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张之洞汉阳铁厂建设中的项目管理1

已有 4166 次阅读 2008-6-26 19:35 |个人分类:专论—管理学论稿|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张之洞从两广任上到两湖之后(1889年)很想做成几个类似三峡工程一般的大项目(典型的好大喜功的特点,不过只要是做事而不是做官,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就是好同志),他在湖广任上做的最大项目则是后来在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汉阳铁厂及其他一些相关工厂。他做的事情本身就很有洋务运动的特征,是个引进来的东西,但是,那时候却没有华罗庚这样的科学家来帮着运筹,所以效果最后并没有达到预计的程度,不过,无论如何,这个项目的组织就很有些近代项目管理的思路了,我们先在这里对其进行一下大致的论述。
??
??张探花的做项目并不是被聘任后才考虑做的,这一点和我们平时做的项目有所不同,早在抚晋期间,张之洞就认识到进口洋铁非强国之道,萌生建立近代化铁厂的意念,因此,到了湖广总督任上后,建设铁厂成了圆其旧梦的一个举措。
??尽管如此,整个建设过程充分反应了项目管理的重要特征,可以说,它具备了项目从启动、计划、实施到收尾的全过程,也包括了我们在这个课里要提到的九大知识体系,也就是所谓的项目整体管理、项目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和采购管理。

??我们先从项目管理的四步曲(启动、计划、实施到收尾)这个角度出发来看整个项目的运作过程。
??首先,是要对建设这个铁厂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实际上,他所以就任湖广,主要是朝廷要造芦汉铁路的缘故,这属于可以用于民用交通的一个大项目,而之前的洋务运动多是集中在军事领域,如造船厂等,钢铁一方面可以作为造武器必须的材料(后来我们知道著名的“汉阳造”就是在张之洞的铁厂里生产出来的,为革命军武昌首义立下了汗马功劳),还可以作为建设铁路的重要基础性材料(李鸿章后来还买过张之洞厂里生产的铁轨,但是因为质量不行而放弃了,最后还是使用了进口的铁轨),于是,就随着建设铁路的全国大讨论而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而我们这个有点好大喜功的张探花,在意识到进口铁总是要受治于人的情况下,也希望做大清国炼出第一炉现代化铁水的人。
??
??需求分析是可行性论证里的第一步,当时的需求可能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朝廷计划要修的铁路,当时有两个取向,一是在北方修,一是在南方修,当然,对于张之洞来说,最好是京广线南段,毕竟这是他任职的地界,而李鸿章当时的希望是在直隶境内开工(詹天佑先生修的京张铁路就是后来的成果),不管怎样,这个需求是现实存在的,而且基于从海外进口的价格昂贵,也是非常迫切的。第二个需求则是来自军方的,因为张自己就是总督,所以,有了铁制品之后再去制造武器(还建设了一个湖北枪炮厂)卖给自己下辖的军队应该没有问题。所以,在他认为,可行性研究的第一步是有了的。启动过程也包括选择项目经理的过程,他选择了蔡锡勇作为这个项目启动时的项目经理,他从广州带过来的亲信。当然,这个蔡经理就要帮助张总督来制订整个项目运作的章程,并开始了一些相关的前期工作,比如选地址、看材料、采购设备、组建项目团队等。
??比如,就要考察武汉有没有条件来生产钢铁,冶炼用的高炉中国自然是不生产的,必须从欧洲订购,在他督粤之后,因为提出要在广州城外兴建铁厂的计划,电告出使英国的大臣刘瑞芬及后任薛福成,向英订购了铁炉二座。主要设备有了,但是还需要其他材料,如铁矿石,要考察其产地是否离建厂的地方近,冶炼钢铁需要的焦碳在哪里?是否有相应的技术和管理人才?这些都是可行性分析里必须考虑的重要内容。也许还包括建厂的移民问题?不过在封建社会,这个问题应该比我们现在更好处理,把人迁移安置好就可以了,估计有不满足者上访也没有什么用。

