面,而言之为:“育人教书”才更合适的。

大学也好、中学也好,老师在课堂上,要讲授学科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应用的关系,也要教学生品德方面的内容。即便是讲授科学理论知识也不可能不结合现实社会的现象进行教学,还要结合历史的事例呢,否则几乎大部分的学科很难教好。因为,要结合到这个学科的应用方面的。尤其是经济、社会、历史、法学、管理等学科更为如此,即便是物理学、化学等学科也同样如此。更何况“育人”的工作,老师不讲社会的现象,不讲历史,不给比较国外的好的及差的现象,怎么去启发、告诫学生不做坏事,鼓舞学生学习先进的经验、做法,以及模范的行为去做好事呢?可能有人认为:“育人”的事,所有占学校老师里85%以上的上课的老师不用管,由那10%不到的辅导员去“育”就可以了,但是这是极为错误的思路,大学的“育人”内容必须90%由上课老师来进行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的;因为,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课堂,课余时间的自习在课堂和图书馆,少数的自习在宿舍;吃饭在饭堂等。作为那每个学院极少的几个辅导员,只能几周抽点时间给学生们开个会,强调些事情就很可以了。哪里能顾得上其那么细的“育人方面的教导的事情呢?因此,教育人、影响人和感悟人是广大任课教师们的工作和职责,他们的课堂言行和平时言行很重要。

那么,按照《辽宁日报》里所说的,课堂上可以用社会现象去说问题,但是不要只顾发牢骚、甚至只顾批驳灰暗现象,而不指出我国好的方面、好的发展前景。因为,那可能对学生是有较多负面的影响。这些基本是对的,因为,难道你鼓励他们到国外去吗?那不是教育人的目的。如果指出我国还存在的如许多官员的腐败行为,社会上部分奸商偷漏税和不诚信等行为后,则应指出他们肯定会被惩处,同时还可指出现在中央已经很有力地进行了反腐的打击,民心大振;也在严格打击各类违法行为,社会风气已经好转等方面的内容;因而,教育学生们不可做违法乱纪的事,那些被惩者就是下场。这就是举例的目的。教学生要做好人,力争一辈子都要做好人是教育者的目的。还有,举例说某些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错误或丑陋现象,应指出是阶段性的管理策略和实施上可能还不够完善和到位的原因,是可以调整好的。而且需要适当提出一点改善的策略为好。而如果一味的发牢骚后就下课的话,那可就达不到目的,而且可能会造成给学生心情灰暗的效果。那不行的。

我在教育人的方面是要求学生力求做到:“三尊(遵)”、“三心”,即在做人方面做到“三尊(遵)”,“遵守法纪、尊重师长、遵守公德”,做事要做到“三心”,即“责任心、专心、细心”。一个人做到这“三尊(遵)”、“三心”了,其肯定是好人,而且可以是很好的人;而缺其一,或弱其一项,则此人都会有些问题及不足。为此,“教书育人”,也可曰:“育人教书”应从这些目标出发,而努力工作。

我认为我国高校85%以上的教师是好的,他们是有责任心的,有业务水平,也爱这个国家的,但是部分有缺点或不足者,还是要改掉那些不很恰当的方式、方法才是正确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632-844042.html

上一篇:我对中国音乐创作在近20多年来相对滞后方面的看法
下一篇:高考改革促进了中学培养模式的改变,高校也应该相衔接
收藏 IP: 119.32.5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19: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