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 致 学 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xuechuanbo .................................................................................... 科学史-科学期刊史-科学传播史-期刊传播学

博文

西大故事之四十八:史启祯自述学习模式:to learn + to study

已有 2791 次阅读 2012-11-26 16:01 |个人分类:西大百年往事|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study, 学习模式, learn, 史启祯

                史启祯自述学习模式:to learn + to study”

 我喜欢教学工作,因为它不但是教师的责任,而且是提高自身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但年龄大了,只能配合高胜利老师的课程组做点事,主要精力还是放在教材工作上。

                                    您怎样选择了化学,并为之付出了一生努力?

    与你们高考报志愿一样,我们当时填写志愿的盲目性也很大。高中化学老师课讲得不错,引起一点兴趣,就填报这个专业了。上了化学系,毕业后又从事化学教学和科研,对这个专业越来越了解,了解得越深,爱得也就越深。
上世纪60年代有个电影故事片,片名叫《李双双》,描写农村男女青年的生活与爱情。女主角用“先结婚,后恋爱”这样一句台词描述他们夫妻间的感情。我与化学的感情,也有点这种味道。既然喜欢上了,就“从一而终”。按你们的说法,就是“付出了一生的努力”。


        在同学们看来,能够出国深造是一种幸运。您也是幸运者当中的一位,能否讲讲您当时的心情?

    那是1981年5月,去美国。当时的心情是兴奋加沉重。首先是一次既令人兴奋的旅行。文化大革命中,绝对想不到有一天会越洋过海,一切都感到新鲜。从上海出的关,下午两点起飞。如果在地面,离天黑7点至少还有5个钟头,但不到三个多钟头天就黑了,再飞了5个钟头天又亮了。昼和夜都变得那样短。那就是说,用亲身感受证实了地球的自转。
    当然,那更是一次沉重旅行。国家当时财政状况困难,每年却要在我们每个人身上花费1万美元,国家的重托能够完成吗?在飞越太平洋的10个小时中,播放了《西游记》那个电视连续剧。我一时纳闷,明明往东飞,怎么放起《西游记》来了,但很快就悟过来了。其实,这才是一次真正的“西游”。而唐僧要去的印度,仍然是一个东方国家,吴承恩把他的小说取名《西游记》,是取了以西安为原点的小座标。这部电视剧不多不少只放了前4集,在第4集末尾,出现了唐太宗为玄奘送行的镜头,扮演唐太宗那个演员的唱词中有这样两句:常念故乡一方土,勿恋他国万两金。尽管这只是机组的刻意安排,但却折射了党、国家和人民对出国学习人员的重托,精神上能不感到沉重吗?

         您在向国内介绍西方教育理念方面做了很好的工作,听说您在美国进修期间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

    在美国两年,觉得好像是掉在水中的海绵,除了吸纳,还是吸纳!文革让学界产生了强烈的知识饥渴,有了这种经历,才能享受到这种吸纳产生的快感。
    大家知道,化学系在2001年获得了一项国家教学成果奖,但也许不知道,这项成果是我在美国从事的一项“副业”开始的。之所以叫做“副业”,是因为当时的主要工作是科研。
    我在美国的导师是巴索罗教授,时任美国化学会主席,去外面出差的机会很多。有一次,他要去欧洲3个星期,临行前,他拿出他办公室的钥匙给我说:史先生,你可以来我的办公室,翻阅你感到兴趣的任何书籍和杂志。他这样做,可能是为了表达一种信任。对我来说却是一次机会。我读了一些在图书馆读不到的东西,编译出版了《无机化学前沿》这本书,这是我的第一本译著。书的内容是根据巴索罗本人发表的文章整理的。他看到后风趣地说,我“也”有自己的“小红书”了。说这话时他用了一个“也”字,是因为美国人把文革中的《毛主席语录》叫做中国的“小红书”。
    这本不到5万字的小书给国内化学界吹进一股清风,国家基金委无机化学学科的负责人对我说:史先生,你那本小书真好,我用书中的材料到处做报告,算是热蒸现卖。良好的反响对我们是一种鼓励,就在这条路上继续往下走。巴索罗很支持这件事,为我提供新书,有时候,新书在美国上市的时候我就能拿到手。我们继续翻译了另外三本书,它们成为2001年那个的主要支撑材料。

                在从事学术研究的同时,您仍然非常关心本科生的教学,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想法 

    我喜欢教学工作,因为它不但是教师的责任,而且是提高自身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但年龄大了,只能配合高胜利老师的课程组做点事,主要精力还是放在教材工作上。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这本书,2005年出了第3个版本。与高教社商定,计划在2009年出第4个版本。这项工作已列入国家“十一五”教材规划。最近,国家基金委通过评选,全国重点资助了两本化学教材编写或修订计划,这本教材是两本当中的一本。
    我这个人,生活中是个“秤砣”,入水就下沉;但工作中却喜欢“淌”深水;生活中不喜欢吃生长期短的粮食,工作中也不喜欢不停地推出“短、平、快”产品。这本教材已经做了15年,我会把它继续做下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内容,改变面孔,让学生喜欢。优秀教材是保持学校影响力的一根重要支柱,我们西北大学不能轻易失去自己的地位。
    我从来不留恋过去。一本教材的出版,意味着下一轮修订工作的启动。你们学习是“为了明天”,我和你们一样,喜欢做一些“为了明天”的工作。

    我特别欣赏伊利亚德说过的一句话:如果你今天不生活在未来, 明天你将生活在过去。说得多好啊!

       来西大的12年中,您在学科建设方面做出了很大成绩,能否给我们谈谈,取得这些成绩的原因是什么?

    一句话,上上下下的支持,加上“211”的机遇。上到12年来我所经历的3位书记和4位校长,下到我们那里的每一位老师。
当然,我当时需要确立一个恰当的目标。大家也许用过港式挂历,今天这个“不宜”,明天那个“不宜”,我来的那年59岁,是个“挪动不宜”的年龄。这意味着,我如果将目标选定在自己的发展上,等待我的肯定是失败。
    来到校不久,我在一次年终总结会上有个发言,那段发言的大意是:化学系退休教师中不少人是很有水平的,但随着退休,他们的研究课题也就终结了,甚至导致一个学科点的消失。这是一个教训,绝不能让“人退点消”的局面在我们这里上演。这段话就是我选定的目标,建立起能够持续发展的学术梯队。
    大家知道,我们那里成长起来一批能独当一面的中青年人,我的目标总算没有落空。可以这样说,我在西大的12年过得充实而愉快,我也感谢上上下下的支持,使我能在这里成就个人事业的第二个峰期。


                                                您能否对同学们说几句话?

    从考上大学说起吧。1954年是个多雨之秋,去兰州的途中被堵在西安达半月之久,当时就住在西大一个教室的木质地板上。所以,西大校门是我今生走进的第一个大学校门。40年后又在这里落脚,这也许是一种缘分。进一步延伸,我能与大家建立师生关系,也是一种缘分。就让我从师生缘的角度说说学习吧。
    “学习”这个单词,英语中遇到最多的是两个,一个叫做“to learn”,另一个叫做“to study”。前者的含义是“学懂”、“学会”,后者则带有“研究”的成分。我建议大家在学习中采用一种“to learn + to study”的模式,或者叫做“研究型学习”的模式。大学学习阶段,学会对周围事物提出质疑,养成研究问题的习惯,将会让你们终生受益。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69915-636410.html

上一篇:西大故事之四十六:西北大学抗战远征军老兵高启伟
下一篇:西大故事之四十九:史启祯要学生做悲壮的“Smart-1”
收藏 IP: 124.115.17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4: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