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hongche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hongchen

博文

也谈钓鱼往事 精选

已有 4637 次阅读 2012-2-26 22:36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钓鱼

日前阅读两篇高贴,皆曰钓鱼之事,乃肖、蒋两位老师前后大作。因本人酷爱钓鱼,故大饱“口福”,又不免勾起童年往事与情趣。文中有些段落与本人孩童时代颇为类似。今借机一叙,以求与同好者分享。

上大学之前的少年时代均在河北老家度过,而此间最闲暇、快乐的时光就是在坑边钓鱼戏水。老家位于冀东平原的偏远小村,全村400多口人,东、西、南布有三大池塘,概祖先取土筑村所致。虽不及江南水乡秀丽,但上世纪670年代华北地区雨水充沛,每逢夏秋连雨季节,数日不晴,结果是交通阻塞、沟满壕平,所以三大池塘中的水总是满足的,也就构成了我回忆中那美丽但不富裕的家乡。东、西两塘水面宽阔,水草茂密,大队里用来养鱼;南坑稍小、长满芦苇,是多种水鸟的家园。微风吹来沙沙作响,很有《沙家浜》——芦苇荡的味道!

那时没有污染,塘水非常清澈。再加上每年冬天结冰以后,大人们利用专门工具从坑底挖掘黑泥——“拔黑土”,冻成土块,用牛车拉到地里用作肥料,所以池塘总有足够的深度,同时保证了鱼虾、蜻蜓等众多生物的生息繁衍。每年春季清明前后,连夜蛙声不断。

春夏之交水位下降,塘边靠近水边的平坦沙面会出现许多直径到几毫米的小泉眼,清澈的泉水夹杂着青灰色的细沙汩汩涌出。而沙板地由于长时间浸泡变得非常硬实,光脚走在上面不会下沉一点,那感觉舒服极了。此时也是钓鱼的大好时光。儿时的钓鱼极为简单:找细软柳枝一根,半米缝衣线,不用鱼钩,端头栓一束(几条)蚯蚓,便可钓一种我们当地称之为“小楞嘣”的小型鱼类(似京区“趴虎”)。此鱼不大,最长35厘米,呈圆滚状,背部土褐色。由于水清见底,常常眼看着小鱼觅食,等把蚯蚓咬牢,便可提“杆”,往往不止一条被提上岸,由于杆软线细,手感极为明显,煞是好玩!

67岁,鱼竿换成了扫帚苗,亦即来自南方的毛竹,小拇指粗细,一米半长;将缝衣针在煤油灯上烧软,揻成鱼钩,高粱杆最上一截或一根鹅翅羽梗当做浮标,钓线是双股缝衣线或运气好时找到胶丝线,便可“正规”垂钓了。但是这种上了档次的作业一定要小心了,否则让大队书记看见结果会很遭,即使六七岁的孩童,性质也比较严重。因为有时也能碰上大家伙,但由于装备太过简陋,每每总以杆折线断而告终。

随着年龄增长,钓具越来越先进。三、四年级时自己动手,把扫帚苗粗端又接上了拇指粗细的杨树枝,长度增加了许多,鱼钩是带倒刺的“正品”了,又托朋友搞到了透明鱼线,收获也多了起来。时常钓到比筷子还长的鲶鱼,45两的大鲫鱼,偶尔还能钓到12斤的草鱼。每遇此况,伙食总算改善一下。因为那个年代除非逢年过节是见不到荤腥和油水的。但就像大多数同龄人一样,那时的童年,虽物质上是“贫乏艰苦的”,但精神上“快乐幸福的”。这只杆子用了好多年,直到参加工作以后回家时还用了数次。

如今已在京城工作多年,但对钓鱼的痴迷有增无减。装备已技改数次、更新换代了。用上了先进科技成果——碳纤维复材鱼竿,又轻又有韧性。再加添置了坐骑,钓鱼的作战半径也大大扩展。但是再回老家,生机昂然的三大池塘已不复存在,只有原来的轮廓,其中两个底部还有微量的浑水,就像没倒净的脸盆,看上去不免悲凉! 好在京区周围百十公里以内尚存几处钓场,可聊以慰藉我这颗永远向往垂钓的心!

回想几十年的钓鱼生涯,对垂钓过程的体验与理解也与日加深。从最初的关注渔获、到后来关注手感、再后来关注漂相,而现在更注重那种心情——盼望鱼咬钩、又不知道下一刻有否大鱼光顾的心境!越是无收获、越是条件恶劣,这种意愿越强烈,事后的回忆越陶醉!数年前就曾与一位铁杆钓友导三次公交、行程85公里到远郊金海湖遥望漫天星斗垂钓一夜的经历,事后每每回忆,余味无穷!而渔获已经变得很不重要了!关于垂钓过程,钓鱼论坛的广大钓友已有很多论述。其中有一种说法很受赞同——“哥钓的不是鱼,是寂寞!”足以说明钓鱼与心境的关系!其实,钓鱼过程很类似练气功,是非常专注的一种活动!而且比气功更容易使人入静!此时工作压力、生活烦恼、感情困惑、上下级关系等等一切凡间琐事,皆可抛到九霄云外,自己宛如神仙一样无忧无虑!当然,你也可以利用垂钓放松期间思考治国方略、改革大计、工作大纲、约会技巧……不一而足,相信此时你也会想到最客观的结论与措施。遥想远古姜丞相渭水垂钓概为后者成份居多。

至于钓鱼季节也基本不受时令限制了,一年四季均可垂钓。两年前单位组织冰钓,奔赴天津蓟县的于桥水库。面对浩瀚冰面,由感而发,曾模仿岳飞的满江红也书词一首,望大师们指点

满江红   于桥冰钓

 

于桥水库,

冰连天涯际迷雾。

环四周,身置山川、万千感触。

钓友弟兄同甘苦,三百公里冰钓路。

须抓紧,错过好时节,徒悔顾!

 

无渔获、心甘愿,

垂钓情、何时却!

舞钢镩破冰,碧水泉涌,

抛饵诱钓天然鲤,扬杆挑起野生鲫。

纵严寒酷暑冰雨雪,顶天地!

 

    其实,钓鱼到一定程度,实质已经是一种挑战了。是一种人与鱼斗智斗勇、同时能否掌握天气、温度等环境影响因素的挑战。钓坛很多高手对一个地方多次探钓,越是空手而归兴致越高,等到有把握满载而归时,心理充满着欣慰,当然又会去探索陌生钓场了。令人担忧的是,随着环境的恶化,现有的江河湖泊及湿地资源朝不保夕!若干年后,我们的后人可否有机会体验我们同样的垂钓乐趣?希望可以吧!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86695-541659.html


下一篇:浅谈“坑、塘”在城市中的多重作用
收藏 IP: 123.120.62.*| 热度|

12 蒋继平 谢鑫 郑祺 肖海 李学宽 张玉秀 任胜利 武京治 刘艳红 徐索文 孟津 crossludo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04: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