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与产业化杂志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itech http://www.hitech.ac.cn

博文

核磁共振是超导材料产业化的突破口——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廉

已有 4020 次阅读 2014-2-21 10:05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本刊记者   王玲   摄影/张琨

2014年1月2日下午,周廉院士匆匆从外面赶回办公室,接受已经约定的采访。一开场,他很坦率地说,“我已经70多岁了,名利于我已经没有什么意义,我只是想为国家未来超导材料产业的发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思考战略性的问题,希望我们国家逐渐摆脱产业受制于人的状态”。

周廉在超导材料领域摸爬滚打了几十年,赢得赞誉无数,但他从来没有停止在“材料工程化、产业化”道路上的探索,因为他深谙技术创新离不开市场的激励和反哺。他发起的西部超导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部超导”)于2003年成立于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航空用特种钛合金材料的主要研发生产基地,也是国际上唯一的低温超导合金棒材及线材全流程生产企业。

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给西部超导带来最初的发展机遇,在这之后,周廉把眼光放在更远处,核磁共振便是他所描绘的超导材料产业化蓝图中不可或缺的一块。

致力产业化

本刊记者:您从上个世纪60年代就开始研究超导材料和稀有金属材料,当时的研究条件怎么样?有没有把研究工作推向产业化的想法?

周廉:当时,响应国家支援三线的号召,我到了宝鸡有色金属研究所工作,可以说是穷乡僻壤,也比较闭塞,但是我们在1979年已经把NbTi的性能提高到世界第一的水平。NbTi本身就是非常重要、应用也很广泛的超导材料,比如在高能物理的实验中大型粒子加速器、ITER等,军事上的电磁武器以及医疗设备MRI、NMR中都有它的“身影”。

我一直认为超导材料的研发应用是关键,但在那个时期,我们国内的这些产业几乎都还没有起步,应用自然很困难。与ITER的合作是一个契机,如果没有这样的机会,我们超导材料的产业化恐怕还是比较艰难。

本刊记者:与ITER的合作是如何促成的?

周廉:ITER计划其实早在1985年就被提出,并于1998年开始实验堆的设计工作。ITER是仅次于国际空间站的世界第二大国际合作项目和世界上最大的核聚变装置,该计划旨在通过可控热核聚变反应获得新的能量来源以解决日益严峻的能源危机。世界上科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几乎都参与了ITER计划,包括欧盟、日本、俄罗斯、美国、韩国、中国等。中国能以合作的方式加入其中就与我们的超导材料有很大关系了。ITER计划刚提出来的时候正逢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伊始,对于是否加入该计划有关各方有不同意见,最终以科技部为代表的支持方占据了主导地位,中国自此加入其中,当然真正为ITER提供超导材料是近两年的事情。

本刊记者:是在“西部超导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之后,对吗?

周廉:是这样。西部超导成立的初衷就是尽快实现超导材料的产业化,这跟“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的思路是一致的。2002年由我们出技术,台湾人出资共同发起,2003年2月28日,公司正式注册成立。2010年12月,公司与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正式签署“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用超导股线合同”,2012年3月,公司正式启动向ITER项目批量供货,主要是NbTi和Ni3Sb超导线材,用于磁约束装置核心部件制作。事实证明,我们的材料性能完全符合要求,是各参与方中唯一全部一次性通过所有测试评价的供货方,为中国争了光。

本刊记者:是否可以说是ITER项目为公司的超导材料打开了销路?

周廉:目前我们为ITER项目提供的各种超导材料基本上已经制备完成,虽然这个项目给我们带来很大销量,但基本上是“一竿子”买卖,到此为止了。公司要实现超导材料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找到稳定的市场需求。

放眼长远发展

本刊记者:在您看来,市场的突破口在哪儿?

周廉:我认为核磁共振方面的应用应该是超导材料今后10年乃至20年的主要市场。2012年国际超导高峰会议上,与会人员普遍认为低温超导应用仍然是主体,其中MRI的应用应该占80%左右;高温超导还未找到切实的应用,工程、技术上还有很多问题待解决,市场刚刚起步,目前市场份额几乎被忽略,到2016年可能有1.3亿欧元的市场。

欧洲超导应用产业同盟(ConsortiumofEuropeanCompaniesDeterminedtouseSuperconductivityCONECTUS)2012年3月发布的报告称,2016年全球MRI市__场将达到43.3亿欧元,这是很大的数字。

对于中国来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医疗覆盖面的不断扩大,成像设备尤其是MRI的需求增长率更是远远高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举例来说,目前国内很多县一级的医院都还没有配备MRI,未来若要满足这一层面的需求的话,市场还是很大的。而且相对于国内大城市已经被GE、西门子、飞利浦等国外厂商占领的高端MRI市场,国内的公司在开拓县级的、较为低端的MRI市场方面还是占有一定的优势,一定要抓住机遇……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94908-769403.html

上一篇:知识产权战略是驱动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
下一篇:专利牵引科研成果走向市场——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周丰峻
收藏 IP: 159.226.10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19: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