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轩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nday80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博文

打造第二大脑——阅读摘记

已有 610 次阅读 2024-1-24 10:18 |个人分类:读万卷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图书规格

【 书 名 】打造第二大脑

【 作 者 】[美]蒂亚戈•福特

【 ISBN 】978-7-513942744

【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11

笔记

  我们耗费了无数的时间阅读、倾听和观摩他人提供的处世原则、思考方式以及生活经验,但却很少花心思细细咀嚼并化为己有。

  有一部分信息是事关当下的,而其他大多数信息则需经历一定时间的酝酿发酵,直到未来的某一时刻才会体现出价值。

  为了对这些重要信息加以延迟利用,我们需要学会将其妥善打包并适时交付给未来的自己。我们需要培养一套专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以便当机遇出现时我们能充分调用相关的知识与智慧,采取明智决策和有效行动。

  

  

  一旦你对人与信息之间的关系发生改观,那么你将逐渐认识到,所谓技术不仅仅表现为某块具体的存储介质,而更应被视为一种思考工具。

  

  

  个人知识管理乃是当今世界最为基础的挑战之一,同时也是最具潜力的机遇之一。

  每个人都在探索如何在自己与各种所涉信息之间建立起一种更富成效和更具能量的关系。

  只有懂得利用科技驾驭信息的人,才能在逐梦之路上无往不利。

  

  

  人类之所以能够不断超越极限,靠的不是像驱使机器一般消耗精力,或是像锻炼肌肉一般堆砌信息——而是像灌溉良田一般滋养思想,像穿针引线一般孕育智慧。——安妮·墨菲·保罗,《延伸的心灵》

  

  

  科技的改变呼唤观念的改变。我们需要与信息、科技乃至我们自身构建起全新的关联,如此才是第二大脑的正确打开方式。

  

  

  在专业领域内:没有人给我们敲黑板画重点;没有人提示我们使用笔记的时机和方法;没有人知道“考试”会在什么时间、以何种形式出现。

  因此应该第一时间做好笔记,日后便可随时参阅;应当对自己的笔记进行加工,而非仅仅生搬硬抄

  

  

  根据我的观察,第二大脑的构建通常包含三个阶段,识记、联结和创新。

  随着数字化工具使用价值的完全释放,及其引发的脑力强化与扩展的充分实现,需要足够的时间沉淀,但我们仍可以通过日拱一卒、循序渐进的方式获取明显的收益。

  

  

  构建第二大脑的“信管法则(CODE)”——抓取(Capture)重磅信息、以行动为导向组织(Organize)、提炼(Distill)萃取本质、表达(Express)展示成果

  

  

  仅记录下震撼人心的重磅信息并保存在可靠的位置,对于其他内容能省则省即可。

  所谓的重磅信息,能够直击你的内心深处。它们往往是最与众不同的构思、最颠覆常规的异想、最妙趣横生的设计,抑或最富于潜力的创意。

  当你遇到重磅信息——无论是一段文字、一幅图案、一句引言还是一桩事件时,不要刻意让自己保持理性,也不必过于刨根问底,遵从自己内心的快感、好奇、困惑以及激情,你便能清晰地意识到,是时候记录下这一切。

  在锻炼自己寻找重磅信息的过程中,我们不但可以优化笔记记录能力,还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痛点。这种做法可以大幅激发我们的直觉,从而带给我们更多的智慧启迪。

  

  

  大多数人习惯于按照主题(分类法)来组织信息。

  数字笔记的出现,使得我们拥有了更加简便易行的信息组织手段。在处理新信息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实用性,试着思忖一下,“这一信息对于推进手头的项目将会有何助益”?

