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从力学原理看某些地震预测方法的科学性

已有 4648 次阅读 2011-8-6 15:42 |个人分类:科研随想|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力学, 地震预测

根据弹性力学圣维南原理[1],如果物体的一小部分边界上的面力是一个平衡力系,那么,这个面力只会使得近处产生显著的应力,在远处产生的应力可以不计。

龚汉松等[2]认为,地壳运动产生的地壳内板块的挤压,其动力来自地壳深部。地壳深部的动力源在地壳受挤压圈形成一个平衡力系,地壳中受挤压部位的岩石产生相应的挤压应力,但在离挤压部位远一点的地方其产生的压应力不会使该处地应力有明显的变化。

地震震源深度一般在几公里至几十公里,乃至几百公里,大部分地震震源深度在530 km之间。假设地震震源深度为15 km,也就是说此地震是因为地壳深15 km处岩体受挤压断裂破坏造成的。在地壳深15 km处,受挤压岩体内产生压应力,随着挤压过程的发展,压应力不断增加,但在离挤压处较远的地壳浅部其地应力不会有明显的变化。也就是说,震源深度15 km的地震在孕育的过程中,在地壳深度1 km5 km处其地应力不会有明显的变化,甚至在地壳深10 km处其地应力也不一定会有明显的变化。

因此,龚汉松等认为采用监测地壳浅部地应力和地形变的方法来预测地震是没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从各地震区地震活动性监测数据看,大震前锁固体的破裂深度(震源深度)很少有小于1km的,即锁固体的中小破裂事件很难接近地表。只有在大震发生的同时,断层错动位移较大,深部破裂可达地表。这说明大震前的破裂难以对地表或近地表的监测数据产生影响,地下岩石摩擦产生的高温没有通道传递到地表或近地表(传递到地表下1km左右时受阻),更传递不到“天上”。因此可以推断,依靠“热红外异常”、“地震云”预测地震的方法缺乏科学依据,难以让人信服。

参考文献

[1] 徐之纶.弹性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2] 龚汉松 ,杜传杨。声发射预报地震的岩体力学分析。地球科学进展,Vo123 No121294-1298.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75926-472468.html

上一篇:为何删学术讨论贴?
下一篇:地学工作者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
收藏 IP: 221.194.17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13: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