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ngy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uangyy 理学博士,教授,从事生态学、植物系统与进化研究

博文

我对中国音乐创作在近20多年来相对滞后方面的看法

已有 3068 次阅读 2014-11-16 18:17 |个人分类:学术问题|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大学生, 中国, 音乐, 文工团

   这方面涉及的内容是较复杂的,也只是想简要讲点看法。因为我从小喜欢音乐,中学时就作曲,几个节目在学校演出效果很好;记得那时主要是小合唱和大合唱的歌曲为主。到大学了,在校文工团任乐队提琴手,同时创作节目。曾担任《快乐的星期天》的作曲,为长达1718分钟的大型舞蹈,所有的舞曲为我创作的,后来较多的配器部分,由曾在桂林市文工团任小提琴手的(可能是首席)、校文工团团长担任,(在其未作配器之前,这个节目的演出也曾获过多次奖,当然那时也有简单的配器,而他做了配器后效果更好),在全省大学生文艺汇演上多次演出,获得学校和省级的多个奖励。因此,我比较关注我国的音乐创作,尤其是交响乐和小提琴的乐曲创作方面。

在看央视今年主办的小提琴大赛时,在成年专业组的比赛中,主持人问两位评论的嘉宾说:好像我国近些年来新创作的小提琴曲子很少,优秀的就更少,这是什么原因?而其中一个嘉宾答:西方的音乐创作是经历了古典、浪漫和现代音乐的时期,我国缺乏这个经历,所以要慢慢来。而我对此持不同意见。而对另一位嘉宾即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提议:“建议以后中央电视台在小提琴大赛中加入一个‘中国新作品演奏奖’”则认为非常必要。而对于前一个嘉宾的说法持不同意见原因为:虽然我国与西方的乐曲演奏所用乐器有所不同,但是对于音乐创作而言,不会因为乐器的形态与音色特点而有过多的影响,也不能说我们国家的音乐创作是从较新的时期,或者近代才开始的;我国的音乐创作起源也很久远,也同样经历了古典、浪漫和现代的时期,也有其风格和流派等,从2000多年前就有较多乐器和曲目及歌曲了。如果说浪漫时期的,汉族的可以从民国初年算起吧,但这是很保守的说法;而少数民族的,则浪漫的音乐和歌曲则更早出现,算到西方的浪漫主义开始时期的1820年也是可以的,尤以蒙古族、傣族、彝族、哈尼族、羌族、壮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瑶族和苗族等的音乐或含有浪漫色彩的音乐更为丰富。而交响乐中目前常用的大部分乐器进入我国虽然仅约100多年这样(部分在200年以前也进入了),但是,我们在吸收外国音乐元素的同时,结合这些慢慢被国际交响乐通用乐器的音色特点也陆续地创作出了许多好的、经典和优秀的交响乐和小提琴独奏曲等。如根据刘天华1928年创作的乐曲《良宵》(二胡独奏曲)改编的小提琴独奏曲等,这里要专门提一下,我国第一首小提琴独奏曲应属著名科学家李四光教授创作的《行路难》,接着还有《摇篮曲》、《思乡曲》,到《夏夜》、《牧歌》、《梁祝》、《雨夜花》、《丰收渔歌》等等。而在交响乐方面,也有《红旗颂》、《北京喜讯传边寨》、《瑶族舞曲》等等,还有那极为著名芭蕾舞剧的舞曲《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沂蒙颂》等,以及根据电影乐曲改编的《海霞组曲》等。这些广受社会各界欢迎的小提琴独奏曲和交响乐曲成为了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成为各时期人们宝贵的精神食粮和很好的文化享受。也把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勤劳勇敢、不屈不挠、诚实和善良的优良品格进行了展现和颂扬,鼓舞着、也将永远鼓舞着我国乃至世界所有正直、善良和勤劳的各界人士和民众努力工作、憧憬美好未来、积极向上地在铺满阳光的道路上前进。

那么,中国近20多年来、甚至更长的时间里,确实是小提琴曲和交响乐的新作品少了,而且受广泛欢迎的似乎更少。这不能不从创作者自身的动力,用功、用心的程度以及媒体和文化层面的推广等多方面找原因。而且,各方面的原因都有,一方面创作者可能用心不够;二来,假如有被认为是好的曲子,则对其宣传、推广不足。比如,凡是音乐会,则常常是西方的曲子在唱主角,几乎80%多的节目为西方的曲子。在许多的电视节目里,看到的过多的是通俗方法的演唱,加上摇滚、爵士、布鲁斯等等曲调,要么是国外的交响乐和提琴曲占据很大的比例。这是不合适的。这个方面,我在之前已经论述过,国外的东西可以借鉴和适当欣赏,可以占据30%多的比例,但是,自己国家的文化是一个国家的传统和精神所在,必须占据主要的份额和比例。不可认为艺术就是个娱乐,能赚钱就行。那是很错误的。对一个民族的发展和前进的动力等都至关重要,各国皆十分重视。

当然,那位回答此问题的嘉宾不是作曲家,是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他在主持人这样随机的、毫无准备的提问中,可能为了给作曲的、或者其他演奏者兼创作者一些面子,不至于他们在那被批评,就顺口那么一说而已。但这丝毫不影响其为著名演奏家的形象。当然,国外的音乐可能经历的过程更为系统一些,或者被总结得更系统些吧,也含有一点道理;但是不能说我国的音乐发展历程不够悠久和丰富,以及我国音乐创作的源泉和底蕴比国外的少和浅。只是我国在音乐的发展历程方面还没有被研究和归纳得那么系统,而且给出那些名词来而已。而且值得提出的是,虽然音乐的发展有所进步和新的一些形式和元素在揉合进来,但是丝毫不影响老的曲子或者西方所称的古典音乐、浪漫音乐的继续发展和传承,其就像音乐的体系和构架,将永远地保持,而不可因为现代音乐的一些如电子音乐等因素的掺入,就要替代经典的乐曲,这个就像某一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一样,是一个打基础,建支撑和构架、以及发展的过程。新的研究在不断地进行和延续,有一部分很重要、乃至重大的旧的理论和观点可以被推翻或者修订,但是大的基础和构架还是要保持的。而音乐方面,则需要保持经典的内容则比自然科学的多很多。

记得有些媒体曾报道过我的母校西南大学的一位保安,常常在彩虹桥上演奏小提琴,吸引了许多大学生驻足欣赏,有的还提出向他请教呢。因此,希望我国的文艺工作者,多些创作出优秀的、广大民众能够被打动的、优美的弦律;而且,各类传媒渠道要积极地推广和宣传,好的曲子,各乐团和演出团体应多演奏和表演。同是一个文艺的平台,被哪类形式的东西大量充斥,则民众就随着大潮去听和看什么。所以,一个国家的文艺,作为其大文化中的一部分,其如何导向很重要,对于那些更好凝聚集体力量、歌颂祖国、歌颂善与美、歌颂真诚内涵的作品应大力推出、展示和弘扬,这是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也是广大老师和其他学者们的责任。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9632-843879.html

上一篇:我想如果中国多数大学是这样的可能才是好的
下一篇:关于大学课堂该讲些啥的思考
收藏 IP: 119.32.51.*| 热度|

5 武夷山 梁红斌 徐耀 戴德昌 biofans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18: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