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在全国“项目管理工程硕士”培养研讨会上的讲演(上)

已有 4302 次阅读 2008-7-17 22:23 |个人分类:专论—管理学论稿

  这里给出的讲演稿根据我个人的记忆整理,有些微改动,去掉了一些过于口语化的内容。
  
  在上海交通大学的讲演题目为“在‘大项目’观下进行工程硕士的论文指导工作”。因为我个人的讲演风格独特,所以,讲演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我并不是不能做四平八稳的讲演,但还是选择了激情澎湃式的讲演模式,并有多个与人不同的观点和结论。所以,在听众中,有猛摇头者也有猛点头者,此后的讨论过程中,我的观点被不少人多次引用。
  
  以下是讲演内容:
  
  各位专家:
  
  大家好!
  首先我想感谢一下上海交通大学,他们为大会的召开付出了非常艰辛的努力,其中,我感受到的比较直接,因为他们给我个人打的电话就有3次之多(此处记忆有误,其实总共是四次),从一开始确认我是否参加这次会议,然后是在会议上是否愿意发表自己关于项目管理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看法,再到后面讲演基本内容框架的商议,最后是关于时间的安排等,可谓足够周到齐全了,让我非常感动,有办会议的,但是没有办会议这么认真的。如果说我们把这次会议当作一个项目的话,我个人认为将是非常成功的一个项目。
  
  其次,说一点关于会议的花絮。从会议汇集的这些文章来看,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文章都采取了介词结构或者“动词+宾语”的结构作为题目(包括我的文章,也是如此),也许我们关于工程硕士的培养问题的讨论确实适合这类结构的题目吧。应该说,在政府的报告中常会见到这种结构,如:“开拓奋进,把中国建设成富强的国家”等等。
  
  好了,闲言少叙,书归正传,几个月前的大连会议和天津会议都是关于工程硕士的,但是前者是针对所有领域的工程硕士,后者的主题则是讨论一门课程的讲法,而上海的这次会议则是“项目管理”领域的工程硕士培养会议,且偏重于论文指导,这非常有必要。因为70多所培养单位已经开始面临学生论文问题了,包括我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我这里想着重谈论文指导过程中的几个问题以及我们对于论文指导的观点。

  第一,工程硕士研究生自己是怎样看待毕业论文的?

  在进入研究状态前,研究生都是以课程为主的,所以,虽然很多人知道要写论文,但是确实不知道什么是做研究,怎么写论文,我曾经在我的课上问过一些同学:你们打算写什么样的论文?不少人的回答让我不太满意,有稍微好一点的同学会说:我想写“项目XX管理在XXXX项目中的应用”,我说,这样的想法还可以,算有一些研究型学习的意思了。但是,学过项目管理之后想起这样的题目来做还停留在最原始的想法上,如果按照“陈氏兔子理论”来认定这类研究,可以认为是跑到跟前把一只奄奄一息的兔子一巴掌打死的过程,并没有真正的瞄准活兔子然后开枪的过程。
  研究生自己怎么看待做论文的工作并不重要,因为他们在来读这个学位前是不应该知道应该如何做研究的(否则就不需要读什么硕士了!),这就是大学学院以及导师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我觉得作为学院,有义务把什么才叫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告诉这些在职的研究生,尽管之前有很多关于在职生怎么和全职生不同的讨论,我还是坚持认为,即便是在职生,他们的名字也是研究生,不是课程生。在自己的论文中体现出研究意味是对他们的基本要求。

  第二,什么是“大项目”观,怎样在论文指导中实践“大项目”观?

  我在提交给大会的论文中,提及了一个这样的概念:大项目观,其实,也可以叫作“大项目管理观”。为什么会提这样一个概念,原因其实在于我们的项目管理工程硕士实在是太多了,一次全国入学达到5000余人,而累计3年按照这样的速度还不得达到20000人?项目管理作为一门学科远不如管理科学与工程全面,应该说是非常专非常狭窄的一个东西,那么,这么一个学科里究竟有没有可能在几年的时间中产出数万篇论文,而每篇论文都有那么一点点新意呢(其实我们也不会要求太多新意,但是总不能象成千上万篇论文都是“项目XX管理在XXXX项目中的应用”吧,这不叫论文,叫作业或者大作业其实更合适些)?难!我个人认为,应该把项目管理的内容稍微扩大一点点,如果学生研究的内容能够和项目管理直接相关,换句话说,能够把自己研究的问题一杆子两柑子就打到项目管理上去,我认为这当然是属于项目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的内容。当然,如果需要八杆子才打得到,那是不合适的。

  这样可能会带来一个问题,也就是所谓的工程硕士“软”化的问题,很多人担心的软化其实就是把工程硕士弄成MBA,这样就偏离了工程硕士的培养方向。
  我认为,软化有两个方面,纯粹的做技术(比如有的学生选择项目中的技术改进作为论文方向),其实不见得就是硬化,和工程相关,和项目相关就不是软化。如果题目可能有软化之嫌,作为主管的学院和导师也应该把方法、应用等方面使其避免软化。符合工程硕士的方向要求,我觉得,这是可以做到的。

  第三,如果准备批量生产工程硕士,那么,应该沿用怎样的逻辑?

  每个大学都希望突出自己的工程硕士培养的特色来,这是非常值得赞赏的,但是特色就容易偏颇,加上本来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就有点多,强调特色是否容易批量生产模样类似的论文来呢?这确实容易成为一个疑问。
  在很多专业性的大学,特色反而容易突出出来,而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我们准备一方面把应急管理作为一个特色方向,另外一个方面则是把面向项目的决策理论方法作为特色方向进行发扬。前者其实应该是风险管理的进一步延伸,是风险的高级阶段,我们主要准备在不同行业里的应急管理方面开拓一些研究方向,比如,煤炭行业中的应急管理问题,火灾中的应急管理,电力行业的应急管理等,这一方面由于不同行业的事件机理并不相同,所以研究肯定可以有所区别,另外一方面,即便是同是研究分类分级这样的同一个问题,不同的领域也会有很大的差别,有些可以基于“可挽救性”特征来分级,有些则可以沿用传统的根据损失来分级的方法;对于面向项目的决策理论方法,我们主要是针对IT领域的项目管理方向的工程硕士来开设的研究方向。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483-32538.html

上一篇:《应急管理汇刊》第二卷第一期主编寄语
下一篇:无它,惟信心不足而已——论老男人之喜欢年青女人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6: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