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转载]德国人为什么不提互联网?

已有 2307 次阅读 2014-11-18 10:45 |个人分类:换一个角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文章来源:转载

《中外管理》2014年第10期 卷首语


德国人为什么不提互联网? 

中国企业还需回归本分

作者:杨光 

(http://www.zwgl.com.cn/cn/readinfo.asp?id=696&bid=742&nid=12394) 

 

  2014年,当中国企业家们为是否应向互联网“全面投降”而争论不休时,还有谁敢不把“互联网”和“互联网思维”挂在嘴上?

  有,德国人。

  对,居然就是这个世界第四、金融危机以来唯一生机勃勃的经济大国。今年《中外管理》杂志组团探寻德国精密制造DNA过程中,我们走访了宝马、赢创、海瑞克、汉斯格雅等各类型的德国行业领军企业,也聆听了德国商科第一的曼海姆商学院多位教授对中小企业与创新管理的深入解析。但令我无比惊讶的是,我接触的所有德国人,不论管理者还是学者,抑或官员,竟没有一个主动提到过“internet”这个单词!

  是德国人老土吗?是德国经济落后吗?是德国不懂时代和创新吗?恐怕没人敢这么说——反而我们在那里体验到了国内难以想象的至爽WIFI——那么,德国人又为何如此“冷淡”互联网呢?

  其实,这就如同我此前讨论企业文化“三重门”时提到过的,我们要弄明白自己心里的信仰是什么,自己脚下的土壤是什么,进而弄明白自己最终的个性是什么,自己最终的作为是什么。

  创新,美国造!

  那不妨先谈谈最推崇互联网思维的,为什么是美国人。

  因为美国人是真正信仰创新的,他们的土壤是催生创新的,他们的个性也是擅长创新的。我在与海尔CEO张瑞敏交流中曾有过共识:美国就是一个举国支持创新的生态系统。不论是幼儿教育,还是资本市场,核心都是为了创新而展开的。比如,美国幼儿园阿姨在剪纸课上,在示范剪出一条鱼之后对孩子们唯一的要求就是,不能剪鱼!她示范的只是工具和方法,但她要你学会的却是创造,而不是模仿。资本市场也是如此,他们可以不断追捧微软、苹果、谷歌、脸谱,也会热购京东和阿里巴巴——哪怕它还在亏损,哪怕它来自海外——只要持续创新,就会获得资本市场的掌声。因此,虽然“微软”是美国的,但美国却是最不怕“微软”走向衰落的国家。

  美国人很清楚,自己的“个性”本分,应展现在“创意”和“营销”,而非“制造”上。因为有的是比他们的土壤和个性更适合去“制造”的国家。于是,他们在将“制造”不断外包给全世界的同时,亦成为全世界“最应该”去创造和拥抱互联网及其思维的国家。显然,通过个性、交互、体验、大数据,进而持续引领创新和营销的制高点,对于无需为品质而操心的美国人来说,至关重要。

  品质,德国造!

  而德国人,则选择了美国人让出来的“制造”。

  一方面,他们比美国人更严谨,他们坚信人类无论如何创新,都颠覆不了对产品的需求,颠覆不了对优秀而稳定的品质的需求。想想看,要将一个几乎每台机器都需要的普通轴承做到使用寿命至少半个世纪,一台不管是否智能化的冰箱至少10年内不会有故障,一个很普通的房子至少在100年里不会倒塌,真的需要借助互联网来“交互”实现吗?

  另一方面,美国式为创新而生的体系,注定只会催生少数塔尖上的明星公司。但是,德国式为品质而生的扎实体制,却使其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拥有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提到“隐形冠军”,谁能不想到令人望而生畏且动辄百年基业的德国军团?这也是德国人绝口不提互联网,却“明目张胆”深感自豪的原因。

  如果以为德国人自绝于互联网时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德国人近年提出的“工业4.0”,恰恰是德国人基于对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和对自身优势深刻的理解后综合出来的个性化战略。他们知道自己的本分是制造,他们知道人类永远需要制造,他们也知道人类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他们只是把信息化融入进自己本来的优势上,以创造出自己符合时代与个性的进一步优势!

  中国……

  那么,中国呢?

  当我们的教育坚守以考试为己任,我们的食品至今与有毒相依,我们的机器始终与维修如影随形,当我们连基本的人性包容和品质需求都满足不了时,我们却突然像美国人一样高谈个性化定制、云计算服务,是不是太“奢侈”了呢?在“创新”与“品质”两方面,中国企业会不会最终像中国足球一样不伦不类呢?

  我无意否定任何潮流,而只想提及潮流的另一面。

   来源:《中外管理》杂志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557-844262.html

上一篇:11月19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4年博士后学术年会
下一篇:[转载]文经理纬织锦绣
收藏 IP: 168.160.20.*| 热度|

4 王桂颖 杨正瓴 张骥 郑学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3: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