  一旦我们以行动为导向,那么看似纷繁芜杂的信息流便会从根本上得以精简。这实际上为你提供了一个有效过滤冗余信息的筛选标准。

  

  

  人的大脑是孕育联想的温床——只消一把思想的种子,便能够结出创新的硕果。每一份笔记都是一簇智慧的火苗,闪烁着你对于某一主题的所学与所想。

  在繁忙的工作时间里,我们不可能有大把的时间逐页检视厚厚的读书笔记,而是必须快速掌握重点内容。

  每当你在记录笔记时,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记录才能够更好地帮到今后的自己?”这一问题将会引导你为自己制作的每一份笔记做好额外的注解。

  

  

  无论抓取、组织还是提炼,前述的所有步骤都指向一个终极目标:将你的思想、经历和知识与他人分享。

  只有学以致用,你才能够将原生态的信息转化成为个性化、具象化、经实践验证的知识。也只有学以致用,你才能够对自己的满腹经纶充满信心,否则哪怕学富五车,也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

  

  

  在我们所生活的数字世界里,知识通常会以各种“内容”的形式表现出来——只言片语、屏幕截图、话题收藏、播客帖子以及其他的媒体形式。这些内容有些来自外部渠道,有些则是日常活动(撰写邮件、拟定计划、集思广益以及记录想法)时产生的。

  

  

  不推荐记录的内容:

  • 敏感或涉密信息

  • 需要专门应用打开的特殊格式信息

  • 容量巨大的信息

  • 需要协同编辑的信息

  

  

  对于任何一条内容来说,其价值的量都不是平均分配的。其中总有某些部分的内容对于你来说是尤为有趣、有益,或者说有价值的。可以仅提取那些最具显著性、相关性和营养性的内容,从而让自己的笔记更加简明扼要。

  有了数字笔记应用,只须保存一个链接,便可以帮助你在日后需要重温信息或挖掘细节时快速跳转至原文。

  

  

  信息抓取标准:

  • 是否具有启发性。在寻求某种突破、某个新视角,或是某些动力的时候,便可以时常对这些启发性的信息加以审视,看看是否可以从中获取一些智慧的火花。

  • 是否具有实用性。有些信息一眼看上去平平无奇,但却可能在今后派上用场。例如统计数据、参考信息、研究发现或是实用图表等。

  • 是否具有个性。个性化的信息——个人的观点、反思、记忆以及念想等,可说是最具有保存价值的一类信息。

  • 是否具有新奇性。如果某条信息并没有让你感到眼前一亮,是否意味着你已经对其有所了解?那么为何还要记录下来呢?

  信息抓取终极标准:是否让你为之共鸣。无须深究产生共鸣的原因,情感能够引导而非扰乱理性思维。如果某个事物触发了我们的共鸣,实际上就是我们的直觉在情感的驱动下,赶在逻辑思维查明原因之前告诉我们:这件事很有趣哦!

  

  

  当你通过书写的方式表达思想时,它不仅是将你脑海中的想法转化为白纸黑字或是数字文本。写作活动还可以创造出本不存在的新知识。写作既来源于思考,又有助于思考。

  

  

  既然按照项目分类,是笔记最省事也最自然的信息管理办法,那么把它设为默认不就可以了么?

  这种组织方法为PARA系统,它很好地概括了生活中常见的四大信息类型,项目(Project)、领域(Area)、资源(Resource)以及存档(Archive)

  • “项目”:工作或生活中正在从事的短期活动;

  • “领域”:致力于长期履行的责任;

  • “资源”: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课题或兴趣点;

  • “存档”:除上述三项以外的休眠信息。

  PARA系统的运作机制:让你的思想(和笔记)向行动看齐。

  

  

  对于新手来说,一个常见的误区是试图在记录笔记的同时确定其存放的位置以及存在的意义。在记录笔记的同时还要迅速确定其性质,这无疑会给信息抓取过程增加大量工作负担和心理压力,从而大大降低当事人抓取信息的积极性。

  “项目”对行动力的要求最高,因为它们是你正在执行的事项,而且具备明确的期限;“领域”的时间跨度更大,因此对于行动力的要求没那么紧迫;“资源”的活力因场景而异;“存档”会长期保持休眠状态,直到被再次激活。

  可以得出一份判断笔记如何归类的速查表,自上至下依次为:该笔记对于哪个项目最有帮助?若无:该笔记对于哪个领域最有帮助?若无:该笔记属于哪种资源?若无:请将其归入存档。

  

  

  需要为创作活动营造清爽的工作空间。历史文件的无序堆积将会大大降低人们的思考和行动效率。这就是为什么归档环节如此重要:将暂时不需要的某些文件从视线和脑海中移除,妥帖地存在随时可供调阅的地方。

  创作活动本身才是重中之重。已完成的创作项目乃是第二大脑的有机血液。它们为整个系统提供养分、生机以及行动基础。

  

