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工作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xfyuwp

博文

告别“梅超风”

已有 2132 次阅读 2014-4-29 10:21 |个人分类:杂感|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上海, 朝鲜, 山东, 浙江, 台风路径


在民间被称为“梅超风”的今年09号台风“梅花”,汹涌而来,呼啸而去,挟风裹雨,掀波逐浪,在我国东部海域大闹了几天,最终减弱登陆朝鲜,进入我国东北地区后平息凋谢。整个过程在现代科技手段的支撑下高度透明,每天的预报、实况、影响都在媒体上连续、反复、滚动播出,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见仁见智。

 

预报与实况确实存在偏差,应属正常,目前还不存在100%准确的预报能力。实际路径与24-48小时的预报相比,位置偏差约在100-200公里左右,与目前国际上台风路径的整体水平相当,但也确实还有改进的余地。

 

在是否登陆问题上,预报结论始终在强调登陆的可能,从浙江、上海、山东到辽宁,大都如此。实际上,从播出的预报信息中分析,每次预报也都没有否定不登陆的可能,但没有将这种可能作为主要倾向,与台风这种强天气系统可能造成的后果有关。让公众多从严重些的角度考虑,避免因大意造成难以挽回的结局,应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有人说日本、美国这次报得比我们好,实际情况是确实好一些,但并不很显著,有技术层面的关系,也不排除他们没有风险的压力,发布预报时更坦然一些。

 

台风登陆不登陆往往会成为公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若从造成灾害的角度看,登陆不登陆并不是最主要的,不登陆的台风也会在海上和陆地上造成很大灾害,台风的影响区域可达上千公里,在这一区域内,不论陆上还是海上,都会受到风雨的影响。从防范角度,应更关注台风的影响范围,而不仅仅是考虑是否登陆或登陆地点。这次台风没有在我国直接登陆,但受影响的人数达数百万人,台风中心离韩国尚远,但由于风雨、暴潮影响,同样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气象预报不是一种十分准确的信息,如何有效地利用,从风险防控的角度需要科学设计方案。目前各地政府在防灾减灾过程中提出了一些理念,如“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 “不怕兴师动众、不怕劳民伤财、不怕十防九空。”从政治层面考虑无疑是正确的,但面对现实情况时,如何应对要复杂得多。如“少损失”,就需要在受灾损失与防灾消耗之间考虑取舍,以多大的代价防台抗台,肯定会有成本和效益问题。同样,对“不怕劳民伤财”也会有类似的考量,抗御自然灾害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减少财产损失,怎能不怕呢?只能是在生命与财产、大损失与小损失、长期损失与短期损失等的取舍上,要做到合理分析判断、科学决策,以人为本,把握好平衡。

 

“梅超风”走了,但台风还会生成,还会再来......



(原文写于2011-08-10 22:20:14 新浪博客)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1310230-789680.html

上一篇:当“总统奖女孩”遭遇方舟子 (文摘)
下一篇:再上高原(7)---高原遐想
收藏 IP: 124.16.12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02: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