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设想奥运之后的北京——悉尼启示录2

已有 3604 次阅读 2008-8-10 22:42 |个人分类:南游记|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花头三、用下水道盖子纪念他
    
  在悉尼歌剧院附近闲逛的时候,我就看到了一些污水或者电力井盖上面全是艺术家、政治家的简要介绍,可以说每个井盖就是一个名人,在海德公园我也看到了类似的井盖。这种宣扬也算是很有创意的了,和我们把纪念对象放在高高的位置这个思路有点截然相反,有点异曲同工,或者说是南北两个国家纪念人的方式有点相映成趣。
  在奥林匹克公园里,我发现了更多这样的井盖,不过与悉尼歌剧院和海德公园不同的,奥林匹克公园的井盖宣扬的是澳大利亚著名运动员的生平,这倒是一个好办法,每一个区域的井盖宣传了相关的重大贡献的著名运动员,有些运动员已经是逝去的人物了,也许我们中国也可以借鉴,说不定早就借鉴了也未可知。
  我回到北京以后还特别注意了一下北京的井盖,发现也倒是丰富多彩的,不过多数直接在井盖上写着它的用途,比如,写上“污”表示污水,“电”表示电力线路从下面经过,还有一些是电话电路,光缆线路等分别有自己的标示。
  其实可以由妥协的办法的,我想,可以在井盖的边缘某处标出其性质,然后在核心部分学习悉尼的做法,把对我们的国家有贡献的名人们刻上去,当然,因为中国人可能会不习惯被人踩在脚下,原来的那些让人顶礼膜拜的想法太根深蒂固了,这样,首批试点可以选择一些已经故去的名人,反正他们不会提意见了,呵呵,这也包括一些国家领导人,政治家在这些事情上更应该奋勇当先,我想,这种纪念形式对于那些人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而且我们也应该学会纪念方式的多样化,用纪念堂或者故居这种形式不应该成为唯一的。
  至于我,如果哪一天。我的曾孙子指着井盖对着同学说,那是和他老爷爷有关的井盖时,我会高兴的。
    
  花头四、饮水机的秘密按钮
    
  我们经常会抱怨自来水是不能直接用来饮用的,在外面游览的时候,还要为了水的问题筹划,我原来的策略是背上大批的水以准备随时的需要,可是背再多的水总是不够用的,这个一度让我十分挠头,而且,另一方面,背水虽然可以降低成本,但是会让人感觉非常累,往往是反而希望能快点喝完这个沉重的东西。
  那时候,最大的希望就是可以随时随地地喝到水,想,如果中国的自来水可以直接饮用该多好啊。那时候,倒是听说过开亚运会的时候为了照顾来自各个国家人的需要,亚运村的自来水就是经过净化,可以直接饮用的,这让我羡慕不已。
  后来在香港访问,虽然知道自来水不能直接饮用,但是可以到处发现街头巷尾的饮水机,按一下藏在某处的按钮,水管就可以流出自来水,刚开始使用这个功能的时候把我乐坏了,觉得在中国的特别行政区实现了自己一直以来的梦想也是很好的。
  在澳大利亚,这样的饮水机也到处都是,而且还实现了个性化,也就是式样各有千秋,两个重要的部位也各有不同。有的按钮就在接近出水口的地方,有的则在脚下。
  在奥林匹克公园的时候,我感觉到渴的时候就到近处找到了一个看上去很象饮水机的机械,就缓步过去,让我奇怪的是,居然不能一下子找到按钮,脚下也没有,围着水龙头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我开始是以为自己看走眼了,它根本不是饮水机,可是,我明明是使用过不少类似的设备的,半信半疑间,体育馆里出来几个面色黑黑的小伙子,我差一点就去求助了,又停住了,想了想,如此简单的东西我居然鼓捣不出来,简直是废物,继续搜索,我用水胡乱去使劲到处抓这个家伙的各个部位,如果是人的话,肯定早提抗议了,终于某一下突然出水了,我观察了一下,原来是装在外壳的里面了,用水一握就出水了,差点急出我的汗来,大功告成之后,我又满意地欣赏了一下按钮不是地方的饮水机,觉得它还是应该有个箭头指向按钮处,否则不知道的人肯定会困惑的,也许有一把蛮力的还会虐待它,那就太糟糕了。
  在我们的城市里,也已经有一些地方安上了这样的自动饮水机了,比如:在西安的曲江广场原来就设有饮水机,不过据说很快就坏了,大概中国人实在太多了,而不会用的又占一定比例,一些人大概也会象我这样似的,不会用的时候乱按一气,结果可怜的饮水机的寿命就可想而知了。
    
