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 致 学 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xuechuanbo .................................................................................... 科学史-科学期刊史-科学传播史-期刊传播学

博文

西北联大遗迹:城固老街今昔

已有 5690 次阅读 2012-9-8 10:12 |个人分类:西北联大往事|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城固钟楼, 城固老街, 西北联大办学遗址

    明德教授的《让城固钟楼和老街焕发青春》让人想起抗战时期的西北联大师生徜徉漫步的场所。然而,将城固小城提升至抗战时期我国文化三大中心之一的西北联大办学遗址,并未很好利用和保护!实在令人不解。最起码可以在花费很少的情况下,在西北联大办学遗址树一些标牌,如一中的“西北联大法商学院教师宿舍遗址”、城固师范的“国立西北大学校本部遗址”、“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校本部遗址”、“西北联大图书馆遗址”(尊经阁)、“西北联大礼堂遗址”、“师昌绪院士与高景徳院士的宿舍”、“罗章龙宿舍”等等。衷心希望当地政府很好地与所涉大学积极合作,保护好西北联大办学遗址,恢复城固老街旧貌,变成像重庆瓷器口、乌镇一样的旅游胜地。

——读明德教授《让城固钟楼和老街焕发青春》有感

附:李明德教授博文和城固钟楼、老街照片

 

让城固钟楼和老街焕发青春

  

城固钟楼建于清嘉庆年间,后焚毁,重建于光绪年间。2007年再次全面修葺。

在我所参观过的钟鼓楼里,城固钟楼是比较奇特的,与西安钟楼、户县钟楼相比形制较小,形态由楼变塔,由方形变为纤细高挑,飞檐舞动,很具特色。

这座塔式建筑共四层,高约15,为砖木结构。其基本构造是三层楼阁,三层飞檐,四层的顶楼为全顶全檐。有人形容四角高高翘起的飞檐构造就像欲飞的苍鹰展开的翅翼,一飞冲天;其楼顶紧凑收缩、小巧别致,却又突破束缚,翘起六角,透射出格外的灵秀与巍峨。飞檐呈圆弧状,极力向外延伸翘起,便于遮风挡雨;脊部塑坐着一尊尊灵动的飞禽走兽,下腹则铆榫堆积,密布了各式的花纹图案,飞檐下悬挂风铃,风吹铃动,声音脆响。当地人有这样的说法:汉中有个天台山,搬把椅子摸着天;城固有个钟鼓楼,半截戳在云里头。说明钟楼的地位在城固人心中是何等的高大挺拔,不可取代。这种建筑风格,是将陕南民居与南方寺庙的特点集于一身,给人印象深刻。

钟楼的四个拱门正对四个方向的街道。交大的老师是地地道道的城固县城人,离开家乡已30余年,儿时的记忆中充满了温馨与深情。她说小时候就是在钟楼这儿玩大的,顺着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记忆中南大街有个四郎庙,西大街也叫五祖庙街,向东是东大街、大东关,向北就是老街了,更多地保存了旧房老屋。其实东大街也是老街,似乎比北大街更加繁华一点。围绕着钟楼,古迹星罗棋布,遗憾的是现在能看到者并不太多。

以我的游兴,走老街,品小吃,感受民俗,是每到一地必须要做的。这次到城固,我们是四辆车结伴而行,一路观景,一路议论,热闹非凡,但少了个人悠悠荡荡、刨根问底的自由和乐趣,也少了多用自己的眼光观察思考的时间。考虑同行者的兴趣爱好和时间紧迫,看钟楼走老街匆匆忙忙,没有驻足,没有触摸,没有交流,来去匆匆,一晃而过。回到家里翻看照片,上网查询,丰富我对城固钟楼了解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感想。

