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ter5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fter50

博文

安全哲学——安全领域的大学问

已有 5244 次阅读 2011-7-30 21:21 |个人分类:安全科学理论|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研究方法, 安全哲学, 安全领域, 大学问

              安全哲学——安全领域的大学问
    1. 安全哲学及其内涵

安全哲学可定义为人类安全活动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安全科学最顶层和最高级原理,是安全科学理论的基础,是安全社会学的灵魂,是安全自然科学理论的核心。

安全哲学不仅充实了哲学的内容,同时使哲学的研究更具有多样性和实用性,更为重要的是它的理论对安全实践和学科的发展具有方法论和认识论的指导意义。安全哲学作为一门具体学科与哲学融合是一种必然,对安全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安全哲学的特点是:思维的高度抽象性和思辨性;思维的极至性和超越性。

安全哲学的主要功能是:1)反映、反思安全与人的关系;2)理论化、系统化安全观;3)安全哲学本身就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是人处理安全与人关系的准则;4)安全哲学作为最宏观的信念和理想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起着激励、导向和规范的作用。

2. 安全哲学的研究方法

安全哲学研究方法是安全哲学研究者的活动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的提炼、概括和总结,对安全哲学研究者的观察和思考安全问题的角度、把握安全客体的途径和方式,以及研究手段的选用等具有指导和制约作用。从总体上看,安全哲学研究作为一种学术研究,既有与一般的科学研究所共同的研究方式和研究方法,又有自己作为哲学研究所特有的方式和方法。

(1)研究方法的共同之处。如考察对象、搜集材料、整理材料、考据材料、发现问题、诠释对象、提出假设、形成观点、论证主题、表达思想、传播观念、评价成果等环节,并在其中综合性地运用诸如观察与思考、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抽象与具体、历史与逻辑等思维与逻辑方法,其中也难免渗透着直觉、灵感、顿悟等非理性的方法。

(2)研究方法的特殊之处。研究方法的特殊之处体现在研究的各环节、各步骤、各阶段之中,都以安全为着眼点,渗透着强烈的哲学观念、哲学意识、哲学原则、哲学思路、哲学提问、哲学理解、哲学评价、哲学反省、哲学反思、哲学诠释、哲学透析等。安全哲学研究就其方法论特征而言,是一个从非哲学的对象世界中发现和提升安全哲学问题,并以哲学方式来加以处理,最终回到非哲学中去的过程。而安全哲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贯穿在其中。

安全哲学研究有其个体性、民族性、时代性、历史性、地域性差异,但也还存在着某些超个体、超民族、超地域、超时代而为人类理性思维在哲学层面上所共有的东西。这些东西自觉不自觉地以某种具体形式渗透在安全哲学研究者个体的思维和研究活动中,以至我们可以从方法论上对上述差异加以概括和提升,探索和建构安全哲学研究方法论。

从安全哲学研究的共同之处和特殊之处的分析,安全哲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1)基于社会实践的实践逻辑研究方法;2)基于安全系统的安全系统研究方法;3)基于安全哲学历史延续性的历史研究方法;4)基于安全哲学理论系统性的整体研究方法;5)基于安全哲学思维特性的辩证研究方法;6)基于现实、指向未来的安全哲学发展研究方法;7)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思路拓展方式有:1)立足于现代安全哲学的思维高度去把握安全哲学史;2)立足于安全哲学发展的共性来考察历史上安全哲学的个性;3)立足于安全哲学史的本来含义来阐发其现代意义。

3. 安全哲学研究方法论建构原则

有什么样的安全观就有什么样的安全方法论。在正确的安全观指导下,通过自觉反思安全哲学的研究方式,调准安全哲学研究思路,强化安全哲学工作者的主体意识,达到以真正符合哲学精神的方式研究和发展哲学。

安全哲学研究方法论建构原则:

(1)先导性原则。安全哲学观念是安全哲学研究的核心,也是安全哲学研究方法论的先导。正是在对安全哲学的性质、对象、特点和功能等元哲学问题的反复追问和回答中,安全哲学研究才得以开展和实现。

(2)历史性原则。从方法论的角度研究安全哲学史,从对安全哲学史的深刻把握中体会其方法论更迭,对于安全哲学研究方法论的建构至关重要。

(3)主导性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哲学研究中居于主导的地位,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及其方法论原则在安全哲学研究方法论的建构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4)具体性原则。安全哲学研究不能浮在纯粹抽象的概念层面上,也不能仅限于客观的总体性问题,还必须深入到各门具体的安全哲学分支上如安全伦理学的研究等。从方法的角度看安全哲学理论,在安全哲学中提炼方法,这才是安全哲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依据和建构原则。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2981-470177.html

上一篇:安全统计方法学——研究安全科学的重要方法
下一篇:安全系统混沌学
收藏 IP: 222.247.189.*| 热度|

1 袁贤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5 12: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