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向军的科学研究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冯向军 在本博客中专门从事以统计力学为核心的理论物理研究。

博文

喻家山科学书画艺术科学悟道创意书法:《科学解脱法》

已有 1653 次阅读 2019-5-30 07:59 |个人分类:现代泛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喻家山科学书画艺术, 科学悟道

喻家山科学书画艺术科学悟道创意书法:《科学解脱法》

冯向军

05/30/2019

1-1a2.jpg

【附录】就现代泛系和吴氏泛系的具体异同答张学文先生问

  • [1]张学文   2019-5-29 16:09


  • 闲话
    1.应当具体划分吴教授的那些基本东西你是继承了,那些是你的进一步发挥
    2.感谢你记得与张学文的一些认识的关系。

  • 冯向军的明确答复:

  • 现代泛系,是笔者的老师吴学谋先生所开创的,由笔者所继承发展或扬弃的,经凤凰涅槃而浴火重生,于2018年横空出世,势不可挡的当代和后世泛系。

  •   30多年前的一个夜晚,笔者登门拜吴学谋老师为师。从此,泛系成了笔者的第二专业。后来,吴学谋教授也成为了笔者的博士论文评审专家之一。

  •   到美国后,笔者创办了智多星国际网站,专门弘扬泛系理论,并聘请吴学谋教授为泛系理论主编。没想到的是,吴学谋教授对智多星国际网站泛系理论主编这个头衔极为看重,竟然把它放在他的百度名片中所有头衔的前列。后来,笔者又主编并在美国出版了《世界华人一般性科学论坛论文集》。吴学谋教授在其中发表了大量论文。并主动向国内多个知名图书馆赠送了 《世界华人一般性科学论坛论文集》。

  •   现在,吴教授已不再活跃于世间不遗余力地宣介泛系。眼见着泛系理论后继无人、青黄不接,笔者见义勇为,当仁不让,自告奋勇,以吴氏泛系当之无愧的唯一真实传人自居。抛弃与吴教授的学术观点之不同,整合吴氏泛系与自己的学术思想体系。终于令现代泛系论于2018年横空出世,一经问世就硕果累累,一举成为当之无愧的属于当代和后世的现代泛系理论。

  •   具体来说:现代泛系一针见血而又极为简明地重构了吴氏泛系的本质:对于任意给定的可思议的对象A,所谓吴氏泛系的本质就是有明确数学定义的泛有序对(A,B)(详见【1】§1.4.6 泛有序对(A,B))或现代泛系。这其中B是由A和其对立面非A所组成的归一化现代泛系叠加态:rA + (1-r)非A。0<=r<=1。现代泛系(A,B)所对应的归一化现代泛系叠加态就是:

  •   现代泛系(A,B)= (1+r)/2A + (1-r)/2非A    (1.14-1)

  •   业已证明:现代泛系在任何约束条件下的实在和无任何非自然约束条件下的自在都是冯向军泛有序对(A,非A)或最大似然现代泛系叠加态

  •   冯向军泛有序对(A,非A)= 0.5A + 0.5非A    (1.14-2)

  •   这也就是说:现代泛系是对吴氏泛系的一种“明心见性”:见到了吴氏泛系的本性、本体、本元、本真、自在和实在:冯向军泛有序对(A,非A)。从此出发,现代泛系令吴氏泛系彻底告别了吴先生书名中所明确而诚实地提出来的所谓“万悖痴梦”和“不合上帝模子的哲学“。这些都是尚未“明心见性”的吴氏泛系对吴先生本人所创立的泛系的诚实误解和诚实曲解。从这个角度来讲,现代泛系又是对吴氏泛系的一种“返朴归真”和”发真归元”。

  •   在冯向军泛有序对(A,非A)中,对于任意给定的可思议的A,均见A与非A诸相“非相”-不实在也不自在,所以是一种一定程度上的“见如来”。特别地,对于有、无、亦有亦无和非有非无等“四句”这些个可思议的对象A,冯向军泛有序对(A,非A)见到了A与非A诸相“非相”-不实在也不自在,因此真正在科学理论上讲通了“离四句、绝百非”的禅理,助“诸法不相”降临你心、契合你意,从而助你当下解脱。这是因为:中国禅宗《五灯会元》有“诸法不相到当处解脱”一说的缘故。

  • 参考文献:

  • 【1】冯向军,《现代泛系导论》,科学网,2018年12月-。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968-1181847.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968-1181959.html

上一篇:抽象中华科学书画艺术流派每日爱心奉献一作品:《每日一品》
下一篇:喻家山科学书画艺术唐诗创意书法:《闺怨》
收藏 IP: 45.125.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22: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