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 致 学 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xuechuanbo .................................................................................... 科学史-科学期刊史-科学传播史-期刊传播学

博文

高校科技期刊的兴衰与发展(1960—1999)

已有 2503 次阅读 2011-3-2 08:53 |个人分类:期刊传播史论1|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高校科技期刊, 兴衰与发展, 1960-1999年

    据清华大学学术期刊(电子版)杂志社所作的网络统计以及结合教育部的相关统计[9],至1958年,高校科技期刊曾猛增至132种,但到了1959年底则大多停刊,到了1960年新创刊的期刊仅有23种,19611965年分别为13974种,大大小于50年代的增长幅度。19661968年,连续3年新创期刊为0种;1969年新创期刊仅1种;1970年再度为0种;19711977年分别为57121416811种。1966197712年间仅创刊74种科技期刊。1972年创刊的《佳木斯医学院学报》、1973年创刊的《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学报》、1973年复刊的《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试刊号等均为这一时期创刊或复刊的少数高校科技学术期刊之一。

    1951年至1966年,新创刊的高校自然科学学报达到170余种,占到创刊总数的近12%,形成第一个高潮。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期间,几乎全部停刊。文革中后期有20余种学报创(复)刊。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迎来了高校科技期刊最好的发展时期。从1978年至1999年,新创办1 089种科技期刊,占高校科技期刊总数(1 494种)的72.89%。可见,高校科技期刊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

       由此看来,高校科技期刊的发展在19501959年达到了第一个高潮;19601965年开始下滑;在文革时期的1966196819704个年度跌至谷底;19711977年的文革后期开始缓慢回升;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到1999年逐渐大幅度增长和发展,其中增长幅度最大的为19801984两个年度,各新创刊10390种,进入90年代以后逐渐放缓,增长最少的1997年仅新创刊7种,最多的1999年也仅新创刊52种。由此开始向稳定规模、提高质量,向扩大内涵要效益的方向发展。

    据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电子版)杂志社所作的网络统计,19502004年,高等学校先后创办科技期刊1 479种。其中,19611970年创刊25种,占创刊总数的1.69%19711980年创刊283种,占创刊总数的19.15%19811990年创刊606, 占创刊总数的40.97%19912000年创刊288, 占创刊总数的19.47%。这一统计总量虽然少于我们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总量,时段的选取也略有差别,但仍然可以佐证我们关于高校科技期刊在19601999年间的兴衰和发展状况。

       1964年,高等教育部委托相关高校创办《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成为这一时期高校科技期刊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现象。相继出版的有8个分版,包括:数学、力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化工;生物学;地质、地理、气象学;机械、动力;电工、无线电、自动控制和土木、建筑、水利等。这些分版,选登各个高校科技期刊中的优秀论文或论文摘要,从而形成了一种似选刊又似文摘的一种特殊类型的二次文献期刊,对集中反映高校高水平成果有积极意义,是后来教育部再次创办27种这种类型期刊的先声,只不过由中文版改为英文版。

     1973年,在毛泽东同志指示恢复大学学报之后,大学学术期刊陆续复刊。197410月,中国大学科技学术期刊史上曾出现了从未有过的两校合刊现象,即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两校学报合刊的《清华北大理工学报》季刊。刊名中的“清华北大”使用了毛泽东同志的手迹。其扉页有“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等4条毛主席语录,首期转载有《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社论“在社会主义大道上前进”。另在“批林批孔 批修防修”、“科技报告”、“学术讨论”、“新产品试制报道”、“实验技术报道”等栏内发表有:李学思的“读马克思数学手稿”;哲学系学生的“读荀况的《天论》篇”;北京人民机器厂工人理论组与哲学系学生合作的“读《天对》”;建筑工程系吴良镛的“从历史上孔庙的兴毁看反孔尊孔的斗争”;数学力学系周培源,黄先念的“均匀各向同性湍流的涡旋结构理论”;生物系针麻理论研究组的“针麻抗痛御伤原理的初步探讨”等等;另外,还有“铁路手提信号灯锌空气电池电源”、“全息照相测量压力传感器”、“用激光散光法测定高压缸体的应力”、“连续运转的氩离子激光器”等新产品试制或实验技术的研究论文,总共载有16篇论文。其特点:一是政治立场鲜明,批林批孔气氛浓厚;二是集体署名多,占总数(16篇)的62.50%,同时出现工人与学生合作,显然以学生为主的论文;三是“批林批孔”论文多系科学史论文,剔除批孔语词,亦不乏像吴良镛院士那样研究战国以至明清间孔庙兴毁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四是科学技术研究论文仍占绝大多数,除转载的语录和社论以外,几乎全部为科学史或科学技术实验论文,亦不乏像周培源院士那样研究涡旋结构理论的高水平论文。这份两校合办期刊,只出版了两期,从1974年第3期起,恢复以各校名义分别出版。这实际上是文革10年中大学科技学术期刊的典型模版,也成为了解我国大学科技学术期刊曲折进化的一个缩影或典型案例。这一时期的大学科技期刊皆不出其窠臼,只是科技内容的多少或学术质量高低之别而已。

    1985年,《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月刊,逐渐形成: 14710期为电机与信息科学(含计算机、自控等);25811期为机械(含精仪、热能、力学、航空、航天);36912期为理、核能、土木、水利、环境等“小综合”;余按学校主学科分出“准专辑”。这与20世纪50年代的《厦门大学学报》按学科分册出版的做法有些相似,但却显然有不同的意义。《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显然是在应对专业化期刊的挑战,走出了一条准专业化和特色化的新路子,也代表着大学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报模式的变异或重要进化,是20世纪80年代高校科技期刊办刊模式最有意义的一次变革,同时引领了20世纪90年代以至21世纪高校综合性科技学术期刊特色化的潮流。

   参见: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60年回顾与前瞻(姚远,亢小玉),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特约),2009205):967-974; 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3次学术年会大会交流,2009-11-22(广东东莞);收入教育部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9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69915-417907.html

上一篇:高校科技期刊的复刊与初创(1949—1959)
下一篇:高校科技期刊的千禧门现象与跨越式发展(2000—)
收藏 IP: 124.115.173.*| 热度|

1 许培扬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7: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