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LISWX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FLISWX

博文

中国大学机体--消化吸收篇

已有 1499 次阅读 2023-6-2 05:2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要想保持正常的生长发育,离不开顺畅的消化吸收,需要不断补充营养和水分,维生素。大学如同一个机体。健康发展的前提之一是良好的消化吸收。

高等教育如同一个国家的发展。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教育也是与之匹配的。需要不断学习,才能够发展壮大,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强国梦想。

身为高校教师,关注高校改革,不仅与个人利益相关,也与民族复兴紧密相连。

机体的生长发育离不开食物。但食物的消化吸收效率更为重要。

改革开放初期,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首先是观念的转变。先引进国外教材,图书,文献,使我们接触到先进的科学知识,然后是走出去请进来。引进仪器设备,改善科研条件,缩小与国外硬件的差距。引进国外评价体系(如SCI,ESI等)。现在是引进人才,人是发展的第一决定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的高水平大学建设,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建大楼,买设备),但科研水平并没有随SCI文章发表数量增加而有质的飞跃。于是人才引进成为各高校的不二选择。不仅引国内的,更把眼光投向世界范围。高校排名近年很热络,为了提升学校层次,占据制高点,各高校开始不惜重金挖人才,试图打造一支一流人才队伍。

随着人才引进,各高校教师队伍不断膨胀,一个学院现在的教师是几年前的一倍或数倍。由于编制的限制,现多为聘任制,年薪制,这是一种流动编制以弥补固定编的不足。

资源,空间,招生数有限,引进的人才又要有实验室,房间设备,学生。内部矛盾逐渐显现。机体的承受力是有限的。无限制引进人才,如同吃进大量的食物,能否消化成了问题。你的胃有多大?引进的人才能否发挥作用?你的吸收能力有多强?怎样解决消化不良和化解水土不服?

有些学校原本的研究生招生名额可以达到一位老师招2,3名,现在是一个老师招一名都成了问题,营养过剩了。

还有空间紧张。办公室实验室明显不足,都想扩面积,盖新楼。实验室设备也同样。若引进人的科研方向不同,所用设备也不同。于是公共实验室兴起,老师们排队预约使用。

做科研靠的是人,但不是人人都能搞科研。即便是引进的人都有能力,也涉及到专业方向的平衡。一个学校的发展,需要领头优势学科,但也要兼顾不同学科。与其大而全,不如小而精,有特色。如果引进大量人而没有资源配置跟进,如同积食,必然消化不良,影响吸收。大量进人造成新进者与原有者的利益冲突,造成不必要的内耗。一些单位虽然靠引进人才短期内改变了师资队伍结构,但能否为学校长远发展带来利益值得商榷。内部挖潜,整合远比腾笼换鸟管用。调动每位老师的积极性,而不是把有限资源都用在引人上是高校面临的发展瓶颈。每个高校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不能按一个标准衡量所有学校。吃素食的一下子吃了那么多肉,不是可以消化得了的。应该有多大胃吃多少饭。国内高校挖人的结果造成你撑饱消化不良,而另一学校饥肠辘辘,营养不良,显然不是正常竞争。

食物本身并不能直接转变为营养物质,食物进入消化道后需要各种酶和胆汁方能完成高效的消化吸收。酶作为催化剂必不可少。俗话说贪多嚼不烂,要细嚼慢咽。人才如同食物,高热量高营养并不意味着高吸收。吸收才是关键。若不能吸收,大量的食物滞留在消化道内还可能引起一系列的麻烦,造成胃胀,胃酸,甚至胃溃疡,肠梗阻。

大学不是比大楼,比数据。大学的地位与其特色相关。只要能为国家培养适用人才才是办好大学的初衷。

文献资料要读懂读透,仪器要发挥作用,评价要客观公正,人要人尽其才。创造一个好的消化吸收环境比食物本身更重要!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29911-1389792.html

上一篇:都想当爷爷,谁想当孙子?
下一篇:一篇论文了断一位博士生的性命
收藏 IP: 119.129.53.*| 热度|

9 姜春林 赫荣乔 宁利中 郑强 孙颉 范振英 彭真明 许培扬 孙志鸿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8: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