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三北憾事:"小老头树"硬挺着当摆设

已有 7166 次阅读 2007-7-10 15:52 |个人分类:自然与社会

三北憾事:"小老头树"硬挺着当摆设
丁铭、肖来胜、姜雪城 《新华社》记者,本文2006年10月8日发表于《经济参考报》

忽视不同区域生态演变规律 一味种植乔木结果适得其反
       

       途经纵贯陕西省靖边县全境的灵榆公路,记者看到两旁的杨树林稀稀拉拉,大部分早已干枯死亡,活着的也都成了长不大的“小老头树”。县林业局的干部说,上世纪80年代建设三北防护林一期工程时,县里组织群众沿灵榆公路营造起了两条100多米宽的杨树林带,本来想靠这两条林带防风阻沙,但现在已经起不到这个作用了。
        这个县万家畔和红墩界两家国有林场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当年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项目时,两家林场全部栽植了容易成活的杨柳等乔木树种,但最近几年树木衰败枯死现象非常严重,好多地块已经退化变成了疏林地,山风从林间呼啸而过,立刻卷起阵阵沙尘。
        “三北”地区是我国荒漠化、沙化最为严重的地区,长期以来一直被列为我国生态建设的重点,先后实施了以三北防护林工程为代表的生态建设工程。然而,由于忽视了不同区域生态自然演变的特殊规律,这里的生态建设不仅没能快速恢复植被从而改善生态环境,甚至还留下了一些后患。
   

“小老头树”硬挺着当“摆设”

 
       工人郝海峰正在新疆沙漠公路旁整理滴灌水管。为防止沙漠公路遭受风沙危害,在草方格机械防护的基础上,工作人员实施了以生物防护为主的沙漠公路生态防护林工程。记者 王旻/摄
        三北防护林工程纵贯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东西绵延近5000公里,被誉为"绿色长城"。然而,现在这道"绿色长城"已有多处断档坍塌。 
        记者在“三北”地区采访时发现,不少地方把提高本地森林覆盖率作为生态建设的关键考核指标,以数字增长为依据,以营林面积论英雄。结果,尽管树栽起来了,可是保存率和生长量却没有明显提高,防风固沙和保持水土的作用也十分有限。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灵盐公路两旁,早年建设了大片以榆树为主的农田防护林。但是,由于干旱缺水,现在这片林子已经严重退化,绝大多数都成了长不大的“小老头树”,年复一年地硬挺着当“摆设”,充其量也就是数字形式上的“存在”。据陕西省靖边县林业局林政稽查队队长刘庆林介绍:“红墩界林场现有三万亩林,其中衰败或枯死的就达一万多亩。基本不能胜任防风固沙、保护生态的重任。”
        类似的现象在“三北”地区比较普遍。以甘肃省民勤县为例,在过去的20多年间,这个县借助三北防护林工程项目累计营造乔木林80多万亩,如今已经有20多万亩树木踪影难觅,剩下的也大都成了"小老头树",而且枯梢衰败现象严重。
        据了解,“三北”地区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干部群众对当地生态自然演变规律认识不清,以至于认为生态建设就是造林,而且是造乔木林。殊不知“三北”大部分地区的原生地貌就是以灌草为主的,高大乔木虽然满足了提高森林覆盖率的需要,但能否站得住脚还需要大自然去检验。
        另一方面是干部追求政绩。生态修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一些基层干部往往存在急于求成的心理,为了在任期内快出成绩,更注重整齐划一的高大乔木、集中连片的大项目区,生态工程也因此演变成了形象工程。一些生态专家指出,乔木除了耐旱能力较差之外,固沙效果也不好。如果成片造乔木林,基本上是树木成行,地表裸露,风照刮,沙照走。按照生态的自然协调式概念衡量,这种人工林不要说承载当地的生态系统,连自身都岌岌可危。
        中科院植物所首席研究员蒋高明博士指出,在年降雨量低于400毫米的地方,盲目扩展人工造林面积特别是种植杨柳树等乔木林,非但不能建立起稳定有效的生态防护体系,还会进一步导致当地水资源的萎缩和枯竭,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地下水位最多下降40米
        

