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catio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ducation 哲学,教育,计算机,金融工程。不分文理工科。

博文

评奖多盖章多根源在于信用体系缺失

已有 2528 次阅读 2015-4-26 10:28 |个人分类:人文历史|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在一个新闻言论自由的环境,对包括经济信用和人品才学在内的广义信用的伪造扭曲很难;

在一个新闻言论受控制的环境,借助权力和关系控制消息,伪造扭曲信用和人品,划阶级成分,很容易。


为什么美国等一般没有官方的评奖?没有阿里巴巴这种信用担保公司?

因为其信用体制完善,不需要一个大公司来监督买卖双方的信用。

在资本主义社会,任何人任何机构没有信用就寸步难行。美国人付款,在支票上签名就可以了,中国人签名的支票?还差几百年吧。

 

美国宪法的基石之一,就是新闻言论自由,一个人干了什么对社会不利的事,容易或者迟早会暴露流传,例如任何公职人员和机构都会拿到放大镜的下曝光。 


中国人的档案,属于国家机密,只有人事部门能看。一个人或单位亏损破坏环境裙带关系滥竽充数弄虚作假等等,一般和地方或部门利益有关,或者和后台有关,得到庇护,所以难得曝光和追究。


其实缺乏信用体系和全面客观消息的问题,根子在官方。重要的事实和数据,比如朝战死了多少人,三年“自然灾害”形成,房价上涨数据及其抽样方法,物价上涨数据,CPI计算方式,官员财产数据,反对养老金双轨制的人数的调查,帝国主义是否腐朽没落,当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评价等,都经不起推敲。

 

新闻舆论受控制,消息被严格过滤和封锁,便没有客观评估个人和单位的信用和真相的基础。所以在朝鲜,前苏联,中国等舆论控制的国家里,不得不用过度的评奖评职称评先进去引导视听。但是科技评奖评职称过程实质上不公开,存在内幕运作的机会,同行评议只是形式。最常见的就是说某某人有什么科技贡献,但他花了多少纳税人的钱,占用挤用他人多少资源,有什么后台支持,具体工作是谁干的等事项,是不公开的。同一批人/项目,优劣高低的横向比较是不公开的。

 像掩盖一些谎言,需要撒别的谎一样,以评奖评职称来弥补信用缺失,本身就造成新的信用问题,事实上,我国官方官科的科技教学奖职称学历( 的信用)越来越粗制滥造,在国内外认可度低,大概其中含七成水分。 

 

小结:奖项职称学位过多只是病的症状,病因在于诚信信用体系缺失,信用体系缺失又是言论舆论控制的结果。病因不除,只能治标。

 

[1]我们已经生活在常态的欺骗状态中http://culture.ifeng.com/insight/special/biaoyanshidai/“婊子”和“戏子”被认为是职业说谎者,而且说谎技能越高超就越成功。人们对这两个行当又爱又恨,给予各种蔑称,又拿出伦理道德标准来要求。只不过,随着时代改变,其中很多人已成为偶像名流,政治地位、经济能力、社会影响力明晃晃地摆在那里,在公众艳羡的眼光下,所谓情、义,早不是什么重要问题。

更何况,“有情”、“有义”并不是某两种职业的从业者才特别稀缺,而是目前人类普遍匮乏的品质。李碧华的小说《霸王别姬》,开篇就说:“婊子只该在床上有情,戏子只能在台上有义。”职业就是职业,即使成不了大师,做到敬业也就行了,“戏如人生”多半只是外行的想象。1949年以后针对艺人有“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演戏”这句话,语义无比暧昧,其实是认同了“戏子无义”的前提,再反话正说,说你们在台下还可以“清清白白”的。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一样,都是一种诛心的文字游戏。

是戏里还是戏外,是真情还是假意?生活本来就没有安全感,人人都怕被骗,大家都战战兢兢彼此试探着,一边鼓吹诚实、本色、率真之类的德行,最后都沦为鸡汤抹茶之属。因为表演与欺骗的一体两面,就有了各种语言暴力加之于表演,似乎非如此不足以自证清白。然而,高密度的造假、欺诈层出不穷,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全面崩溃,我们已经生活在常态的欺骗状态中。事实上,作为职业的表演因为受时间空间限制,不会产生什么危害性,国人对职业表演以日常伦理苛责,面对浩瀚的日常表演却不知所措。时至今日,恐怕很多行当都该归入职业表演之列,才能产生科学客观的评价标准,不然,只能让人当笑话看。前不久,在报纸上看到“清清白白做人,坦坦荡荡为官”的标题,说这话的人恐怕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说得有多妙。

官场的表演性远比舞台和大屏幕更为精密,庞大的官僚机构是在日复一日的文件、指令、会议、庆典中运行的,每场仪式都像一出荒诞大戏,但要求所有参演人员一本正经、不笑场地演下去,这个系统中的每个人无论身份、地位、年龄无不受到波及,即使懵懂的小学生,在要学会在个人总结里,写下无数毫无意义,却被公认非这样写不可的“场面话”,让人从少年时代就适应说谎。“程序”是体制最鲜明的一个特色,伴随每个程序启动的是大量的“程序谎言”,它像口令,或魔咒,重复出现在体制运行的每个环节,人们在一生中需要无数次把它们背下来,填写在试卷、表格、各类申请中。你可能并不相信它,对它耳熟能详。

