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卦 醉 话: 静 闻 蛙 歌 喜 观 蛇 舞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李丕鹏 云游天下觅蛇迹 风雨烟云听蛙鸣

博文

信马由缰

已有 3131 次阅读 2010-1-9 22:13 |个人分类:研究生教育|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闲谈

一、终于有了自己的家

搬家是最累的一件事情,但也是最幸福最开心最令人兴奋的事情。20年前,搬家很容易,因为那个时候没有什么家当。后来两次搬家几乎都是家里领导主持工作,我这个户主躲过了辛劳。这次尽管一直忙着跑来跑去,装修全部有领导主政,但好在老天有眼,本来计划元旦后再出差到三个省,由于2010年北京等地的第一场大雪,检查工作就暂时取消了,也就正好我有时间在家协助领导收拾那个值万贯的家当了。因为主要是要把那黄金屋外面的东西全部清理归类好,所以工作量那是相当的大,现在我的办公室可能需要近10个大书柜来装这些宝贝了。因此,从2010年第一天起,我们就在家收拾了起来,一直忙到现在,尽管昨天已经全部搬入新家,但再物归新主,并不比整理打包轻松,估计还需要几天。不管怎么样,上帝给了我这些宽松的时间,那我就努力干,让领导好好休息并指挥我这个协理员,也算我尽点主人翁的责任,弥补一下这些年的不着家的云游。

朋友恭喜我乔迁新居,确实值得恭喜。因为在我这个年龄,我熟悉的人当中不少早已经二房三房甚至更多房了,而我才刚刚有了一房,真对得起朋友们的恭喜。连远在南海边的古大哥也专门打来电话道喜。哈哈,春节他们从南国来欣赏塞外风光,就可以不用住酒店了。在酒店过年多没劲啊!

朋友说最幸福,确实这是最幸福时光的开始。单就这零下二十多度寒冷的冬天,不知道哪位大智慧者发明了地暖。在这整个房子里20度以上的环境,我都成了赤脚大仙了。生长并一直身居南国者,连暖气都不知道为何物,更不用说对地暖的认识了。不过他们在仅有的几天低温下,用的是现代化的空调!

我觉得最开心,是因为终于住在了校园里,以后不用早晚赶车到实验室了,更不用说晚上可以和学生至少一起到9点半。可以多陪陪学生,在实验室多干点自己想干的工作。……

说到最兴奋,这不到现在我还睡意全无吗,确实现在最兴奋了。偷偷的整理了3个小时的东西,又来信马由缰了!哈哈,我收藏的蛙啊龟啊蛇啊蜥蜴啊的趣味物品真不少,在领导那个小燕园里的书柜都摆不下了……累是累点,腰酸背疼的,但心里舒坦啊!祝愿这个兴奋能持久点,能帮助我多出些好成果。不负这天时地利人和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对了,我这个人比较低调。有朋友昨天问我的书房有没有100平米,我说我在家里兼职门卫。那个最小的大门对面的斗室被我强烈要求作为我的书房,并定名为蠡园。另外,还可以兼做香烟店,邻路的窗户一开,可以为烟友们应急。为了学问,这点应急预案我们应该通过这两年各级政府的应急措施学到。因为我有过夜半三更下楼去园区外买烟的多次体会。好在小区外就有个24小时的日夜小超市。但在学校,晚上9点半随着学生寝室熄灯,校园里的超市什么的也就都打烊了。我没有存烟的习惯,想来这里也有和我同样习惯的朋友吧。等安顿好后,我就在窗户外安民告示,为开夜车搞学问的老师免费提供香烟,只求应急,不许挑三拣四谈嫌名不名烟。我向来是顺心情看那个名字啊盒子啊舒服就买那个,一天买一次或两次。有时候着急了,满楼道找烟。因为不干事反而不怎么抽烟,不抽烟反而干不好事情。

……

二、英雄

常言道:英雄不问出处。很有道理,因为既有将门虎子,也有从奴隶到将军的,在科学技术上也不例外,尤其是生物学。但是问题的关键是,好像现在对英雄这个概念变得越来越不清楚了。因为一些特定原因,狗熊现在也是英雄了。……

因此,“英雄所见略同”这另一个关于英雄的常言就要被淘汰了。因为,英雄现在所见要大不同。否则怎么能成为英雄啊!可悲不!

近几年流行的一句话是:长得丑不是你的错,但出来吓人就不对了。对于有些自以为是的“英雄”,无知是生物天生带来了,不看书读报听新闻学习没有关系,但不懂装懂大言不惭而误人误事就不对了。

但是,我时而会遇到这样的英雄。……更不用说以个人或者小团体利益而对待科学问题不实事求是的英雄了……

不管怎么说,现在英雄很多。

说到这里,其实我是自己眼中有梁木看不到,只看到别人眼中的小刺。如果只有没有罪过的人才能定别人罪,那我信马由缰这点算无中生有。因为人无完人啊!

