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古代先哲的睿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三火 承传文明 启古纳今

博文

人类养生的重要法则——法于阴阳(续前)

已有 5602 次阅读 2008-8-10 12:20 |个人分类:张焱讲养生| 养生, 中医学

法于阴阳,首先要做到的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即春夏时节要顺从生长之气养护人体的阳气,在秋冬时节要顺从收藏之气养护人体的阴气。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要根据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阴阳消长规律,也就是气候变化规律及物候特点,来进行调理养生,使人体的阴阳随着自然环境气候变化规律而相应得到调整,并保持阴阳平衡的状态不被破坏,从而保持春夏秋冬都健康无病的良好状态。根据季节变化而适时养生的具体内容如下:

1、春三月:指农历正月、二月、三月三个月而言。以节气论,指立春至立夏止,共六个节气。春季三个月,是万物推陈出新的季节,天地间的生发之气萌动,万物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春季生机盎然,万象更新,人们要入夜即睡,清晨早起,舒缓形体,畅达情志,以顺应春生之气。人们要尊重自然万物,主动维护自然生态的平衡,不要人为地破坏大自然的生机。在春季违背养生之道,就会导致肝木损伤,木伤而不能生火,故于夏月火令之时,反变为寒病。春生提供给夏长的基础差。说明春生是夏长的前提。据此,民谚有“一年之计在于春”之说,强调春生之气的重要性。

2、夏三月:即从立夏至立秋为止的三个月。夏天三个月,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天气下降,上气上升,天地之气上下交合,万物便会开花结果了。夏日养生在生活起居上,要注意随着昼长夜短而适当调节。因为夏天入夜要晚,所以,人们入睡也相应要晚一些。白天太阳出来的早,人们也要早起一些,不要厌恶夏天的日长天热。在情志调节上,要保持心情舒畅,不要动怒,以免在阳盛之时肝木郁而化火助阳。夏日阳盛,体内阳气宜宣通发泄于外,所以,在夏季要注意调摄,维持一定的生理汗出,也是必要的。近代由于空调制冷的广泛应用,在夏季常使人患上“空调病”,同时,也会使人体的生理汗出得到抑制,从而违背夏季的养生原则,导致疾病的发生。若“逆之则伤心,秋为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说明违背夏季的养生原则,就会伤及于心。因心主火,夏季火气当令,所以,夏季火邪易伤于心。夏伤火热之邪,秋感寒凉之气,则可导致寒热交替的疟疾发生。若夏伤于心,长气受损,则秋无以收,收气不足,则冬无所藏,而阳气无以潜藏,导致阳气不足。至冬季寒盛之时,寒水当令,阳虚无以抗御寒邪,故冬时感邪,发病较为严重。在夏季阳盛之时,人们养生要更加注意吸取天地自然界的阳热之气以助体内的阳气,如此,才能适应秋冬的寒凉气候变化,增加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

3、秋三月:指农历七、八、九三个月。以节气论,自立秋到立夏为止,共六个节气。秋天三个月,是万物成熟、果实饱满的季节。天气清肃,秋高气爽。人们应该早睡早起,宜安定情绪,以顺应秋收之气,来减缓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要注意保护人体的阳气,使秋凉之气平和不致伤人。不要过分悲忧而使肺志太过,要保持肺气的清肃正常。这就是顺应秋收的自然特性,适应于秋季的养生原则。若违背这个原则,就会伤肺,到了冬天,就会发生飧泄,提供给人体适应冬藏的能力也会降低。在秋天万物收敛的季节里,要适当调节情志,控制欲望,以顺应秋日肃杀之气。古时文人多以“悲秋”之情表达落魄情怀,而悲为肺志,太过则伤肺,并且违背秋日养生之道,所以,若要长寿健康,就要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此时严冬将至,各种动物均需要摄取营养,以御寒冬,冬眠类动物更是如此。据此,民间有“抓秋膘”的说法。

     4、冬三月:即从立冬至立春为止的三个月。冬天三个月,是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由于寒盛,河水会结冰,地面也会冻裂。人们不要扰动体内的阳气,要早些入睡,晚些起床,起床时间一定要等到太阳升起的时候为宜。人们要适当增加睡眠的时间,注意保护人体的阳气。要使人的神志内藏,安静自若,远离寒冷,保持温暖,不要使皮肤开泄汗出,而导致阳气骤然散失。在冬日阳气衰微、阴寒较盛的季节里,要顺应冬藏的特点,潜藏和保护人体的阳气是养生的关键。这是顺应冬藏的自然特性,适应冬季的养生原则。人们冬季应居于温暖之室,但不宜太过温热,尤其是要避免汗出,因为出汗就会伤津耗气,致使阳气不能潜藏于内而浮散于外,从而违背了冬季的养生原则。违背冬季的养生原则,就会在来年春天发为痿证或厥证,会影响到人体对春季的适应能力。这是因为在冬天没有顺应自然规律及时潜藏人体的阳气,寒气内通于肾,所以,冬寒就会损伤肾阳,导致来年春季阳气生发之时,人体的阳气不得及时生发,而春令通于肝,肝主筋,故会出现筋脉挛急或弛缓无力的痿证。四肢为诸阳之末,阳气虚不能温煦四肢,则可致四肢逆冷的厥证。可见,遵照冬日养生原则养生,能够有效预防痿、厥病证的发生。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5503-34720.html

上一篇:中医学不仅仅是治病的医学,更是探讨怎么让人不生病的学问!
下一篇:寻找一个能看病的中医需要多少年?
收藏 IP: .*| 热度|

1 罗时光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8: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