  花头五、不是花头的停车场
    
  一个大城市的重要特征应该是大量的人流,大量的车作为交通工具,而相应的,停车场就是必须的了,那应该是车驻足休息的地方吧,我记得原来抱怨北京的建筑的时候,其中有一句就是没有哪家的楼设计了大规模的地下停车场,后来再看大楼我喜欢首先看停车场的大小,虽然我自己没有车,可是对车的在意程度也能和有车族有的一比。
  在北京的街上偶尔会见到一些立体停车场,但是利用率特别低,让人感觉好象北京的车倒下的时候都会找到合适的地方似的,但是事实上却不是这样,全国人民都知道北京堵车,可是停车场却根本没有理由起来,是价格太高还是其他的措施没有跟上,尽可以慢慢地讨论。
  我却没有看见过漂亮的停车场,这让我心里特别不满足,因为我见过的所有的停车场都是特别丑陋的,也许我见到还是太少的缘故吧,也许在一些地方,停车厂作为汽车的家园和汽车本身的多姿多彩是相匹配的。
  在奥林匹克公园,我同样看到了没有任何不同的丑陋的停车场,我在客户中心北侧看到它,开始注意到的是有点倾斜的草地,澳大利亚人喜欢就坡下驴,从来不把原来倾斜的草地修整成平地的样子,对于这个停车场,旁边倾斜的楼梯使得整个建筑显得更加歪斜,视觉上有些难受,我仔细寻找这个专用的立体停车场丑陋的缘故时,发现也许是每层尽露的建筑内部使得设计在外部难以弥补这缺失,而把整个建筑封闭起来的成本肯定又太大,于是采取了因陋就简的形式来设计它,或者也不应该叫做设计它,仅仅是建筑它而已。
  我只是奇怪的是,既然整个公园能够费那么大的工夫来设计建筑,为什么还要在停车场的设计和建造上用了这么简单的方式,即使停车场,也应该是美丽而富有个性的啊。这样,我希望的一个花头竟然成了一个不是花头的点缀。
  这么说,也许建筑师们会说,小子无知多言吧,毕竟我对于建筑的发言权是很少的,这里权且认为是胡说几句吧。
    
  在独自游览的过程中,我还大着胆子进了一些体育场馆,除了一些明显需要买票才让进的地方我没有过去,其他的我都进入看了一眼,包括客户中心,看到了整个公园的全景模型,里面的职员热情地招呼了我,给了我一些公园的指南,里面还有一个二十个座位的小型放映厅,可惜我错过了场次,没有看到整个公园从不同角度实拍的动态画面,走出客户中心后,再去主体育场,正门关着,从后面绕的时候才发现原来主体建筑正在整修,我就远远地照了些照片,并绕场一周表示了敬意,转圈的过程偶尔也从门里向内偷窥,看到工人们在这个仲夏的下午干的也很不起劲,有个开电瓶车的家伙还多事地问我干什么的,我只好说是来旅游的,他也就没有说什么,也许对一个人的旅游觉得有点奇怪吧,而在这个周末,只有一场比赛,是中学学生的曲棍球比赛,其他的场馆有点冷清,有些买票锻炼的,不过也是稀稀落落的,也许我来的时候不对,这个炎热的夏天里,大多数悉尼人都愿意猫在家里?只有我这个外来者愿意冒着4月的大太阳搜寻奥林匹克公园的花头。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483-34766.html

上一篇:奥运之后北京会多些啥——悉尼启示录
下一篇:论“高句丽遗址”之不应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20: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