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东游记—韩国留痕》——勒石为记,深切缅怀

已有 5508 次阅读 2008-10-22 16:36 |个人分类:东游记

??勒石为记,深切缅怀——战争中的每个人都需要分别铭记
??
??路过战争纪念馆的时候,韩国小姑娘李知映说:这里没多大意思,我建议你们不用去了。我们就转而去了景福宫。
??
??就某种意义上说,景福宫的意义要比战争纪念馆大得多,皇帝待过的地方怎么都会显得价值大一些,而且战争很容易让人想起关于死亡、分离等等负面的情绪。
??
??可是我毕竟忍不住,第二天李知映因为上课不能陪我们,我还是去了战争纪念馆,不巧,“今日闭馆”,是因为周一的缘故——韩国的博物馆大多周一闭馆。
??
??于是,就在纪念馆的外面走,发现外面的内容一点都不乏精彩之处。
??
??一、战争的工具
??
??首先是各类战争使用过的武器,都重新被油漆后以崭新的样子站在你的面前,有些武器从我的角度看都显得很先进的样子,比如B52轰炸机,还有一些水陆两用的装甲车、运兵车,鱼雷等。其中,该在水上的就给了这些武器一片水面,该在陆上的则放置于绿草至上青天之下。而飞机呢,则架起轮子给它一个悬空的感觉。
??
??仔细看了一下,飞机至少有30架左右,军车有20辆左右,快艇2-3条,鱼雷一个。
??
??当然还有大炮,各种口径,或粗或细,层次分别,好看得很。
??
??我还登上一架运送伤员的大型运输机,在悬梯上留了影子,也在水陆两用坦克给兵们预备下的座位上坐了坐。
??
??这些都是战争的直接具备冲击性的内容了,给人以明显感官上的刺激,但是这些却无法激起人对于和平的渴望,对于不稳定生活的回避。
??
??但是,这个纪念馆没有忘记这些内容,在首尔深秋的阳光下,我们看到了长长的没有尽头的烈士碑。
??
??二、战争的决定者和被伤害最重的主体
??
??战争的主体是什么?
??
??答曰:人。
??
??那么,战争之后,“人”的形式还能在哪里体现?
??
??答曰:万骨枯之上战功赫赫的将军们
??
??答曰:那些深埋于战争废墟下的士兵
??
??答曰:那些作为一个符号存在于纪念馆的名字
??
??韩国的战争纪念馆外放置了数百块高约2人的碑,上面篆刻了所有阵亡者的姓名。我由于是从正门处左转的,所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美军士兵的阵亡名录,数了数,一块碑上共130多行,5列,再数了数,联合国军阵亡人就有48块碑,接近4万人。
??
??名字密密麻麻,其他国家是直接按照字母对烈士进行排名,而美国则由于阵亡者太多,先按照州的顺序再按照字母顺序进行的排名,还有一些虽然参战但是没有阵亡烈士的过加,铁碑上只列了国家名字,我就深为这个国家感到庆幸了。
??
??碑并非是惯常的石头,而是金属的,所以名字篆刻在上面也不会被磨损,比石头要结实得多。摸了摸碑上颇有金属质感的字母,再想着在38线的北方也同样有我们中国的同胞因为这场战争而永远消失在这块土地上,名字是否也有这样的碑刻呢?怀疑的心下百味杂陈。
??
??韩国,原来的南朝鲜,在价值观上逐渐由东方而西方,在对人的态度上也是这样,所以,他们希望能够穷尽每一个牺牲者的姓名,于是就在碑上保留了空位,也许哪一天又找到一个,就会又有一个满布悲哀与沧桑的添加过程了。
??
??有古老文明的以色列有哭墙,历史短暂的美国有低于膝盖的越战纪念碑,当一个一个亲属或过客抚摸那名字的时候,掠过手心的除了金属的钝感或尖利感,也许还有很多其他的东西,能够穿越时空,穿越不同文明,到达一个永恒的故乡。
??
??【第二部分待续......】
??
??三、六十周年的战争
??
??今年是朝鲜独立60周年,也就是说,60年前开始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分离了一个国家,随后的60年里,两块本属于同一国家的土地和人民南都在为战争与和平、统一或分离而争议,而战斗。
??
??在不断的争斗中,时光流逝去,如薄雾消散。
??
??想了这些,就去坐了纪念馆侧的木凳,放包于眼前的桌上,喝一口水,深吸一口气。此时,阳光不再晃眼,旁边的树木由于秋天的缘故在泛红泛黄,偶尔有落叶飘下,带了一身的疲惫,翻转几次就彻底静默了,就捡了一片看它的纹路,纵横交错,无法清晰,正如战争过后的人心了,不知何往,无处可去。
??
??就再次随秋风飘落吧,如那青春时期无法拥有的爱情,如那战争时期无法保持的生命......
??



游记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483-43624.html

上一篇:参加学术会议前一天临阵变卦,我把学生给训哭了
下一篇:又顺手网上搜了搜自己,发现了科学网的贡献
收藏 IP: .*| 热度|

2 曹聪 majorite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03: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