??我们先替张探花考虑一下这些问题,从项目团队的组建这个问题开始,技术人才对于中国来说应该是奇缺,所以,只有从西方国家引进,但是成本将很高,中国方面可以匹配一些助手级的人才,在当时洋学初兴的条件下,核心人才虽然没有,但是助理还是可以找到的,更何况,从容X开始组织的留学还是为中国带来了一些懂西方管理模式和思维方式的归国留学生,包括陈念仍,后来主要负责管理工作的第二代中国留学生,张探花从两广任上带到武汉来的大人才,当然还有一些其他人,回国后一度作为海带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也在铁厂有了一席用武之地。而具体负责操作的工人,中国一向不缺的就是这样的人。此外,还有融资方面的人才,当时有盛宣怀这样的牛人,力劝过张探花使用“官督商办”的模式,但是被拒绝了,因为张认为自己可以从政府拿到拨款。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张总督自己属于公司总裁这个级别的人,还得找一个合适的项目经理,让他来带这整个项目团队,我们上面提到了,他选择了自己从广州带来的亲信蔡锡勇(湖北铁政局总办,就是铁厂项目的项目经理)。
??于是,从外聘到内聘到招聘,整个人才的梯队算是有了个雏形。

??当然,立项总是先从第一个项目启动开始,而且要经过论证,还有报批的手续,光绪十六年四月(1890年5月)清廷批复同意在鄂设炼铁厂。这样,这个项目得以由名为大清集团公司总经理处获得了批准立项建设。

??然后就是对整个项目的规划,张总督的计划比较复杂全面,从炼铁厂、熟铁厂、贝色麻炉钢厂、马丁炉钢厂、钢轨厂到钢材厂都是他希望做成的东西,当然,这些需要好几个项目好几个阶段进行,对于第一个项目——铁厂项目,虽然规划的不尽合理,但是也是当年条件下接近合理的一个选择了。最后,几年的努力也真的为中国乃至亚洲建设了第一家集冶铁、炼钢、轧钢于一厂的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比日本1901年投产的八幡制铁所早七年。
??光绪十六年十一月六日(1890年12月17日)张之洞将此意奏报获准。

??而项目的实施是最困难的事情,尤其是大项目,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这里存在着几个问题,一个是领导的艺术,核心团队的建设,这属于项目中人的问题;然后是项目的范围,到底涉及到多大多深入的东西,还有就是最重要的质量保证,在这个问题上,张总督算是栽了跟头,后面再说,还有信息的通畅,资源的保障(采购或者自制)等等。我们考虑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选址。
??选厂址应该属于项目管理纯粹技术性的一个问题,张之洞费了一番周折。作为同僚,李鸿章建议近煤设厂,然而湖北没有大的煤田;盛宣怀建议在大冶近矿设厂,可检查起来有所不便;设在武昌又存在交通不便的问题。综合各方面因素,他看好大别山(今龟山)北麓与襄河(即汉江)之间的一片沼泽地(今武汉国棉一厂一带,据说当年是和尚庙的财产,和尚们为了建设他们的八百罗汉堂而将此地卖给了项目组)。
??实际上,有人认为张总督还是喜欢从他的办公室直接看到冒烟的工厂烟囱以享受成就感,所以才会尽量在武汉附近设厂,如果真的如此,就有点象解放后北京的建设一样,毛主席希望看到在北京到处是烟囱,所以拒绝了梁思成对于北京总体规划的建议,那么对于一个成功的项目管理就是一个非常遗憾的结果了:管理项目的出发点不是出于理性而是出于心理上的东西。

??光绪十六年十二月(1891年1月)铁厂基建动工,至1893年最后完工,当然,中间已经开始了生产,至1893年的10月份机械设备安装甫毕,前后二年十个月。建成后的汉阳铁厂共有四个大厂、六个小厂。其规模居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二。此外,厂内还设有职工医院、技工学校。算是在实施上完成了预计的规划内容,接着,应该到项目的收尾工作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483-30441.html

上一篇:从长春的“街与路”说开去
下一篇:《南游记》澳大利亚印象之六—你为什么要去做妓女?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3: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