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lrlmylt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rlmylt

博文

预测一下于艳茹案件的结果 精选

已有 30974 次阅读 2015-7-22 09:4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随着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科研GDP崇拜症的不断蔓延,作假、抄袭、剽窃等各种学术不端活动日益增加。在广大舆论的压力下,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学术不端加以规范的红头文件,各学位授予单位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不授予学位、撤销学位处分案例也逐年增多。近日,北大女博士涉抄袭被撤销学位起诉校方获法院受理一事,受到媒体的广泛光柱。作为一名法律爱好者,从法律的角度分析一下案件的审判结果。

一、事件是否具有可诉性

通常情况下,单位内部对其员工按照内部的规章制度,进行包括警告、记过、开除在内的惩处,属于行政处分的范畴,由于涉及单位多、事项广、内容复杂,在司法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一般情况下可以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诉,但不能行政复议、不能向法院起诉,即不具有可诉性。所以,大学因为住房分配、职称评定、绩效工资的事情,即使教职员工矛盾多、意见大,告到法院,法院通常不予受理。但涉及到撤销学位、撤销职称事宜,因为证书的颁发是教育、人事行政主管部门的职权范围,高校只是行政部门授权的颁发单位,即高等院校行使的是一种行政许可权,所以具有可诉性,属于民告官的行政诉讼范畴。

二、法院审判的核心是审查决定的合法性

由于学术问题比较专业,法院对提交的涉及学位撤销、职称评定的问题,不可能进行内容上的审查,只能进行形式上的合法性审查,即北大撤销原告学位证书的决定是否符合现有的法律、法规,至于高等学校内部制定的学术规范,不作为判案的依据。。

    目前涉及学位授予、撤销的比较权威的只有2004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简称条例)、19815月教育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简称办法),这两条法律法规的效力等级都比较低,前者属于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后者属于部门规章。

 遗憾的是,这两部法规,对于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的规定比较详细,对于选修必修课程的类型、课程成绩、论文的质量、毕业答辩环节、答辩委员会组成规定的都比较具体。对于撤销学位的规定却极其笼统、原则,《条例》第17条规定“学位授予单位对于已经授予的学位,如发现有舞弊作伪等严重违反本条例规定的情况,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复议,可以撤销。”也就是说,撤销学位的要件是“舞弊作伪等严重情况”,作出决定的机构是“学位评定委员会”。至于除了舞弊、做伪外,还有哪些行为属于严重情况,这些行为是否必须与学位论文有关,撤销学位的程序是什么,撤销学位的决定在时间、空间上有没有限制、处分后是学生否有救济的渠道,根本没有规定。条例如此,《办法》比条例还粗,涉及撤销学位的条款,只有第十八条规定,学位授予单位的学位评定委员可以履行撤销学位的职责。正是由于相关法规的对撤销学位的规定实质要件、形式要件、救济渠道等细节规定的缺失,为涉及学位撤销的纠纷的产生留下隐患。

三、案件审判结果的预测

按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被告方承担举证的责任,也就是说,被告方要向法院提交作出撤销原告博士学位的法律依据、事实依据。事实依据比较简单,论文中标注了参考文献、引用内容的出处,剽窃自然算不上,但一篇论文里面50%以上的内容照搬别人的东西,起码属于引用过渡的学术不端的道德范畴。法律依据,无非是国务院的《条例》、教育部的《办法》。然而,这两部法规对于撤销学位并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因此,争论的焦点必然是“原告的行为是否属于严重违反条例”的情形,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前提下,判决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官对相关条款的理解、原被告的博弈能力、舆论的导向。

    据我的一个在律师事务所当主任的朋友说,在我国目前的国情背景下,民告官的行政诉讼官司通常情况下立案难、胜诉难,胜诉率低于20%。道理很简单,两者的资源配置、社会影响力、信息掌握程度严重不对等。更为严重的是,一旦行政机关败诉,面临着威信尽失、领导责任被追究的严重后果。所以,在行政诉讼中,被告方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誓死捍卫原有决定的合法性。鉴于原告方的年龄、工作、生活等现实考虑,原告方也会绝地反击,绝不退让。因此,这场官司会陷入一审、二审、再审的马拉松陷阱。虽然,我并不看好原告案件胜诉的前景,但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案件,无论谁胜谁负,都没有赢家。

三、对于完善我国学位撤销制度的思考

可以预料,今后涉及不授予学位、学位撤销的学生告学校的行政诉讼案件会越来越多。处罚的过轻,不足以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处罚的过重,显失公平,还可能为因个人恩怨寻私报复留下可乘之机。从立法的角度对相关法规进行修改、完善,可能是一条代价最小的途径。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条例》进行修改,对撤销学位涉及的相关内容如同学位授予一样,进行详细的规定。比如,对严重违法条例的行为给出枚举式目录,并从主观、客观、主体、客体方面并加以详细定义。比如,主观上是否故意,是区分剽窃与过度引用的明显标志;抄袭、引用的字数、比例这些客观标准,是区分引用与抄袭的分水岭,因为,前者属于批评教育的道德范畴,后者则需要行政处分。除此之外,这些不端行为是否必须与学位论文的具有高度相关性,作出撤销学位的程序、步骤、救济渠道、时空效力范围,都需要加以明确规范。再以时空效力而言,学生毕业离校后的不端行为曝光后,授予单位可否撤销学位?学生毕业N年了,被人揭发在《条例》颁布之前存在学位论文作假,授权单位能否撤销已经授予的学位?学位撤销能否适用法不溯及以往的原则?在国务院行政法规修改不成熟的前提下,教育部可以通过修改《办法》的途径,对相关内容加以完善,用以指导各个学位授予单位内部规范性文件的制定。

四、结束语

    曾记得,在若干年前,有大学生谈恋爱怀孕被人告发,当事人的男女大学生惨遭被校方开除的命运,陷入绝境后将学校告上法庭。自然,很多法院以单位内部的行政处分不属于法院立案范围为由不予立案。终于,有一两个敢吃螃蟹的法院立案后判决校方败诉。这类事件经媒体广为传播后,很多高校或明或暗地取消了这一不符合国家法律、不符合年轻人身心发展规律的内部规定。在当今的中国校园,大学生恋爱、同居甚至结婚已经成为一件司空见惯的现象。

    因此,于艳茹案件是否胜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媒体的报道、民众的参与、案件本身的反思,推动高校走向民主化、法制化、人文化管理的轨道。当然,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需要一批人付出代价。作为在读的学生、科研工作者,认真研读并遵守相关法律,是学术人职业道德的需要,也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有力武器。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814548-907276.html

上一篇:做科研可以,但不要轻易奢谈创新
下一篇:那山、那树、那人
收藏 IP: 180.110.163.*| 热度|

31 武夷山 王启云 姬扬 徐耀 蒋百川 李天成 唐广军 蒋永华 唐久英 梅志平 王桂颖 文克玲 乔中东 李本先 李土荣 吕喆 宁利中 曹建军 吕洪波 张忆文 韩玉芬 李卓亭 黄育和 朱教君 汪晓军 hygnii6 wgq3867 xuqingzheng feixiang2008 Nonsence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01: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