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edhw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fedhw 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

博文

火灾探测器与汽车刹车片

已有 3145 次阅读 2017-12-6 22:5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无用, 有用

  家里,真的需要装个火灾报警器吗?【保命】

  来自微信公众号ifire-hy 靠山屯闲话

  说到火灾探测器,一般人或多或少了解,说起来这也算是一件关键时刻能救命的东西,可实际生活当中普及率并不高,同样属于安全防护类产品的刹车片,在实际使用当中,用户却会毫不犹豫地定期更换。按理说,火灾的凶险程度丝毫不亚于交通事故,且目前独立式的火灾探测器价格一般不超过一副刹车片,为何实际普及率却仍然百不及一,远逊于刹车片,难道仅仅只是风险意识不强、认识不足那么简单?

1.火灾实际发生的概率远不如交通事故

  尽管火灾事故的后果让人难以承受,但比起每天都在频繁上演的交通事故而言,概率却小得多,身边的交通事故常见,而一般人有机会身临其境或亲眼目睹到火灾,恐怕一生当中屈指可数。

2.刹车片的功能不可或缺,无法替代

  刹车片是通过减速直接避免机械伤害,报警器的功能仅仅只是为了及早发现火情,以避免人员受到伤害并尽量降低财产损失,为了达成这些安全目标,刹车片是绕不开的关键环节,只有靠它才能做到;而报警器只是环节之一,甚至可以绕开,并不是说没有报警器一定会造成伤害,甚至连有报警器的场所也未见得能明显降低伤害。

3.刹车片常用,而探测器不常用

  探测器不常“用”的意思是:尽管探测器一直处于运行状态,但只有真正发生火情时才可以“用”得上,如果一直平安无事,那么探测器是没什么“用”的;刹车片则无需多言,只要车轮一开始转动,随时都要备刹。

4.探测器使用中会带来一些副面及负面问题

  火灾探测器可能会“误报”,空气中的尘埃或湿度等因素都会引发报警,包括电子元器件及线路中的各种故障,并不是说它真的就误报,只是报的不是真火警而已,所以统一称其为:误报,烦躁之余,用户干脆一拔了之,如果懒于更换电池或是疏于维护,最终可能也就不了了之,至于误报引起的反应过激与集体恐慌,也在所难免。

  进一步来看,倘若一次真火警夹杂在十次假火警当中,反倒会让情况变得更糟糕,“狼来了”的认知在思想上形成麻痹,反倒会不为之所“动”,这样的真实案例并不鲜见。

5.火灾伤害的急迫性不比交通事故

  火灾事故即使“猛于虎”,多少还有几分钟的反应时间,并且有多种应对方式,交通事故则截然不同,一瞬间可能就是天壤之别,所以对火灾的探测,真的要说急迫,好像并没有急迫到那种程度,实际部分火灾发生时还伴随有其它征兆:如爆炸、停电、火光、声响、热量等,这些都可以间接起到提醒作用,察觉到异常,从而做出反应,“人”本身就是最灵敏、最可靠、最先进的“探测器”,所以在人员密集区(例如商场、学校等),想必探测器的反应速度还不如人,它的执行过程毕竟都是“机械”的、被动的,更何况相当一部分火灾是由于人员操作引起,为此探测器更多的仅适用于一些隐蔽场所。

6.火灾探测器的实际应用存在局限性

  要迅速探测到火情,与探测器所处位置及风向都有关系,空间也要求具有一定封闭性,也就是说,无论是探测烟雾还是温度,如果“运气”不好,可能还要多等一会儿,起火点一开始未必就在传感器附近,等到烟雾或热量积聚,才能“捕捉”到火灾所带来的这些异常信息,实际当中为了确保逃生,可能连这点儿时间都“耗不起”。

  鉴于上述分析,火灾事故不常有,探测器不常“用”,性能不稳定,感知火灾方式的多样化,探测器的副面影响甚至是负面作用,报警略有延迟,使用场所的局限性等等,诸如此类的原因,结合历史上的实际表现,使得纵使它价格再便宜,用起来多少感觉有点儿“鸡肋”的味道。当然,刹车片属于执行元件,探测器是感知元件,两者不完全具有可比性。当你每次站在事故经验教训总结的立场上,从回溯的角度去看,会想当然地认为火灾报警器一定管用,但是,当你能够以侧面甚至是正向发展的眼光来看,又会发觉它的实际作用和功效,难以达到预期,可靠性及可依赖程度并不高。况且,就算最终能把火灾报警环节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也仅仅只是迈出了整个灭火应急救援行动的第一步,火情仍在继续,威胁与危机并未解除。

  写到最后,火灾报警器到底可不可以有?个人以为:有,不见得能好到哪儿去;没有,结果未必就会差到哪儿去,当然,还是有必要区分不同的场所来讨论这一话题。

                           

  人类最早的火灾报警器是什么?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350551-1088553.html

上一篇:重视防火安全要讲求策略
下一篇:初期灭火不力孰之过?
收藏 IP: 171.221.1.*| 热度|

6 魏焱明 李颖业 徐令予 宁利中 李毅伟 dulizhi9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8 04: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