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业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ydai

博文

自证•他证•心证——方韩之争随感之七

已有 2878 次阅读 2012-3-10 11:20 |个人分类:杂谈|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文化, 杂谈

自证·他证·心证

——方韩之争随感之七

 

“韩寒代笔门”笼罩着重重难解的疑团:被质疑的韩寒口口声声说是冤案,几次称自己无辜“躺着中枪”,而且多次一脸委曲说,“被质疑代笔的作者无法自证”;质疑者方舟子则言之凿凿,认为所有证据都表明基本可以定案,确信韩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出自他人,而且不断接受采访和发表博文阐明自己的观点;围观的大众觉得这是个疑案,虽然方舟子的质疑不无道理,虽然韩寒的回应也叫人失望,可是方舟子和“方舟子们”都只在“合理怀疑”,至今没有拿出一条铁板钉钉的证据。方舟子在接受《新民周刊》记者采访时说:“就目前韩寒早期的文章即两篇《书店》、《求医》,可以反映出,这个写作者是一个中年男人,经历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80年代,体弱多病,有一定的文学创作水平,有一定的文史知识……这都符合他爸的特征。现在可以肯定的就是,韩寒这些早期的作品不是他写的,是代笔的。但我不能肯定代笔的就是他爸,说不定背后还有高人。”(《方舟子:我合理怀疑》,201228《新民周刊》)是冤案?是疑案?可定案?真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人对它有绝然不同的感受和看法。

我曾就这一事件写过一篇《盲点与疑点》,本文算是该文的续篇,试图谈谈论战双方如何摆脱各自的困境,以及这一事件可能的结局。

假如代笔者不站出来作证或招供,方舟子就不可能坐实代笔的指控,他的分析、推理、论证就只能停留在“合理怀疑”的阶段。一千多年前就有“捉贼捉赃,捉奸捉双”的俚语,现在法庭上更看重人证和物证。他的分析再精细,他的论证再严密,可永远只是他自己的分析论证,不能充当法官定谳的证据,他充其量就是“韩寒代笔门”的“福尔摩斯”。不过,正如俗话所说的那样,万事有其弊必有其利,方舟子也有对自己十分有利的一面——即使难以赢得官司,也可能赢得人心。经由他对韩寒父子及其文本反反复复的质疑、分析,经由他不断地接受电视报纸的访谈,他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和支持,各大网站调查表中的支持率逐渐攀升,原来支持韩寒的明星名人逐渐沉默,理性的读者也开始对韩寒产生了怀疑,甚至原来站在韩寒一边的学者,也认为韩寒这次的表现与平时对他的印象“反差太大”, 有的还公开说韩寒叫人大跌眼镜,有更多读者在私下感叹韩寒“不过如此”!方舟子对韩寒的质疑几乎稳赚不赔,提供不出确凿的论据大家觉得情有可原,而他的怀疑论证会得到许多理性读者的敬畏。

方舟子之弊就是韩寒之利,方舟子之利就是韩寒之弊。韩寒能在法庭上提供人证——他的父亲,物证——他的手稿和书信,可能赢得外行法官的一纸判决,却会失去无数读者和粉丝的信任。手稿其实只能算“他证”,甚至算不上什么有力的证据,哪怕这份手稿经过鉴定是他的笔迹,可是他的笔迹不一定是他的创作,更何况他这份手稿一稿成型也太神奇了,他在博文中说过,自己很佩服青少年时期写长篇居然可以一次成型,现在写短短的博文却要不断修改。他对自己越是“佩服”,大众对他越是“怀疑”。我曾在文章中说过,方舟子等人表面是质疑他早期作品由人代笔,实质上是发现他现在毫无才华,如果他一个大活人不能证明他的“现在”,他那一堆死手稿更不能证明他的“过去”。他的父亲证明不了他,他的队友证明不了他,他的手稿更证明不了他,只有他自己才能证明他自己!人们质疑韩寒过去作品由人“代笔”的实质,是藐视他现在的才华,是鄙视他现在的学识,他唯有通过“现在”的“卓越表现”,来证明自己“过去”的“杰出才能”。 就是说,不能经由“他证”,只能经由“自证”,他才有可能洗掉别人泼在他身上的脏水。

要是韩寒现在的才华让人惊艳,谁还会怀疑韩寒过去的作品出自他人?

