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SCIENCE杂志公布的第55个难题有解了吗?
热度 5 秦四清 2014-12-19 14:18
在庆祝 SCIENCE 创刊 125 周年之际,该刊杂志社【 1 】公布了 125 个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发表在 2005 年 7 月 1 日 出版的专辑上。 其中第 55 个难题是: 是否存在有助于预报的地震先兆 ? 在俺看来,这个题目的写法不严谨或要求太宽松。严谨的写法是,是否存在唯一的大地震前兆?“ 唯一 ...
个人分类: 建言献策|3854 次阅读|23 个评论 热度 5
请“官科”夏新宇回答“民科”的提问
热度 2 秦四清 2014-12-17 09:23
俺不知道 夏新宇 上过大学没有?从其写的博文看,其思维浅薄,逻辑混乱,学术平庸,不知道此人为“官科”或“民科”。 假设此人为“官科”,俺是“民科”,官科肯定知识丰富,具有科学思维。俺想问夏新宇几个问题,请回答。 问题0:如何辨识“官科“与”民科“? 怕你回答不出来丢人现眼,俺给你一篇如下文 ...
个人分类: 生活感受|3764 次阅读|9 个评论 热度 2
写啥容易发表国际SCI论文?
热度 41 秦四清 2014-12-13 11:08
今早看到罗德海教授写的《文章被拒》【 1 】一文,文中说到“ 前一段时间我们投的 QJ 理论文章被拒 ”。对被拒的原因,我是有些看法的。 一般说来,某学科方法、技术方面的创新较易,而理论方面的突破则比较难。一个新理论的诞生往往会推翻过去的认识或开创新的研究领域,同行评审专家看到你的理论稿件会是什 ...
个人分类: 建言献策|31514 次阅读|102 个评论 热度 41
创新,不能有悖于观测事实
热度 10 秦四清 2014-12-12 14:49
一、 科研突破,必须创新,这毋容置疑。但创新不是空中楼阁,任何人提出来的假说或理论不能有悖于已有的通过观测、探测、试验数据等揭示的现象或事实。恰恰相反,新观点或新认识必须得到数据的验证支持。 二、 岳兄是我的好朋友,在科研上成果丰硕。自从汶川大地震后,他提出了“高压甲烷气地震成因”观点。对任 ...
个人分类: 建言献策|4718 次阅读|33 个评论 热度 10
张建国先生的“余震判别法”有谱吗?
热度 1 秦四清 2014-12-7 12:10
刚看到一则新闻报道【1】,报道说: 【云南省防灾研究所所长张建国介绍,根据相关情况判断,景谷 5.8 级、 5.9 级地震发生在景谷 6.6 级地震震区,为景谷 6.6 级地震的强余震。 “判断强余震最重要的是震中位置和所处的构造带。 6 日 5.8 级地震、 5.9 级地震距离 10 月 7 日 6.6 级地震的震中仅 10 公里左右,震源深度 ...
个人分类: 科普|3647 次阅读|3 个评论 热度 1
“地球可入性”是地震预测的必要条件吗?
热度 3 秦四清 2014-11-25 13:50
今天上午,一位很长时间未见面的朋友来访,这位朋友搞非线性力学研究,成果丰硕。一见面,免不了寒暄一番。闲扯了一阵,朋友说“听说你搞地震预测很着迷啊,我看了你近几年写的文章,挺有意思,咱们聊聊地震吧。”我说“好啊,俺想听听你的高见。” 于是,俺们聊到了介质变形非线性行为、微破裂丛集、应变局部化、宏观 ...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3296 次阅读|6 个评论 热度 3
为岳老兄提个醒:从现象到理论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环节
热度 2 秦四清 2014-11-11 14:47
岳老兄在博文【 1 】中总结到“人们观察、测量、研究自然现象,找到、产生科学发现。再在一定适用性或假设条件下,经文字表述成科学规律(定律)。再进一步形成科学理论,指导科技实践与生产。 ” 这句话遗漏了科学发现必经的两个重要环节。 从观察自然对象的演化特征,到总结出普遍性规律乃至科学理论,需要: ...
个人分类: 建言献策|3839 次阅读|5 个评论 热度 2
人之一生,搞明白一件事儿足矣!
热度 12 秦四清 2014-10-23 10:16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作为学者,想成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啥事都略知一二的通才较易,而成为“彻底搞明白一件事儿”的英才较难。 搞明白一件事儿意味着,你钻进了“牛魔王”的心脏,弄清楚了其演化机制和规律,搞出了普适性的理论方法。 搞明白一件事儿意味着,你建立了某学科的基础大厦,别人以 ...
个人分类: 建言献策|4390 次阅读|13 个评论 热度 12

本页有 2 篇博文因作者的隐私设置或未通过审核而隐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14: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