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dqia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dqiao

博文

沉痛悼念我们的老师——何泽涌教授 精选

已有 11545 次阅读 2015-3-9 23:44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怀念, 何泽涌

今天同学的微信群里,云卷云舒发了一条消息:大师已去、再无大师,细胞学家何泽涌。

享年97岁的何泽涌教授永远离开了我们。何教授祖籍山西,从小在江苏的一个书香世家长大,日本留学回国后,一直在山西医科大学工作(包括山西医科大学的前身:山西女子医学专科学校、川至医专、山西医学院)任教。

我仔细阅读了同学发来的记者在2012年采访何教授的访谈记录,何教授教导我们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仿佛老人就在我面前……

我最早见到何教授,是19783月入学的时候,当时的校领导给我们介绍了学校的几个著名教授,其中就有何教授。后来同学们中传,何教授家学渊源,出了很多名人,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他的姐姐何泽慧。真正领略何教授的风采是在大二上组织胚胎学的时候,何教授的博学睿智,让听课的同学们如醉如痴。开始的时候,何教授就给我们讲一节绪论,后来架不住大家的要求,何教授又给我们讲了胚胎和发育。他当时告诉我们,个体发育就是系统发育的重演,今天这些话还让我记忆犹新。


199410月我回国后,在校园里经常还会看见何教授与夫人杨教授的身影。和他打招呼的时候,他还会告诉我,他经常去山西省图书馆看书,写点儿什么。有一天,我在学校做了有关细胞凋亡的一个学术报告,何教授听说后,托人给我送来一个他写的综述:Apoptosis,细胞舍生。读了何教授在山西医药卫生杂志上写的这个综述后,我被老先生的博学和想象深深地折服了。其实细胞凋亡在某种情况下,正是以自己的舍生挽救了整个机体的健康。何教授就是以他伟大的人格魅力,对我们这些后进晚辈的言传身教。

98年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何教授出现在我讲课的课堂中,原来,他作为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的主任,来听我的课。课后,何教授向我索取了我们使用的教材,认真与我探讨了课堂教学的一些注意事项。

有一天,爱人回来告诉我,何教授的爱人杨教授因为痰中带血丝,我爱人建议她去做一个胸部CT及痰液细胞学检查。很遗憾的是,诊断结果是肺癌。扬教授不久就离开了我们。我们一直担心何教授的身体,好在何教授的豁达,以及他每天在图书馆中刻苦读书,让他远离了亲人离世的痛苦。

我调到上海以后,有一次回山西参加研究生答辩,临走的时候,王一飞校长问起我何教授的近况,我还尽我所知做了回答,王校长让我见到何教授以后带问他好,并告诉我说,何教授书读的很好,非常博学……。回到太原后,我专门去看了何教授,并转达了王校长的问候。他当时精神隽烁,还回忆了他和王一飞老师相识的旧闻。

我将云卷云舒发给我们的帖子放到了朋友圈中,很快,就有很多同学、朋友转贴,留言……

何教授,我们再也听不到你的教诲了。但你教给我们的,我们都记在了心里。


PS:有朋友在微信中留言道:心情特别沉重,我们又逝去了一位大师,一位尊厚的长者,再不能在校园里看见老人家了。站在操场的围栏边看跑步的人群时,他脸上洋溢着的慈祥从此只成回忆!


附录:我的同学,在瑞典留学的何教授亲传弟子陈晓军博士写的纪念文章:


         忆-涌教授

 

   何教授,惊悉您离我们而去,十分悲痛!含泪把我出国后这些年来您寄来的信重新看了几遍,这其中还包括您同杨老师一起寄来的信。重温了您作为导师的教诲,和作为长辈、朋友,对我的支持和关爱。信中有我们对一些问题的深切探讨,有您和杨老师的合影照片有我同侯秀娥回国看望您们的照片有您坐在沙发上静静地听您孙女弹钢琴的照片还有在杨老师过世后印发在20019山西医科大学学上我2001418写的一篇短文-“陈晓军博士给杨美林教授的一封信......

   您在 1999825日寄来的信中写道在您八十岁生日时我送给您的书(Principlesof Development)是您最珍爱和最好的生日礼物是您十几年中最高兴的一件事。书是您一生的至爱知识是您一生的追求。这就是您一生最真实的写照。还记得在上研究生期间您让我读一本厚厚的发育生物学的原版英文书对于我当时的英文水平还是有些难度的但终于完了受益终生。

   安息吧何教授您和杨老师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心中我永远怀念您们

 

学生:

 

陈晓军敬

于瑞典哥德堡

2015-03-18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16948-873272.html

上一篇:我们为什么要吃肉
下一篇:恨自己为啥不是一个无所不能的神医
收藏 IP: 183.195.251.*| 热度|

17 王莲芸 姬扬 陆俊茜 李雄 李健 赵斌 李欣海 刘淼 赵美娣 蔡小宁 王达伟 汪晓军 牛丕业 王迪 陈满荣 zjzhaokeqin shen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8 03: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