  

  “可见性”是笔记记录过程中易被忽视的基本环节。其定义为“目标内容在某个文档、数据库或其他文件系统中的易搜寻度”。

  笔记越翔实、体量越大,那么重温这些内容所需的时间和精力就越多。

  “渐进式归纳法”先将某条笔记的要点标记出来,然后再标记出要点的要点,以此类推,便能层层提炼出笔记的精华所在。

  

  

  “渐进式归纳法”的各个层级让我们能够根据不同的实际需求采取不同的笔记处理方式。

  多层级的“渐进式归纳法”本身就包含安全机制。无论怎么出错,总是可以重置到原始版本并再次尝试,不会丢失或删除任何内容。

  “渐进式归纳法”可以帮助你将精力聚焦于笔记的内容和表达方式上,而非在标签、标记、链接或其他某些高级功能上耗费过多时间。它可以让你的注意力集中于所读和所学的内容本身,这从长期来看是大有裨益的。

  

  

  在使用“渐进式归纳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

  • 不要过度标记重点。每一层级的重点不应超过上一层级内容的10%~20%。

  • 缺乏明确目标。关于“渐进式归纳法”的一个最常见的问题是:“我在什么情况下需要画重点?”对此,我的答案是:在准备创作时。

  • 不要故作高深。不要纠结于如何通过分析、阐释或是分类的办法决定是否需要标注重点。即使在日常沟通中,简明扼要也是促成一场酣畅淋漓的对话的要诀。

      

      

  对于脑力工作者来说,专注力可谓是最稀缺和宝贵的资源。在这样一个浮躁的世界里,自主且有章法地配置个人精力,是一项不可多得的竞争优势。

  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极其有限,因此是时候将我们呕心沥血的成果转化为可供反复利用的知识资产,而无须每次另起炉灶。对于“半熟素材”的有效再利用能够大大节省我们的精力,以完成更加重要的任务或提出创意。

  

  

  易于创建和再利用的“半熟素材”:

  • 干货笔记

  • 落选素材

  • 过程性文件

  • 最终成果

  • 他山之石

  当你积累的“半熟素材”达到一定量级后,你便会惊喜地发现,只要将所有的“半熟素材”拼凑一下,便可以将整个大项目构建得有模有样了。

  

  

  “信管法则”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在于,创造力源自对既有事物的混搭。

  利用“半熟素材”重构生产力,当你所拥有的知识资产渐渐展露潜力时,你便可以抽出些时间对其进一步开发,并注意尽量避免短视行为。

  

  

  “信管法则”中的所有步骤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通过运用数字工具,将我们生物性的、易于出错却又创意无限的大脑解放出来,从事它最为擅长的活动——想象、发明、革新、创造。

  构建第二大脑,实际上就是对我们的工作方式加以规范。只有在行为方式上更加规范,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提高。

  

  

  对于一个项目来说,并非所有的组成部分都同样重要。学会放弃、削减,或是推迟那些不太重要的部分,我们便可坦然应对紧迫的时限,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我们的第二大脑正是这一策略的关键环节,因为我们需要将被移除或延迟的部分加以妥善保管。

  当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所有写过的文字和创作过的东西都不会付诸东流,而是会在今后的某个时刻闪闪发光,那么我们便会满怀信心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大刀阔斧的精简,而不必担心之前的努力或思考的成果白白浪费。

  

  

  如果你想写一本书,那么可以先压缩范围,从一系列表达你核心思想的在线文章写起。假如你没有时间这样做,不妨进一步压缩,从社交媒体帖子开始,阐述你的主要观点。

  

  

  习惯可以减轻认知负荷,释放思维能力,从而有利于注意力的合理分配。只有让生活变得更加简单,才能为自由的思考和创作腾出足够的心理空间。——詹姆斯·克利尔,《掌控习惯》

  

  

  构建第二大脑不仅是下载某个新软件,并让系统保持一时的整洁。它更加意味着采用一种动态、灵活的系统并养成一套能够持续获取信息,同时保持环境(以及思想)井然有序的良好习惯。

  

  

  对于构建第二大脑来说,最重要的三种习惯分别是:

  • 项目清单:确保项目从启动到收尾整个过程的前后一致性,并强化成果运用;

  • 每周和月度小结:定期回顾你的工作和生活,并决定是否需要做出改变;

  • 处处留意:不失时机地对笔记进行编辑、标记或位移,进一步提升其“可见性”。

  

  

  每一次协作、每一件任务都可以被项目化,从而能更直观、更聚焦、更有方向感地予以把握。

  项目启动清单:

  ①记录有关该项目的现实想法:我对该项目了解多少?我还需要了解哪些信息?我的目标或意图是什么?我可以向谁征求意见?我可以借鉴或听取哪些想法?