老街,承载着一个地方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积淀,在全国各地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因大拆大建许多老街已经荡然无存,在山阳游记和另一篇有关文化乡村的博文中,对这种现象我表示过深深的忧虑,一个不珍惜自己历史的民族,在肢解、切断历史记忆载体的同时,也切断了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根脉,这是很危险的。但行走在城固的老街上,临街的旧房老屋的残破衰败景象却深深刺痛着我,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如此尖锐地摆在面前,何去何从,我不得而知。我只是觉得,在陕西县城中,像城固县这样围绕古钟楼四向辐射而成的古城老街格局如此清晰、连接成片的,已经不多了,这是保护并利用好古街的最好的基础,这本身就是上苍赐给城固人民的一笔独特而宝贵的财富,可惜它目前只能处在风雨飘摇中诉说着昔日的辉煌和今日的苍凉。有网友遥想老街当年:桂花巷口,石板路上,货郎悠扬的叫卖声;七拐巷里,阴雨天,穿长衫打油伞匆行的人影;正月里,进城拜年的社火、彩船,卷裹着拥塞的人群,二层阁楼的窗口女人和孩子探出粉脸,嚼着桔子,指点谈笑……。俱往矣,俱往矣。拆了它,让水泥房子取代它,整齐是整齐了,却非我所愿;放在哪里任其自生自灭,衰败残破日复一日,既影响观瞻,又不能更好地诠释文化之脉,同样非我所愿。如今谁能赋予它新的生命和辉煌?假如现在不来抢救性保护,任其腐朽霉烂,要不了多久,城固老街还会存在于世么?其实,城固老街的价值不是无人认可,对其命运的担忧城固人可能比其他人更加深切,只是有一个问题困扰心间无力作为,这就是:钱。

 “乌镇模式”能否借鉴吗?据报道,浙江乌镇在多年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之后形成了一套特有的“乌镇模式”:“修旧如旧、整旧如故”。他们从“面、块、点”三个方面对乌镇镇区、保护区、重点建筑进行不同功能的科学规划,提供详尽的方案和施工意见。开发者们对整治范围内的建筑结构、分布、古桥及水位等基础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共拍摄图片1 586张,编写文字说明资料数十万字,建立了完整的保护档案。之后,又对单个对象分别制订了详细的修复与整治方案,从而使后期的工程建设得以有条不紊、高质量地展开。

不同于其他古镇浓厚的现代商业气息,乌镇追求的是最富个性的文化内涵。不但保护古建筑,更保护完整的生活形态和深厚的地域文化,特别把“名人文化”和“民情民俗文化”体现得淋漓尽致。著名现代文学家茅盾的童年、少年时代都是在乌镇度过的,青年时期也在这儿居住。他所描写的人物原形可以在这里找到,他所提到的乌篷船还在小河上缓缓划过。如今的乌镇依旧保留着江南村庄的建筑风格,尤其是西栅的老街。而在东栅的观前街有一家叫“林家铺子”的商店,就取自茅盾的作品。茅盾的作品中有乌镇的方言,乌镇的气息,乌镇的影子,而如今乌镇的开发者们也将他们引以为自豪的文化底蕴提炼保护,将茅盾笔下的乌镇再现,寻觅到了乌镇旅游与众不同的亮点。有人说:“没有乌镇,就不可能造就一代文学大师茅盾;没有茅盾,乌镇也不会成为今天的江南历史文化名镇。”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乌镇的文化旅游产业的成功之路,应该说是合适的。

对城固而言,因老街所处繁华县城,窃以为乌镇模式有三点显然具有借鉴意义,一是修旧如旧、整旧如故,临街旧房老屋在保持原貌基础上加固修整,突出陕南民居特色;二是突出浓郁的商业气息,再现昔日繁华景象;乌镇是古镇,城固是县城,这是两者最大的不同;三是突出民情民俗文化和生活形态,不管是餐饮还是手工作坊,一户一个特色,一个亮点,吸引游客参与体验。如此一来,城固老街必将旧貌换新颜,将历史与现实、历史与未来有机融合起来,成为吸引游客发展旅游提振经济的一张名片。

由谁来做?政府,这是政府的责任。政府科学规划,制定实施方案,出台优惠政策,多方融资,吸引开发商积极参与。这方面有许多成功案例,无需赘言。

像钟楼这样的建筑,现在完整保存的已为数不多,汉中所属县城亦惟其城固有了。城固不对其优势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反倒觉得可惜。近年来不少地方盲目发展城镇化,拆掉了不少旧城老街,又打着发展文化产业的旗号,新建了不少仿古街区,弄得不古不今不伦不类。城固有如此好的基础条件,完全有理由做好这篇文章,成为四方游客向往之地,让旅游这个无烟工业为城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012-04-15草记于清静堂
 
 


城固钟楼建于清嘉庆年间,后焚毁,重建于光绪年间。2007年再次全面修葺。
 







分享到

城固老街犹如未雕琢的璞玉,亟待抢救保护,再现昔日繁华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69915-610402.html

上一篇:百万余字的《西北联大史料汇编》即将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
下一篇:席泽宗院士抗战时期曾在陕西洋县读书
收藏 IP: 124.115.173.*| 热度|

1 徐传胜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14: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