可惜,韩寒在相反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随着对“自证”越来越没有信心,他越来越依赖“他证”——让老父出山,让手稿面世,让法官判决。大家不妨去看他坐在一大堆手稿周围的图片,那幅模样又傻逼,又滑稽,又可笑。一个青年的“天才作家”,一个粉丝无数的意见领袖,还要由一个外行法官判定自己是否“有才”?还要由一堆手稿说明自己是否“优秀”?他自己也意识到求助法官“不够潇洒”。岂止是“不够潇洒”,简直就是“无比窝囊”!我们来看看一位叫@南宁琳琳的网友如何调侃他:“甲:听说韩寒去法院起诉方舟子了! 乙:真的?韩寒不是说中国法院颠倒黑白吗? 丙:所以他去中国法院告才会赢啊。”这则十分幽默的段子是个危险的信号:人们对韩寒的态度,正在由钦佩变为鄙夷,由崇拜转为戏弄。

韩寒急于需要的不是“他证”而是“自证”,人们急于想看到的不是他那个能说话的父亲,不是他那堆不能说话的手稿,而是他面对众人质疑所展露出来的机智敏捷,面对电视观众所表现出来的睿智机锋,面与对手争论时所表现出的滔滔雄辩,回应文章所流露出的高妙才华,只有这些东西才能赢得人心,才能赢得喝彩。可惜,如今的韩寒真是需要什么便缺什么,需要他出来“自证”的时候,他不是躲在深闺羞于见人,就是出来忸怩作态笑话百出——自我展示的良机反倒成了自取其辱的劫难。如果《三重门》出自他的手笔,他出面与方舟子展开一场辩论,与专家读者进行一次对话,交流自己的创作心得体会,介绍自己创作人物形象的曲折过程,所有的疑团都将烟消云散。可是,要韩寒出面的时候,他却玩神秘;要韩寒说明的时候,他却装深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新民周刊》主笔@胡展奋先生对此大惑不解:“韩一直不敢公开辩论,确实令人奇怪,自己的作品好比自己生的儿子,哪一点不清楚不知道呢?随便你舟子问‘人物原型’和塑造过程,还是情节设置,语言构成(或来源师承),抑或细节、环境、创作心境——我的作品我自然能从容道来而且滔滔不绝,打得质疑者屁滚尿流。韩,为什么不应呢?”“韩为什么不应呢?”不仅是胡先生一个人的困惑,也是大多数观众的疑问。

韩寒自己的表现真是一无是处,方韩之争怎能不一败涂地?文章回应,手稿展示,悬赏手段,起诉策略,样样都让人摇头叹气:每篇回应文章无文不烂,每次出招无招不昏,每回采访无言不臭!一个罩着天才作家光环的青年偶像,表现得如此窝囊怯懦,如此无胆无才,如此不堪一击,让喜欢韩寒的围观者为之痛心。方舟子不断上电视接受采访,不断在微博上与网友交流,而韩寒尽量避开媒体,尽量不与网友见面,这就是迷倒众生的青春偶像,这就是粉丝无数的意见领袖!有道是:船上的人不急,岸上的人急断腰。

韩寒本人无力“自证”,亿万观众便成“心证”。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称,许多人心里已经确认“人造韩寒”。@胡展奋教授的两则微博很有代表性:“你永远唤不醒一个装睡者。蓄意挺韩的,就是装睡。”“民心难测。墙倒众人推。韩寒颓势已成。复为一叹。 韩寒也有今天,想当年怎么恶骂白烨来着,实在不堪入目。可为一叹。”还有人写出了《韩寒是石头,不是金子》的长篇博文。在《三重门》中自诩“我是金子”的韩寒,要尽快用自己的才华来向世人证明“我是金子”,否则人们肯定认定他只是一块无用的顽石。

事实上,人们“假韩寒”的“心证”已成。女作家@苏堤的西湖看到@王小如:“过于美丽的、闪烁光芒的、充满诱惑的、往往是有毒的,可我们却总是被表象蒙骗。毒蘑菇,请勿食”这则微博后跟帖说:“这说的就是韩寒这样的假孩子。”这种无意识的联想对韩寒来说是致命的,人们不是有意而是无意中就觉得韩寒是假的。原来大部分女性力挺韩寒,如今极少女性明星公开挺韩寒了,反而是不少女作家女名流加入了倒韩阵营,韩寒这位过去被人崇拜的偶象,一转眼变成了嘲讽的对象。@苏堤的西湖看到韩寒拿自己女儿发誓后说:“做韩寒的女儿真的是一种悲哀!”鉴于韩寒不能“自证”而求证于法官,@苏堤的西湖幽默地给韩寒下判决书说:“韩寒犯了‘巨额知识来源不明罪’。美国一位名叫Capt_Tiger的华侨博友说:“从旅美华人到今天各路人士的‘激’,摇旗呐喊的人已近破音,大家都希望韩要么像个男人一样说,我行,你们闭嘴;要么像个男人一样说,我不行,你们闭嘴。”

