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d42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xd428

博文

批评从何处起步

已有 3298 次阅读 2011-11-29 14:14 |个人分类:学术小谈|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office, style, center

批评从何处起步

谭旭东

 

    批评界有“学院派、职业派和媒体派”这三派之说。按理说,我应该算是“学院派”,从本科到读硕士、博士,甚至还做了两年的博士后研究。而现在又在大学中文系任教。

    但我觉得自己不算“学院派”。首先,批评界有一个“学院派”的圈子,他们经常一起参加各种研讨会,也出版过几套学院派批评的著作,我想加入进来,人家还不带我玩呢。其次,一般的学院派从本科、硕士到博士,都是在中文系读的书,而且往往是一个专业方向一学到底的。比如说,很多的本科是学中文,硕士、博士期间要么到的是现当代文学,要么就是做的文艺学研究。而我呢,本科是英语专业,硕士、博士学的是现当代文学,但主要研究的还是被人称为“小儿科”的儿童文学。而博士后研究主要在艺术美学、传播学与文化学之间游览。此外,一般“学院派”是不搞创作的,而我写了不少诗歌、散文、童话,也零星发表过报告文学、小说,不但出版了十多本诗集、散文集和童话集,还有版权输出到台湾省和西班牙、法国等欧美国家。在很多场合,我都是以诗人、作家的身份出现,似乎理论批评对我还不是主要成绩。所以,我绝对不是“学院派”,即使获得了一次鲁迅文学奖的文学理论奖,也不是的。

    但我显然也不是“职业批评家”,因为我没在文联与作家协会工作,也不是在体制外以批评为主业的批评家,更不是媒体文化记者和自由批评者。这种无法归类的身份,让我有时候找不到身份认同,也无法树立中心权威意识,但这正给了我研究的空间和批评的张力,使我不受主流批评圈的牵引。这些年来,我一边做儿童文学理论批评,一边关注当代文学与当代文化的走向,写了不少“脚踏两只船”的文章。其中,我对当下文学批评的批评可以说是一惯的,尤其是对当前文学生态的审视,也用力良多。在做理论批评的同时,我还从事一些文学翻译,尤其是参与引进和翻译了几十部欧美儿童小说、童话、传记和绘本。翻译的过程,也是一种新的创造性体验,它扩大了我的视野,也直接感受了西方文学的审美世界。这对我的创作,又是一种促进与提升,也增加了我对西方前沿文艺理论的好奇心与探索性。

    现在,很多关心我的师友都很肯定我在儿童文学研究方面的成绩。这其中包括高洪波副主席和束沛德、金波、樊发稼等老一辈儿童文学作家,他们一直鼓励着我,扶持着我,让我深深感动。但在儿童文学圈子里,我又不是那种专心致志的研究者,因为我很少沉浸在那个独特而充满自足的氛围里,总是想方设法摆脱常人的习见,因而即使对儿童文学充满敬畏,但看待儿童文学时,总要摆脱旧有的观念与视角。如当我评述当代儿童文学的发展时,往往是把儿童文学放到当代文化与当代文学之中来考察的,而不是从儿童文学到儿童文学,做“绕圈式批评”,给人“坐井观天”的感觉。儿童文学是一片广阔的天空,也是一个神奇的世界,它需要的正是大气包容的胸怀和不同凡响的凝视与追求。做当代文学批评时,我也尽可能摆脱偏见,超越成规,不会因为偏爱小说,就贬低诗歌;也不会因为偏爱诗歌,就贬低小说;更不会只在当代文学圈子里自说自话。我感觉,有活力的批评首先在视角上是多元的,不能只戴有色眼镜观察事物。在方法上,也可以是多元的,不能只用一种惯有的方法来剖析现象。批评的思维不能僵化,批评的话语不能陈旧,不然会给人捉襟见肘的感觉。单一的视角和传统的方法只会使审美成为教条主义的游戏,而且很容易培养霸权主义的习气。那种“非此即彼”,即“二元论”,其实质就是“一元论”——它只会导致文学创作与批评的末路。

    因此有人问我“批评该从何处起步”,我觉得批评就应该是从变革传统思维、视角与方法上迈开脚步。视野打开了,审美感受一定会更丰富;新的话语创造了,离美的核心就更近了。文学批评的最高境界,不是你拥有了批评家的名声,而是你在审美的世界里品尝到了如鱼得水的快乐与自在。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41762-512889.html

上一篇:《西方儿童文学的视野》前言
下一篇:和女儿一起剪窗花
收藏 IP: 123.114.139.*| 热度|

2 肖明华 罗立桂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4 16: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