在一切职业中,天才都只是少数,有人最多做到敬业,大部分人只是无奈地敷衍,把职业作为混口饭吃的工具。在体制中也是如此,如果能像Seven-Eleven一样全年日夜无休持续表演的,称其为天人或天子都是当之无愧的。大部分人在表演之外需要放松,更何况表演是极端耗费HP的,一些新手通不过几关就把命都用光了,被开出局外。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话概括中国处世哲学,那就是劝人韬晦,祸从口出,不要嘴欠,所以不管什么会场都常见到发言者你推我让,仿佛谁先开口谁先死一样。尤其在表演道行没修到炉火纯青的时候,不如做一只安静的美男子,总比演砸了强。

演砸了分好几种,最糟糕的一种是让观众看到了后台,如果大幕拉开,看到的是没准备好的演员和一团乱的布景,这就连补救的机会都没有了。豪宅、名表、情妇、某些私密小嗜好、以及酒桌上的红歌黄唱,这都是需要盖得严严实实的幕后景观。在体制中地位越高的人,启动程序的权限越大,也越密集地接触、制作和使用程序谎言,但与此同时,他们拥有、经历和目睹的后台也越壮观,对表演技能的考验也越严峻。近两年在央视从业人员身上频繁爆出新闻,有的是以为自己就是自己扮演的角色,有的是不知道观众已经看出了自己没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有的是把后台暴露到了前台,说明有不少人都亟需加强演员的自我修养了。

我们应该相信,全世界的政客和有政客理想的人们都是用生命在演戏。精神分裂根本不算什么,在这种时候,有效且正当的宣泄渠道就显得至关重要了。不要以为米国人不精分,《纸牌屋》里的大Boss当上总统之前连性向都变双了,多亏贤内助大力支持,认为有助于排毒减压。。

无论是从领袖健康还是人民福利角度,禁止政治笑话都是非常不利的。作为结果,表演压力太大的国人更习惯用另一种方式来减压,于是有了派系、圈子这种东西。在亲信死党面前可以放松神经,把后台的内容端上台面,说些私房话,但交浅言深,同样是人际关系的雷区。对不恰当的人说了不恰当的话,在任何时候都是死路一条,结果一眼望去一切正史都是派系斗争史,一切野史都是甄嬛传。


。官本位使一切领域都带有官场性,所有人不得不以一种尴尬的姿势生活,“面具戴得太久就嵌到肉里了”,这是不久前在酒桌上听到的一句很智慧的话,一个轰轰烈烈的全民表演时代到来了。


【2】没有信仰的国家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7101-800674.html


【3】官场的欺瞒文化,是历代昏君或暴君的专制脸谱就是拒绝真话,喜欢指鹿为马http://yaoyuanlang.blog.sohu.com/308651482.html

【4】劳模盖章累得哭 官员得意轻松笑http://opinion.hexun.com/2015-05-02/175475864.html

因为盖章是管理者权力的象征,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向来是权力说话,而不是制度说话的,劳模盖章累得哭的背后,分明就是个别权力者的得意轻松笑。

[5]摆拍朝鲜:展现另一种虚构下的真实http://cul.sohu.com/s2015/xuanchuanpian/index.shtml

表演性的摆拍,恰恰切中朝鲜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常态

2013年8月拍摄平壤的金贞淑幼儿园时,室外的孩子们排着队在金正恩视察时赠送的飞船和滑梯等游乐设施上穿梭玩耍,一遍又一遍。工作状态中王国锋并没有意识到有什么不对劲,直到陪同翻译对他说,“王老师,不要再拍了,他们太热太辛苦了”,他才发现,拍摄一停止,孩子们立即解散了。这时他才意识到,眼前的热闹都是摆出来的。而当他在平壤饭店所住房间的窗户向外张望,看到宽阔的街道两边,很多人默默地低头行走,寂静无声得“像一种幻觉,恍惚觉得他们也像是在表演”。

在他的镜头下,朝鲜开始呈现出一种“虚构的真实”:政府安排好的具有表演性质的摆拍,恰恰切中了朝鲜人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常态,“它是另一种真实,一种虚构的真实。”

2014年4月,一天下午在平壤市第一中学拍学生上物理课,拍摄团队连带朝鲜陪同人员一行7人进入教室时,学生们各自忙着做实验,没有一个人抬头,“仿佛我们就是空气一般。我当时就意识到表演的性质太强了。

【6】http://blog.ifeng.com/article/35687947.html?touping中国社会零诚信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7101-885263.html

上一篇:早期智力培育的关键在于寓教于玩
下一篇:高校学生怎样处理好婚恋与学业的关系
收藏 IP: 210.73.15.*| 热度|

5 史晓雷 赵美娣 蔡小宁 baobiao008 ShowAttitude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4 09: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