一个月以前还是万人称道的天才作家和意见领袖,一个月后便成了男人嘲弄和女人奚落的草包,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我曾在微博中向韩寒深情喊话:猪逼急了跳墙,象逼急了骂娘。西方贵族在自己荣誉被损害的时候,站出来与别人决斗,一个作家被人质疑代笔,这是作家的奇耻大辱,任何一个作家都立即要求与对手独处一室,先来比一比谁的文章更好,再到电视上去辩一辩,比一比谁的学问更高。现在的韩寒不断哭诉自己躺着中枪,完全装成一副被虐待的样子,并且宣称自己要现在收笔,完全像一个丢盔弃甲的逃兵,人们觉得方舟子不是在与一个意见领袖争论,而是在欺负弱者甚至弱智。将军决战在战场,作家决战在文坛,如今的韩寒不敢用笔墨征战,转而去乞求于法官,真让人扼腕叹息,真让人大跌眼镜,真让人极度鄙视……

韩寒,有种就拿起笔与人论战,就张开口与对手争辩,就用妙文来洗刷自己的污点,就用雄辩来重塑自己的美名,就以实力来证明自己无愧于“天才作家”和青年偶像!撇开所有的“他证”,凭借个人的“自证”,重新改变观众的“心证”。

 

2012211于台湾

 

 

 

 

 

 

 

 