  ②检视可能包含相关笔记的文件夹(或标签)。快速通读相关笔记,并从中寻找感兴趣的内容,此时不宜进行头脑风暴,想法太多只会对当前工作产生干扰。

  ③全盘搜索相关术语。以防浏览方式有所疏漏。

  ④移动(或标记)相关笔记至项目文件。笔记存放在哪个位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够在埋头于项目的同时快速调取这些参考资料。

  ⑤撰写笔记大纲和项目方案。构建一套逻辑清晰的行动规划以明确后续任务。

  

  

  与对项目执行偏差进行反思的“事后剖析”类似,回答“先决问题”也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做法,一般出现在项目启动前。通过预判可能出现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第一时间采取行动,防患于未然。

  回答先决问题:你希望取得何种收获?最大的不确定性或问题是什么?最可能导致失败的因素是什么?

  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向你的上司、同事、委托人、顾客

  定义成功标准:该项目的成功要件是什么?最低目标和扩展目标分别是什么?

  正式启动:组织一场通报会,确定预算与时限,将目标任务传达给相关人员并确保所有人明确各自的职责。一场充满仪式感的启动活动具有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即使对单人项目来说也不例外。

  

  

  项目完成清单:

  • 标记项目为完成状态。

  • 划除项目目标并移至“已完成”列表。

  • 重温“半熟素材”并移至其他文件夹。

  • 移动项目文件并加以归档(跨平台)。

  • 对暂时搁置的项目:在归档前,添加一条记录当前状态的笔记至项目文件夹。

  • 事后剖析问题:你取得了何种收获?哪些事情做得不错?哪些还可做得更好?今后可做出哪些改进?

  • 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上司、同事、委托人、顾客

  • 评估成功标准:该项目的目标是否达成?判定成败的依据为何?投资回报率是多少?

  • 正式结束项目:做好发送邮件、发票、收据、反馈表、文档等收尾工作。

      

      

  每周小结:

  • 清理电子邮件收件箱。

  • 检查日历。

  • 清理电脑桌面。

  • 清理笔记收件箱。

  • 确定下周优先事项。

      

      

  每月小结:

  • 对目标进行评估和更新。

  • 对项目列表进行评估和更新。

  • 对责任领域进行评估。思考各种领域,并决定是否需要在某些领域做出改变或采取行动。

  • 对待办任务进行评估。“或有”任务指的是近期不会涉及,但不排除未来可能要做的特殊事项。

  • 对优先事项进行重排。

      

      

  当你将数字笔记视为一种工作环境而非单纯的存储空间时,你便愈发愿意为之投入更多时间。而投入时间越多,你便越容易留意到可能带来改变的小小机会。随着时间推移,你将收获一个远超预期的、与你的实际需求无比契合的工作环境。

  

  

  所有来自生产力、创造力和表现力等领域的竞争和挑战,其背后映射出的是我们与信息之间的基本关系。这种关系的塑造取决于你的成长经历,并受制于你的性格特征、学习方式、人际关系以及遗传基因。

  

  

  限制个人潜能的从来都不是某套工具,而是思维模式。

  无论你的动机是什么,最终都会殊途同归,迈向你的个人成长之旅。

  在构建第二大脑的过程中,你的生物大脑亦会随之发生变化。它将逐渐适应这一科技衍生品的存在,并将其视为自身的某种延展。你会变得更加淡定,因为所有的创意都被悉心照料;你会变得更加专注,因为所有的想法都可随时搁置、随时调取。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55749-1419150.html

上一篇:做自己擅长的事,还是喜欢的——阅读摘记
下一篇:65种微习惯——阅读摘记
收藏 IP: 1.202.186.*| 热度|

2 郑永军 xt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20: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