        记者在陕西、甘肃、新疆和内蒙古等省区一些三北防护林工程项目区看到,尽管一些杨、柳、松树林显得郁郁葱葱,可是天上降水稀少,这些树木不仅起不到涵养水源的作用,还因维持生长大量耗用宝贵的地下水资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仅33毫米,造林没有地表水可用,主要靠开采地下水。随着以杨树为主的人工林向绿洲外围扩展,近年全市地下水位以年均50厘米的速度下降。现在,原有30米以上的井好多已经没法再用,群众都在打80米以下的深井,最深达到900多米。
        当地群众告诉记者:“由于我们这里降水进一步减少,大面积种树耗用的是我们的子孙水。”而人工林大量抽用地下水,绿洲外围更大面积的荒漠植被却因缺水退化,流沙活动一年比一年强烈。
        走进甘肃省民勤县薛百乡宋和村的万亩治沙林场,正巧碰上村民们在引水灌溉杨树林和农田。村民们说:“杨树费水,如果春夏不浇就会枯死。”
        民勤县绿化委员会算了笔水账:民勤县境内多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13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646毫米,种一亩地的杨树等阔叶乔木,一年至少需要浇两次约400立方米左右的水。
        据县林业局统计,自1987年以来,由于地下水补给严重不足,加之树木大量耗用,民勤县地下水位平均下降12米至19米,最多下降了40米。直接造成全县13万多亩沙枣林枯梢衰败,35万亩白茨、红柳等天然植被呈死亡或半死亡状态,同时还造成10多万亩耕地、60万亩林地沙化,并有400万亩草场严重退化,绿洲内部风沙灾害频繁发生,成了西北地区强沙尘暴主要的策源地。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位于东北地区西部,是科尔沁草原的主体。通辽市林业局干部告诉记者,过去,科尔沁草原地下水十分丰富。而今随着生态建设的大量耗水,这里的地下水位迅速下降,成为西辽河流域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甘城子一带年降雨量不到200毫米,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有20多家造林大户和企业进驻这里开发沙产业,目前已经营造起六万多亩乔木林和经济林。但这些树木是靠大量引灌黄河水,或者耗用有限的地下水资源才得以成活保存。
        据当地水利部门测定,保活一亩苹果树每年耗水量要超过1100立方米。有些公司嫌引黄提灌费用高,就打深井解决水源问题,平均井深达到了150米左右,将"子孙水"都提前借用了。
        这种现象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也不鲜见,好多地方因盲目扩大人工绿洲面积,导致“水退沙进”。中科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显示,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合理而形成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现代沙漠化土地面积多达3400多平方公里,占塔克拉玛干沙漠现代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的40%。
       一些林业专家指出,一些干旱缺水地区提取地下水进行生态建设,从眼前看是增加了一些植被,扩大了绿化面积,但从长远看,必然加快地下水的消耗,加速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
   

单纯造林可能诱发生态灾难
       

        三北地区大规模连片单纯造乔木林,如今不只是“小老头树”和“绿色长城”的断档坍塌,还诱发了天牛虫等病虫害。
        天牛虫害被称为“无烟的森林火灾”,而早期三北防护林采用的树种绝大多数是单一的杨树,多年来天牛虫害非常突出,严重地段树木被蛀得千疮百孔,整株大片干枯死亡。
        上世纪后期,一场突如其来的天牛灾害袭击宁夏平原,8000万株参天杨树因虫害被迫砍伐焚烧,广大干部群众耗费了10多年心血、精心造起的第一代农田防护林网毁灭殆尽。
        地处甘肃中部的永登县属三北防护林工程重点建设县之一,上世纪末以来,这个县已砍伐天牛虫源木13万多株。但由于经费不足和虫源木处理不彻底等原因,目前杨树天牛虫害继续蔓延,不仅威胁当地及附近地区新建的防护林体系和天然林区的森林安全,而且正逐步向三北防护林重点区域河西走廊传播。
        而在辽宁省彰武县一带,过去栽植了许多樟子松,然而,在一场松毛虫灾过后,留下的是奄奄一息的残次林。当地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部门技术人员表示,对于天牛、松毛虫的防治,全世界尚无特效技术,目前惟一可行的方法就是按照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原则,采用多种抗虫免疫树种更新原有的杨树或松树林,或进行乔灌混植营造不同类型的混交林,提高防护林的整体抗逆性。
        内蒙古通辽市委副书记王治安说,种乔木可以加快造林进度,有效提高森林覆盖率,进而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但单纯就造林论生态,那么生态建设将极有可诱发生态灾难。因此,生态建设要走“乔灌草结合、以灌草为主;造封飞结合、以封育为主”的路子,这是深刻总结三北生态建设教训得出的基本经验。
        三北防护林建设局宣传处处长褚卫东告诉记者,很多人认为“三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是干旱所致,其实并不尽然,这一气候特征是经过千百年来自然演变形成的,而这一气候特征决定了“三北”地区大部分原生植被就是灌草。
        褚卫东说,由于大多数干部群众缺乏对这一自然规律的认识,导致了一边片面强调建设,一边却无视原始植被的保护。实践证明,“三北”大部分地区具有较强的自我恢复能力,只要加强围封管护,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破坏活动,生态建设就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国生态学会副秘书长蒋高明博士指出,改善“三北”地区生态,最重要的就是因地制宜,分区域治理。在极度干旱的西北地区,生态建设应以自然修复为主;在降雨量250毫米到500毫米的半干旱农牧交错地带,生态建设应以退耕还林还草为重点;在天然林区和草原区,要封山禁牧,减少人为破坏,以保护天然林草植被为主。   



环境问题思辨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75-4379.html

上一篇:中科院专家认为自然力恢复好于人工造林和飞播
下一篇:三北地区不宜大规模造林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7 04: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