新民周刊》:今天依然会有人说,你掌握的都是间接证据而不是直接证据。   方舟子:间接证据是能够说明问题的。   《新民周刊》:刚刚你也用了很多猜测和推断之类的词语。   方舟子:如果说这些证据只有那么一两条,就很弱。但如果我的证据有非常多条,而且不同的几篇文章也都是这样子,并且同时指向一个结论,那么这个证据就非常强了。   不是说搞科研的才这样,实际上你做文本分析也是这样,甚至你破案、司法定罪,也都是这样。司法要定个罪,不需要有直接证据,如果说有很多间接证据都同时指向一个结论,是可以定罪的。你说要有直接证据,这很难。即使是代笔者出来说,人家也可以否认,你怎么证明就是这个代笔者代笔的?   但我们有很多间接证据能够证明,确实这个小孩是写不出来的。就像有个小学生作文一直很糟糕,突然有一天拿出了一篇写得非常好的、能达到发表标准的文章交上去了,老师能不能判断他这篇作文就是抄来的或者别人替他写的?所以并不是说,我们通过这种间接分析,不能得出一个肯定的结论。   其实古今中外都这样做了。比方,有人怀疑莎士比亚那些作品不是他写的,也是去分析文本;《红楼梦》后四十回究竟是谁写的,很多学者也是通过这种文本分析……所以你不能说,我是在用科学的东西来看文学。   《新民周刊》:韩寒认为,学术分析文学作品的先河绝对不能开。否则任何作家都会被怀疑是代笔。   方舟子:这不是我的首创。文学研究、历史研究,也是通过这种逻辑分析、文本分析的方法来做的。以前大家都这么做,现在也有很多人这么做,甚至有计算机的软件专门从事这方面分析。   为什么作家会人人自危?我也是作家,我怎么就不自危?就因为他们身上没有那么多疑点。这么多疑点集中在一个人身上的,是很罕见的。如果有哪个作家也像韩寒一样作品有那么多的疑点的话,那当然别人也会怀疑是不是他自己写的了。   《新民周刊》:你觉得你目前对韩寒作品做的分析,是合理怀疑吗?   方舟子:那当然!   《新民周刊》:但韩寒认为,你对他不是质疑,是诬陷。质疑与诬陷,你认为你把握了这个边界吗?   方舟子:我哪条诬陷他了?!如果说材料是我捏造出来的,那才叫诬陷!我举出的材料都是公开可查的,是韩寒自己的作品或者他自己说的话、公开的报道等,我没有编材料,我只是根据这些材料,进行了合理的分析与推断。韩寒如果觉得我哪条分析错了,可以跟我辩驳,我欢迎他这么做,这是消除别人怀疑的一个做法。而他没有啊,他随便挑出一条或是把别人说的话安在我头上。   现在怀疑他的人太多,不止我一个,当然里面有些人写得很不严谨甚至有点可笑,他不能找其中比较可笑的嘲笑一番,给大家的感觉好像是,我对他的质疑都那样可笑。   《新民周刊》:分析推理上,你觉得你是在有罪推定吗?萧瀚最近就将此事评价为转基因文革。   方舟子:哈哈,这是极为可笑的!这不是叫有罪推定,因为我刚开始去关注此事的时候,是将信将疑的。我在看了后才知道,这就是别人代笔的。现在我已经认定韩寒就是有人代笔了。我之所以要一条一条地分析下来,是想改变旁观者的看法。   至于萧瀚的观点,现在有些文章很可笑,连私权的概念都搞错了,说是否代笔是属于私权的范围,所以你不能去质疑,这很可笑。   《新民周刊》:韩寒说,方舟子的这个行为其实就是文革里康生的行为……他并不是质疑,完全是想让你这个作家在人格上破产,你怎么看?   方舟子:这就是在扣帽子,没用!我做的事情跟文革中康生的行为,有什么可比性?我手上又没有掌握任何的权力,我是很正当地作为一个不掌握任何公权力的普通公民,进行合理质疑,他怎么把我说成是搞文革迫害了?他这种说法才是像文革的说法,不顾事实,给我扣帽子。我根据的都是公开的资料,可以做一个逻辑推导,很多人都接受我的结论。韩寒认不认,那是另外一回事。   如果青年偶像造假,危害更大  《新民周刊》:你怎么评价韩寒?   方舟子:我首先是看他早期的作品,对韩寒其他阶段的创作还没有关注,反正我是看不出他有文学天才,他的文学天才是被包装起来的,那些作品不是他写的,包括《三重门》的文学水平是比较差的,之所以会发表,引起那么大的轰动,卖出了几百万册,就是大家以为那是一个16岁的文学天才写的。如果这是假的,那就是很大的一个骗局、一个欺诈行为,连买书的读者都受骗了。   但韩寒当年也还没成年,我觉得这主要是包装者的责任。这还涉及到新概念作文大赛的问题,如果其中存在作弊行为,包括那些评委、编辑,其实也都有责任。   《新民周刊》:你觉得你对韩寒的这个评价理性、客观吗?   方舟子:这是我现在能够看到的、能够做出来的结论。   前几天他还在吹他彻夜阅读《管锥编》、《二十四史》。笑话!《二十四史》那么厚,《管锥编》我相信他一页都看不进去。有哪个十几岁的人读《管锥编》的?中文系的研究生都未必读得懂!《管锥编》我翻过,是纯考据的,都用文言文写的,特别枯燥,如果对文史方面没有极大兴趣,是读不下去的,我古文非常好,我也读不下去,只能是翻翻,挑些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看一下。现在韩寒自己也说他不是文学天才,他退了一步。   《新民周刊》: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现在质疑的是其他人,绝对不可能引起像今天这样的轰动,就因为你质疑的是韩寒,一个80后的时代图腾?   方舟子:当然。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关注?