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分子育种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ioysy 欢迎对分子育种有兴趣的朋友们!

博文

按标题搜索
水稻基因克隆中的撞车事件
热度 2 2013-2-3 15:55
所谓撞车是不同的研究者,对同一个基因进行图位克隆.总结下这个东西,也许是满有意思的事. 1 粒长、粒重和产量基因(GL3.1:The novel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GL3.1 controls rice grain size and yield by regulating Cyclin-T1;3);(qGL3:Rare allele of OsPPKL1 associated with ...
个人分类: 水稻基因|5447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2
转座子编码产物
热度 1 2013-1-28 23:15
基因编码蛋白,转座子编码调节元件。前者已经是常识了,而后者也有例子出现。参考文献:Transposable Elements Re-Wire and Fine-Tune the Transcriptome(Cowley M, Oakey RJ (2013) Transposable Elements Re-Wire and Fine- Tune the Transcriptome. PLoS Genet 9(1): e1003234. doi:10.1371/journal.pgen.1003234)。 ...
4007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RICE2020计划
2013-1-26 14:59
2008年中国几个顶级水稻研究科学家向国际科学界发出的呼吁。原文标题为:Rice 2020: A Call For An International Coordinated Effort In Rice Functional Genomics。 A Call For An International.pdf RICE2020计划要点: 1 to determine the function of every gene in the rice g ...
个人分类: 专业随笔|3752 次阅读|没有评论
如果图位克隆的时候遇到有功能的转座子
2013-1-26 14:04
设想这样一种情形,图位克隆的目标区间,两个亲本间只有转座子序列有差异,那怎么办呢?1是定位过程有问题,如果定位没问题,2是这段转座子序列确实是有功能的。关于第2点,呵呵不是我瞎说八道。这篇文章可以作为我的论据:Transposable Elements Re-Wire and Fine-Tune the Transcriptome journal.pgen.1 ...
个人分类: 水稻基因|3053 次阅读|没有评论
水稻杂交种育性调节及分离紊乱控制基因
2013-1-19 17:16
呵呵,不是写综述,是推荐这篇文章,张启发老师的作品。A Killer-Protector System Regulates Both Hybrid Sterility and Segregation Distortion in Rice 1336.full.pdf 上篇博文提到这篇文章,怕时间长了想不起来了。
个人分类: 水稻基因|2460 次阅读|没有评论
植物中是否有piRNA pathway?
热度 2 2013-1-19 16:52
接连在文章的标题中看到piRNA这个关键词,以及piRNA pathway是一种抑制转座子活性的机制,让我对它产生了点兴趣。于是进行了简单的文献检索。粗略一扫,发现竟然没有植物的相关报道。这样一种重要的机制只在动物中存在好像是说不通的,即使没有可能还有另外一个问题,植物中控制转座子的激活,是什么机 ...
个人分类: 转座子|7592 次阅读|3 个评论 热度 2
水稻基因研究概览及展望
2013-1-12 23:57
展示几组数据: 1 水稻基因组预测的非转座子基因数目:49006( http://rice.plantbiology.msu.edu/ ) 2 国家水稻数据中心基因数目:967已克隆/1535总数( http://www.ricedata.cn/ ,2012) 3 Gramene基因数目( www.gramene.org):906 已克隆/2711总 4 Gramene QTL数目:8646 ( http://www.gramene.org/species/oryza/rice_s ...
个人分类: 水稻基因|3498 次阅读|1 个评论

本页有 3 篇博文因作者的隐私设置或未通过审核而隐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15: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