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lingkxw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ulingkxw

博文

火星文明遗迹的假设看来很难能成立

已有 2987 次阅读 2018-4-24 23:57 |个人分类:地壳形成|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天体, 陨石, 星星

    人们从火星陆表图片上发现一团管状物,就以为那是文明的遗迹。

    其实地球上也发现过不少类似的管状物,我见过一些,也拥有若干。我经过研究认为,那是陨石撞击形成的蘑菇云管索凋落物,

    “陨击是太阳系类地天体普遍而广泛的地质过程”,在火星上发现管状物是很正常的……认为管状物是火星文明遗迹的推测看来很难能成立。

    顺便提议,地球是类地天体的典型,我们应该在地球上来研究火星,这样可以节约很多天文研究经费的。(陆玲)


下图为天然玻璃质的管状物(多管状 大部分天然破解后的效果)。

(陆玲)



在火星上坠毁的“无人机”?古代火星文明留下遗迹的重磅假设!

京燕网 2018-04-22 06:37

根据野生动物的说法,在火星上“坠毁的外星物体 ”的照片证明了其他外星物种已经探索过这个星球。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火星漫游者”(rover on The red planet)拍摄到的颗粒状图像似乎显示了“一架被遗弃的古代无人机”。

该研究对象支持美国科学家约翰·勃兰登堡的理论,即考古遗迹被古代火星人留下。

等离子体物理学家勃兰登堡此前曾表示,火星曾在遥远的过去发展出一种文明,其结局是可怕而残酷的。

声称:一些人声称火星上的物体是一架废弃的无人机。

勃兰登堡先生认为,大约5亿年前发生了一场核战争,今天仍然可以看到种族灭绝的证据。

等离子体物理学家声称“任何能读到地图的人”都能看到核爆炸地点。

他的理论是,一个文明,像地球上青铜时代的人,在火星上发展,但是被一个更先进的外星侵略者从另一个星球上消灭了。

勃兰登堡说,古代火星文明在巨大的核攻击中遭到毁灭。

他将自己的理论建立在NASA从火星收集的数据上。他说,这些数据显示了“武器-签名”的同位素,显示了在地球北部地区的两个大规模的核“空中爆炸”。

他说,他发现的是一层薄薄的放射性物质,包括火星上的铀、钍和放射性元素。

而ufo专家认为,照片中的物体是远古时代火星上存在的文明的最终证据,是一件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硬件。

神秘:在火星上发现的“被遗弃的外星人无人机”。

YouTube用户Paranormal Crucible补充道:“这一异常现象似乎是智能设计的结果,当它调查盖尔环形山附近的岩石巢穴时,它被漫游者拍到。”

“在我看来,这个物体是一架可能是由火星土著居民建造的地外太空飞行器,或者它是被外星生物利用的,他们正在探索火星表面。”

“这个物体在几年前就被发现了,但我将会重新审视一些旧的发现,并为它们的实际存在提供新的线索。”

本文来自互联网,仅代表他人看法,未经证实之前以官网发布信息为准!



附文:


陨石爱好者最大理想:拥有一颗自己的流星

http://sports.sina.com.cn  2013年02月25日16:43  金羊网-羊城晚报

  俄罗斯坠落的陨石炒热了这种奇石的价格,但在有些人眼中,陨石是科研的无价之宝,更是自己的人生追求,他们不是科学家,他们是“星友”,他们的理想是——拥有一颗自己的流星。

星友燕子的藏品,表面有清晰的熔流线。星友燕子的藏品,表面有清晰的熔流线。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黄璨

  俄罗斯一场陨石雨引起国际社会一片哗然,陨石——这一来自外太空的石头顿时在大众视野里活跃起来。

  羊城晚报记者经过多天采访发现,广东的陨石爱好者圈子很特殊,他们互称“星友”,最大的理想是“拥有一颗自己的星星”,他们中有人珍藏一块陨石超过40年,有人为了陨石计划走遍中国大地……

  偶遇者:

  藏了40年方知是陨石

  现住广州南沙的郑炬庭收藏的陨石并不多,但他却有一颗已珍藏了40多年的奇石,形似蝴蝶又似皇冠,直到2011年他才知道,这个“老朋友”是块玻璃陨石。

  “捡到这块陨石时我才十二三岁,上山打猎抓兔子时在半山腰的土坡上发现它。”郑炬庭回忆起当年在雷州半岛上捡到陨石的情形,“当时,它一半埋在土里一半裸露出来,裸露部分被雨水冲刷过很漂亮,我就把它带回家,不舍得送人。”郑炬庭说,小时候听家里的老人说这叫星星石,因为在湛江常会看到流星掉下来。

  羊城晚报记者看到,这块玻璃陨石呈半弧型,半透明,黑中略带些绿,一面光滑另一面凹凸不平,有疑似经高温燃烧留下的气印。

  直到两三年前在新闻上看到陨石介绍,郑炬庭才反应过来它可能是陨石。他查阅大量陨石资料,比对陨石照片,发现极其相似,于是他决定咨询国内的权威机构。“我跟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专家描述了石头的特征和捡到的位置、时间后,专家告诉我陨石很稀少不可能轻易捡到。但我相信自己的判断,于是拍了照片且切了一小块寄到紫金山天文台,不久就接到专家电话告知它的确是块陨石,并让我好好珍藏。”郑炬庭详细介绍了这块陨石的鉴定之路。

  郑炬庭打算将他的“老朋友”带回家好好收藏,还有计划根据它的形状将其做成手镯或其他饰品,留给他的孩子作为珍贵的留念。

  猎星人:

