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xiaog04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xiaog04

博文

【校园观察】健康的体魄岂能“宅”出来?

已有 1802 次阅读 2015-10-10 09:5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电子科大, 校园观察

健康的体魄岂能出来?

电子科大学生记者团  谭巍



   近日,恒大足球亚洲夺冠,让许多人感到扬眉吐气。不过,这只可作为体育事业的“龙头”或牵引,而不意味着“体育事业”的全面繁荣,因为职业化的体育更具“精英”色彩,有所成就者可谓凤毛麟角、屈指可数。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优异的体育竞赛成绩并不是他们参加体育运动的主要目的,健康的体魄才是他们最终的目标。然而,即便是这个十分“退而求其次”的目标,也是许多大学生望尘莫及的。

    大学生如何提升身体素质,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从近年的新闻报道、调查报告等资料中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的体质不容乐观,尤其在耐力和心肺功能方面呈普遍下降的趋势。

    据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学生肺活量、速度、耐力等素质水平均呈继续下降趋势,19-22岁大学生在立定跳远、引体向上、1000米跑、肺活量等指标上,20年来均呈下降趋势,有些素质指标近10年下降速度加剧。

    几年之后,《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又显示,与2005年相比,我国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滑趋势得到遏制,但大学生身体素质却“继续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主要表现在爆发力、力量和耐力等方面。

    未来的“栋梁之才”,难道真要成为“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如此羸弱,又如何担当使命?如何“击水三千”、“中流砥柱”?

    “书生”本不应该“文弱”啊!儒家将“射”、“御”这种“体力活”与“礼”、“乐”、“书”、“数”并列入“六艺”当中,可见其对知识与体魄的并重;在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阿那克西美尼等伟大哲人,不仅有着深邃的思想,更有着健壮的体魄。法国雕塑家罗丹所作的《思想者》雕像,给人视觉冲击最强烈的,不仅包括他紧锁的眉头,也包括那一身强壮的肌肉所彰显出来的力与美。

    《中央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特别指出,“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然而,问题在于,大学生不是“宅男”就是“宅女”,足不出户,又如何提高身体素质?

    诚然,缺乏运动与课业压力有一定的关系,但更致命的原因还在于,不少大学生平时就忽视体育锻炼,对“非智力因素”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他们或认为运动就是“贪玩”,或认为有意识的运动没有必要,或者找各种理由“宅”在宿舍。这其实是一种认识的误区。

    如果观察身边的“宅男”就会发现,即便是课业不紧张的时候,他们也不愿意到户外运动。有的忙于“网游”,“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玩得昏天黑地、不亦乐乎,饭点上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谁去吃饭,帮忙带一份回来!”“宅女”们不仅运动量少,而且在“身体美学”的影响下,以减肥为第一要务,吃饭只用一些水果应付了事,个个都是“素食主义者”或“少食主义者”,纵然头晕也无妨。如此种种,身体素质岂能不每况愈下?

    有观点认为,大学生体质下降与体育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相关。其实不然。如果是在多年前这样认为尚且情有可原,但现在各高校都具备了坚实、完备的体育基础设施,不仅场地宽大,而且环境优美。塑胶场地干净舒适,球场周围绿树成荫。但在一个几万人的大学校园里,又有多少比例的同学常去运动场?因此,缺乏运动不是缺少设施的问题,而是缺乏习惯的问题。

    由此可见,要具有健康的体魄,首先要纠正自己的错误认识,高度重视体育运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若有可能,健康也应被纳入我们自己的“生涯规划”。正所谓“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即便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在现代社会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氛围下,身体素质依然是很多用人单位挑选人才的标准。其次,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从改变“宅”生活开始、从改变畸形“身体美学”开始,到户外去寻找灵感和活力。近日大超篮球联赛在我校如火如荼,看过比赛的同学若能亲自到球场练一练、出出汗,岂不更好?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增加激情,运动也增加自信。人们常说,心理疾病会影响身体健康。殊不知,身体的健康程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非常大。相对那些体格健壮的人来说,弱不禁风者更容易自卑。大学生以后要自信地走向社会,何不先从甩掉“宅男”的帽子开始?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84242-927033.html

上一篇:【校园观察】创业前不妨首先摸底定位
下一篇:【校园观察】开放的校园更美丽
收藏 IP: 125.71.22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11: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