但最好知道自己半斤八两。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为知也。

三、正龙拍虎

大概从前年开始,我的yahoo邮箱每天都能收到来自五大洲的乐透啊银行啊等等的中奖垃圾邮件。这两天,更有什么yahoo管理员多次来email我中了大奖——现金+三星笔记本……。对于这些,我这个从来不懂投资不买彩票不想着发横财的人从来都是宁信其骗人,而不抱万一的期盼。

这种买卖,都是想不劳而获的人最后损了夫人又折兵的。记得90年代初,一个偏僻的学校有个老先生评教授,拿出一个什么世界名人录入选证明,着实让其他同龄人想评教授而无资格认证的老师眼红了一年。到了第二年,学院出了不少老师都成了这个名人录的入选者了。原来只要交些英镑美元都可以榜上有名啊。想想看,全世界那么多人,名人不在少数,编辑这样的书的人真聪明,一本书就可以成了富豪了。与此同时,国内也出现了一些所啊中心啊源源不断发来论文被评什么区(我国50年代的大区,如华中区)科技……成果奖或者被国内外什么摘要收录的信函,奉上数百元不等就可以得到证书或者证明等等。在就是国内也兴起了什么优秀科技专家名录等等,入选者或交纳一定费用,或自购书多少。更有绝的,听说有个杂志评选优秀论文,只要交钱,就可以发个证书。也许后来人事部门评职称有新规定,非政府的奖励不作数,可能就因为这些东东吧……

最近,听说我们这个科学网也评选什么优秀博主(学生说了,我没有在意,所以记不起来具体叫什么)。不管我有多少疑虑,也不能说出来打击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啊。但真希望两天学生能兴高采烈的领到一个笔记本电脑,我定当为其庆贺。否则,那也算给后来者一个前车之鉴。我想这个笔记本不能说是假的。因为学生电话求证过了……

今天晚上,问有没有在雅虎收到管理员来信通知中大奖的人。原来他们也收到了和我一样的email,更有人按照提示进入网址操作了一番。经过几次确定的回答后,原来人家要领奖人先输入信用卡号。回答没有后,又让领奖人先汇一定数额的现款作为运送奖品的费用……至此,领奖人很聪明,关闭了对话框,因为这种把戏在网络报刊上常能看到。不是我们也有学者花费数万元中招成了一个虚拟的香港的什么院士吗。

这就是欲拍真虎的人,千万别成了正龙拍虎,到最后还不好意思承认。就是大巴山现在真有老虎,那也不能拿个纸老虎忽悠人啊!

想中奖也不难,坚持买彩票,再加上聪明才智和善于分析思考,总会中大奖的。或者命里有金砖,走夜路也能被砸一下。但是那样的话,也要自己弯腰去捡起来,金砖不会自己跑到手里的。因此,在自己的工作中,勤奋努力,睿智善思,再加上多学习多总结,肯定可以中大奖的。在科研上,不是也有NOBLE奖和许许多多国际组织、国家各级政府的奖啊,等着去拿。

当然也有偶然性,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是能砸着人的,因为地球上现在什么都在减少,就是人在不断的增加。前几年不是有句这样的话吗,中关村的大楼上掉下来一块砖,砸到的十个中有九个是经理!科学上也有偶然的发现,在生物学研究中这个更多些。但是,那也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啊。不到中关村发展,那是砸不到的。就是在那里,不当那个经理,即使砸到自己,那也不是砸到经理了啊,哈哈!

正龙白虎,秋雨哭泣……凡此种种,最好没有!

四、学问

这两年,随着多样性被研究人员的重视,一些地区的多样性调查报告多了起来。曾经审过的几篇稿子中,都出现了不同年代定名的同一种生物的物种名称名录。这对于不专门从事分类研究的学者来说,情有可原。但作为科学研究论文发表,实应该本着学问的精神,弄通弄懂。最好别看了不少参考文献,也给审稿人罗列出那些文献,说明以前的文献有记录,或者甚至是权威专家的文献中这样记载等等,而根本没有注意到来龙去脉,彼此之间的关系......。

随着分类学的发展,物种名称订正每年都在发生。随着分子技术的应用,那就更乱了。现在是分类学家也不懂分类了。此外,学术的东西提倡百家争鸣。同一个生物,东家认为叫这个;而西家认为叫这个是不对的,应该叫这个。这些都是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学术之争吗,只要本着实事求是客观的看待问题就好。但是,问题的关键是不能在同一篇文中把本来就那一个生物,同时写出两个名字!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个孩子对老师说,国民党有两个委员长,一个叫蒋介石,一个叫蒋中正……。

当然,在一篇文章,我觉得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观点,采用两个中任一个都可以,因为之所以在差不多同时期出现的文献中同一个生物有两个种名,那是学术之争的问题。关键是自己要选择一个才可以。

写这些,并没有对作者的不尊敬。因为我的博客主要是我学生再看,想借此告诫学生。学问,学问,不仅要学,要会学,更要问,否则不成学问。今天我就问一个小老朋友三个命名问题,大家彼此交流求证。客气点可以说是我们在讨论,但他最后说他还要好好看看老外的原文,并认真的再看看命名法规。

具体事例涉及的问题,以后在科普中澄清吧!

                              信马由缰开始于9号晚10点13分,续完于10号凌晨4点55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9924-285738.html

上一篇:精美月历送朋友(2010-01)
下一篇:研究生课堂:我是如何检索文献的?(1)
收藏 IP: .*| 热度|

2 柳东阳 李志俊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4 02: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