  台风中勇登海岛猎星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是家住珠海的燕子说起自己陨石收藏故事时的第一句话。2010年,燕子捡到她第一颗玻璃陨石,之后仅用了两三年时间,燕子就又猎到数百块各类“星星”,其中不乏几十斤的大家伙。她还加入了上海陨石收藏爱好者协会并担任常务副会长,并在珠海成立广东分会,在陨石收藏圈中已小有名气。

  燕子退休不久,便全身心投入“猎星”。一有空,便和几个星友租船到珠海附近的海岛上“猎星”,珠海九州岛、野狸岛、唐家湾等地都留下过他们的足迹。水鞋、帽子、吸铁石、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土铲、秤、GPS定位器、相机是“猎星”的标准装备。“猎星”过程中,燕子和星友们曾被马蜂蜇过、不慎摔伤手臂,晒黑更是家常便饭。他们的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甚至80岁的老人也加入他们的猎星行列。

  燕子还曾在2012年7月24日韦森特台风登陆珠海之后的早晨到海岛上“猎星”。“前一天夜里,海水开始倒灌,凌晨4点时水深已漫到膝盖。”燕子回忆道,虽然风大雨大,但她和丈夫还是决定到野狸岛上猎星。根据他们的经验,台风过后成功几率更高。“当时,到处是连根拔起的大树和被大树压坏的汽车,海边的座椅被吹倒并移了三米远,一艘大船触礁撞上海堤,几分钟就撞散了。据说船上有4名船员已被送往医院。”燕子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还有些后怕。所幸那次猎星之旅有所收获,她在海边沙滩上发现一个9.5公斤的大家伙。当天,燕子在博客上写的“猎星记”被推上了网站首页,博客点击量近15000次。

  为了鉴赏陨石,燕子和丈夫都成了半个陨石专家。燕子专程到山东蒙阴、上海、辽宁抚顺、山海关、北京等地参加陨石爱好者交流会并猎星,燕子还计划今年5月份到新疆猎星,“追星族是疯狂的,去年河北一个63岁的老人家还骑摩托两天两夜赶到山东参会。”燕子说。

星友燕子“猎星”的装备。星友燕子“猎星”的装备。

  理论家:

  民间研究“三个环形山之谜”

  羊城晚报记者第一次见到陆玲是由五羊天象馆常务理事李建基介绍引荐的,用李建基的话说,“陆玲是我国对陨石现象和陨击成因研究最独特的民间学者”。陆玲自我介绍时也说“我对陨石的研究很疯狂”。陆玲并非地球科学和天文学领域科班出身,她曾做过公务员、曾下海经商、曾从事学前教育管理,研究生态教育、生态企业,并写书,一次偶然的机会使她开始了对陨石和陨击的独立研究。

  陆玲与陨石的缘分从1994年9月开始。“我偶然看到《广州交通游览图》上的珠三角遥感地形图,在靠珠江出海口东侧,有三个清晰的椭圆形大圆圈,即环形山。”陆玲怀疑它是火山口或陨击坑,并获得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毕业的朋友“确认”为“陨石坑”。“我长期生活在环形山所在地深圳,却没听说过这事,我执意查清楚它的方位和面积并向深圳某地质部门和国内最权威的天文研究单位汇报,但没有下文。”陆玲说。

  直到2005年春天,当陆玲再穿越这些环形山分布的地区时,仍对“三个环形山之谜”不能释怀。从此,陆玲开始了对陨石坑和陨石的研究。

  2005年9月,她开始尝试起陨石坑研究文章,仅一位生态学专家给了她有保留的鼓励。2005年12月,陆玲报名参加了全国城市景观生态学学术研讨会并进行20分钟的口头报告。“发言后,华南师范大学一位地理学方面专家用经多年研究的理论反证我的观点是错误的。”陆玲说。

  陆玲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她的研究一直受到质疑甚至否认,七八年来她多是自掏腰包搞研究并参加学术研讨会,有关论文也曾在2006年和2007年的《科学》、《生态学报》发表。除了理论探索,她还重视结合实地考察,“将惠州市龙门县龙潭镇马岭村杨屋厦围的‘铁牛石’认定为纯铁陨石是我多年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对我的新理论是很好的实证。杨屋厦围人300年来,流传着 “铁牛石”来自天外的故事,这让我惊叹古人的智慧,也开始对陨石文化产生了兴趣。”陆玲说。

  近日,陆玲获知国家基金委发布了《关于征集地球科学领域重大项目立项建议的通告》,她想借此机会,以民间学者身份把有关“地球陨石与陨石冲击变质成岩机制的综合研究”作为主要内容上报有关部门,希望国家及早重视起该领域的研究。“传统的理论认为:因为有大气层遮蔽,地球是太阳系陨击的‘安全港’,我的研究对此提出质疑。”陆玲说。

  记者手记

  羊城晚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看到更多的是星友们因陨石而丰富起来的生活。“陨石让我们更加亲密了,而且在猎星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看书找资料,让我对宇宙空间了解更多,丰富了知识。”燕子的丈夫杜孝东说,玩陨石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的过程。

  陆玲也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因为研究陨石,长期思考非现实生活的问题,一个人的心态会变化。我内心深处始终都感到自己从事的研究是多么幸运、重要,比起付出的,大自然给我的回馈更多。”

  对于陨石收藏者来说,他们手中大多数陨石的经济价值仍是未知数,但其观赏价值、文化价值、研究价值早已显现。

  (原标题:陨石爱好者最大理想:拥有一颗自己的流星)

  关注新浪户外(微博),了解更多户外资讯。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861739-1110741.html

上一篇:全国还有多少废弃的深井需要填埋?
下一篇:从鸡蛋的颜色看动物器官关系
收藏 IP: 113.71.139.*| 热度|

1 徐令予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9: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