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Q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uQY

博文

陪孩子一起成长的日子(连载之十六)

已有 2997 次阅读 2014-3-19 17:01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老师, 幼儿园, 孩子, 成长, 父母

陪孩子一起成长的日子

 

第十六节

 

有人问:今天科技如此发达,相比之下,过去中国究竟有没有真正的科技?当然有,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诸如“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活字印刷”,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其实,很多很多,小至一块“铜镜”,大至一座“拱桥”;薄至一缕“丝绸”,厚至一面“城墙”;钝至一支“发簪”,锐至一把“钢刀”;或许可以这么说,“只要是经过了人类大脑认知和思考、并被人类加工制造出来、且能被众人感知和接受的物质,就可称之为科技。”原来,处处都是科技,不只是“国科”,还有“民科”,甚至也包括“儿科”,人人都可以是科技创新者。

 

如此看,“文字”也是科技了。“文字”绝对是科技,而且是最伟大的科技。“文字”是经过了人类大脑的认知和思考、并被人类加工制造出来、且能被众人感知和接受的物质,“文字”就是科技;也正因为有了“文字”,各种科技才更好世代相传。在古代中国,技艺传承中有个说法,叫“传男不传女”或者“传女不传男”,部分原因是:在当时,科技更多是民间“祖传”,完全靠“身教和言教”的结合,部分适合男或者适合女,界限分明,而“普适的文字传承”还很少,有时就造成了中国古代科技在发展的某个阶段突然失传,且无所记载。

 

既然“文字”是科技,那么人类通过“文字”加工表达的各种规律,理所当然也是科技,注意,前提是:这些规律还要能被众人感知和接受。那“文艺”是科技吗?“文艺”属于“人文”领域,你不是说“人文”在心吗?据此推理,“文艺”肯定不是科技。请问:文艺通过什么形式表现出来?当然是文艺作品了。那文艺作品又通过什么形式表现出来?当然是通过众人能感知和接受的各种符号诸如文字、图画等来表现。那利用这些符号去表现文艺作品需要脑的认知和思考吗?应该需要。结果:文艺作品被人类制造出来。原来,“文艺”也是科技。

 

“人文”在心,并没有说“人文”不需要“用脑”;“文艺”是科技,“人文”也是科技。哦,明白了:“科技”在脑,并没有说“科技”不需要“用心”,“科技”也是人文。“人文”是科技,“科技”是人文,“人文”和“科技”真是相通的。的确,你看那跑飞快的“和谐号”高铁和呼应你我“多功能”手机,实际上也可说是珍贵的艺术品,不仅包含有“脑”的思考,也处处彰显着“心”的付出,有时真让人爱在心头。不妨拿大家熟悉的“(S)SCI”论文看,“正文、格式、图表、结论、致谢、文献、引用”,很多地方不经意间也需要“呕心沥血”。

 

既然“人文”和“科技”是相通的,那为什么实际中又常把“人文”与“科技”分开呢?或许,主要原因是在:“人文”更重在心,而“科技”更重在脑,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去反映两者在“主要感知方式和描述对象”上的不同。古代精通“琴棋书画”的人常被称为“才子佳人”,当然,这里“琴”主要指“古琴、古筝、琵琶”等,“棋”主要指“围棋”,“书”主要指“书法、文采”,“画”就是“美术”了。既然是“才子”,在展现才华时,除了要“用心”,肯定也还是要“用脑”。可见,无论是科技学习还是文艺体验,孩子“心和脑”都会从中得到培养和完善。

 

(待续)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27766-777406.html

上一篇:陪孩子一起成长的日子(连载之十四)
下一篇:陪孩子一起成长的日子(连载之十七)
收藏 IP: 223.72.182.*| 热度|

1 尤明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8: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