也是因为韩寒的影响力大,粉丝多,在媒体圈口碑也不错,他也是青年领袖青年偶像,但这样的人物才更值得我们去关注,因为如果他们造假,危害会更大。   很偶然,我过去的这一年多来,在微博上揭露的都是这样的人,从更早的唐骏、李开复、罗永浩到现在的韩寒,都是属于这种青年偶像青年导师式的人物,但我都碰上了,我根本没有什么计划要把这些人全部搞掉。这也说明这些人容易出问题,都是包装起来的。   《新民周刊》:你与韩寒的论战从今年118日至今,你怎么评价你与韩寒论战的意义?   方舟子:我就是要还原一个所谓文学天才的真相,还原一个所谓青年偶像青年导师的真相。因为韩寒这个青年偶像青年导师的形象首先是建立在文学天才的基础上的,之前认为他很有知识但又不读书,他也一直在说他不读书,连四大名著都不读,但看他早期的那些文章,给人的感觉他很有知识,又有一定的思想。我就是想把韩寒这个神话打破。   《新民周刊》:但韩寒说,他不是神坛里的人物,他自喻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   方舟子:韩寒可以谦虚,但实际上情况就是,他粉丝非常多,崇拜他的人很多,不止是80后、90后,还有好多是知识分子、文化人、媒体人吹捧他,说他是当代鲁迅鲁迅的转世灵童等等。对韩寒一开始就是往这方面包装的。   《新民周刊》:支持韩寒的人说,你这些做法是鸡蛋里挑骨头,充分表明了借名上位这一成语的真谛。你怎么看?   方舟子:如果韩寒真的完全是包装出来的,他根本不是文学天才,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事,并不是鸡蛋里挑骨头。我要还原韩寒,当然要从各个方面入手,也要有对细节的推敲等等。   《新民周刊》:最近一次受访中,韩寒说你是公报私仇,私欲膨胀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说你有教主心态,很享受搞臭别人的权力,你怎么看?   方舟子:如果我享受到这种权力,我不会做这么艰苦的工作了。如果我是教主,我就说那是抄的或者说别人给他写的,就完了。我为什么要做这种论证的工作?为什么去读这些我其实很不喜欢的文章?我是把它们作为学术研究,一篇一篇地花这么多的时间来分析?我希望大家改变看法。我跟大家的地位是平等的,如果大家比较相信我,那是因为我以前的这些工作让我在这些方面有了一定的信用。   《新民周刊》:你在微博上拥有200多万粉丝,难道不是一种话语权吗?   方舟子:这也算是一个话语权,但我的粉丝并不算是很多,跟韩寒的没法比。包括路金波有230多万粉丝,比我还多,路金波还怪我粉丝太多,这不很可笑吗?!更何况我微博的很多粉丝实际上就是为了骂我然后加我的,只要我登一篇微博,几秒钟内哗啦哗啦十几篇跟帖都是在骂,明显是韩寒的粉丝。   说我要搞臭韩寒,这极为可笑!我以前跟韩寒不认识,也没有任何私怨,我搞臭他干什么?我就是因为读了他的文章以后,发现里面存在很大的问题。如果我发现这个问题真的存在,韩寒所谓文学天才就是假的,他就是被包装起来的,这不是很大一个笑话吗?!十几年了,大家都以为韩寒是一个文学天才,那么多人被蒙蔽了,特别是青少年都以韩寒为偶像,他们都被欺骗了,那值不值得把韩寒给还原?我抱着这种目的和心态。   《新民周刊》:这个事情发生后,你希望韩寒有怎样的反应?   方舟子:我希望韩寒能够对我指出的这些疑点一一地进行反驳、澄清、解释,而不要挑出那么一两条出来说说——这是他必须要做的一步。他如果现在做不了,我想他可能永远也做不了,当然我们会认为他就是有问题的。   我不会道歉  《新民周刊》:韩寒准备提起这起名誉侵权案,但你说你不会出庭,很多网友质疑你是因为没有底气。你怎么看?   方舟子:不是因为我没有底气,我的习惯就是那样。韩寒这个官司不新鲜,我都被告了十几次了,索赔更高的、200万元的也有,但我从来都不出庭,法律给我的权利就是我可以不出庭,我只要找一个代理人、律师去帮我出庭应诉就可以了。   我也不认为法庭是来辩论这种问题的场所,法院实际上也没有能力来鉴定这些文章是韩寒写的还是有人代笔的。所以我觉得打这个官司根本就没有意义,我也不愿把精力花在这个上面。另外,出庭还涉及到一个安全问题,我跑到上海去出庭,还有一个安全的顾虑。   我底气很足,如果韩寒愿意,他可以跟我面对面对质,我希望是一个公开的场合,有全程录像、媒体记者在场,韩寒不能带着亲友团来替他回答问题,我只愿意面对面地跟他单独对质、辩论、交流,他也可以把他1000多页的手稿等所有材料带过来让我看。但像这种场合,他就不愿意。我刚刚也接到短信,(据说)韩寒不愿意。他只是口头上表示,根本就不敢。   《新民周刊》:你看重这起官司的结果吗?   方舟子:我不看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80050-546147.html

上一篇:求真与求胜——方韩之争随感之六
下一篇:私人空间与天下公言——方韩之争随感之八
收藏 IP: 118.232.166.*| 热度|

3 吉宗祥 陈儒军 周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 21: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