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心知天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rankZhao 观心知天下,不露也锋芒。微博地址:http://weibo.com/franklinzhao/profile

博文

文献报告:进化视角的抑郁功能解读

已有 4427 次阅读 2010-11-5 14:44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这是我之前在课题组的组会上所做的一次文献报告的PPT,文献名为 The Bright Side of Being Blue: Depression as an Adaptation for Analyzing Complex Problems. 这篇文献采用进化的视角对抑郁对个体的积极意义给予了解读。

报告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一个问题:抑郁是一种临床障碍还是一种适应机制,显然作者的倾向是后者,他们认为抑郁个体会进行深入,细致,抗干扰的沉思过程,这种深入思考有助于个体的问题解决,从使其从困境中摆脱出来。 

第二部分介绍了分析性沉思的4claims

Ø         Claim 1:那些对个体有重要影响的、与适应性相关的(fitness-related)复杂问题(complex problem)触发了抑郁;

Ø         Claim 2:抑郁协调身体系统的一组变化,从而促进沉思过程,这一过程是用于分析复杂难题(complex problem)的进化性的功能;

Ø         Claim 3:在进化史上,抑郁性的沉思经常帮助人们解决触发他们抑郁的难题;

Ø         Claim 4:抑郁降低了在实验室任务(laboratory tasks)上的精准性是因为抑郁性的沉思占据了有限的加工资源。

第三部分中,作者采用了一幅复杂详尽的图示对其抑郁的分析性沉思假说加以说明。

第四部分主要介绍了当前关于抑郁研究的5 Paradoxes

Ø         Paradox 1:抑郁与专注困难有关,同时也和持续性的沉思相关;

Ø         Paradox 2:抑郁导致在许多实验室任务上的表现降低;同时也通过促进分析加工风格,提高了众多认知任务的表现;

Ø         Paradox 3:诱导抑郁心境的不同程序(如self-referent methods vs. sad music or film clips)对认知有着不同的影响;

Ø         Paradox 4:原本存在的(Preexisting)抑郁会降低某些任务的精准性,而对另一些任务又可提高其精准性;

Ø         Paradox 5:对抑郁性沉思的打断可短暂的缓解抑郁的症状;但是系统的打断这种沉思可能会导致更长的抑郁期。

对于上述每一个Paradox,作者都从分析性沉思假说的角度给予了解释。

最后一部份是要点重述(Recapitulation)以及本假说的理论意涵(Implications):

Ø         Recapitulation
1
)抑郁是进化形成一种对应激作出反应的适应机制,其作用是通过持续性的沉思过程,减少干扰,深化对引发抑郁的问题的细致分析,并找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2
)抑郁所带来的痛苦和损害是作为一种进化机制所必要的trade-off,而且抑郁为个体带来的益处是足以补偿它所引发的的负面结果的。

Ø         Implications
1
)抑郁治疗的首要目标不应是仅仅针对抑郁的症状本身,而应当是帮助抑郁个体找出并解决那些引发其抑郁的问题。精神医师在这一点是比较欠缺的。
2
)面临复杂难题时,个体应该放弃寻求对于其情感痛苦的快速简单的解决办法,而应以一种更为缓慢、分析性的途径来寻求问题解决,同时应该学会耐受这种痛苦直至问题得到解决。一些重要的哲学传统把情感上的痛苦当做是个人成长的动力,并获得对于个人问题的深刻洞察。

之所以选择报告这篇文献,一是因为虽然进化理论开始对心理学产生真正影响是最近这一二十年的事儿,但是我发现这种影响已深入触及到几乎我所接触的每篇文献中,想避都避不开;二是因为在研究生院时苏彦捷老师的评判性思维的课程给我的积极影响,所以我愿意从多个层面多种角度去理解问题;三是因为我喜欢文献的标题,有种paradox的意味,而且从副标题可以看到,作者的核心观点已呼之欲出。 

注:PPT和英文文献已上传至新浪共享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00800-380700.html

上一篇:心理学研究的文献搜集、阅读与记录
下一篇:心理学家David Myers教你如何提升幸福感
收藏 IP: .*| 热度|

2 孙学军 丛远新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00: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