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轩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nday80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博文

停止内耗——阅读摘记

已有 1020 次阅读 2024-1-20 11:23 |个人分类:读万卷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图书规格

【 书 名 】停止内耗

【 作 者 】若杉

【 ISBN 】978-7-5594-6455-2

【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4

笔记

  有时候,我们太渴望去探索陌生的世界、结识陌生的人,却在猛然清醒的那一刻发现,最陌生、最不了解的人,其实是自己。

  每个人都需要那么一段时间去了解自己,处理与自我的关系。然后重新上路,带着对前路满满的信心,奔向属于自己的成功。

  愿你的生活,如所期、如所愿,真实而不拧巴。哪怕辛苦,也可以看见光亮,一直都是自己笃定的模样。

  

  

  成功与成就感会形成一个循环,失败与失败感亦然,关键在于你是在构建成功循环还是失败循环。

  

  

  我们太习惯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太习惯按照社会默许的规则过自己的生活,也太习惯把“大家都这样”当成自己生活的必然选项。

  你有权利与别人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你的生活节奏应该由自己掌握。

  走一条与别人不太一样的路,注定是一件辛苦的事情。为什么安稳、“标准化”的人生是很多人的选择?因为群体共识会带来强大的安全感。

  你没病,你只是想要遵循自己的内心,做出一个属于自己的选择。而那个从心而生的选择,必然是特别的,与其他人不一样的。每个人都应该是特别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选择。当你发现自己过得与别人不太一样时,你要庆幸,你在为自己生活,而不是为某种规则活着。

  

  

  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是鼓励特立独行,让每一种特立独行都能找到存在的价值,当群体对特立独行做最大的压抑时,人性便没有办法彰显了。那些别人眼中的有病和特立独行不过是自我区别于他人的特质而已。——蒋勋

  

  

  因为你是多面的,别人对你的评价必然也是多面的。承认自己的多面性,接受他人评论同时期、不同状态下的你,你才不会迷失在诸多的评价里,不在评价里变成单一的自己,不把人生变成一场面对观众的表演。

  愿我们在喧闹的世界里,依然看得见自己。

  

  

  在所有的幸福之中,能够做自己擅长的事情肯定算一种。一个人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更容易成功,更容易感受“心流”的状态,当然也更容易快乐。

  喜欢的事情不见得是擅长的事情;但是擅长的事情有可能变成喜欢的事情。因为你会轻易获得做这件事的乐趣,并获得外界的正向反馈,这种来自内在和外在的激励,会让你变得越来越喜欢这件事。

  发掘天赋的过程可以分成三步:①屏蔽干扰,不要让任何人来评价你,影响你的判断。②列出“闪光时刻”,找出与愿景相符的方向,执着地走下去。③勇敢尝试,擅长背后,皆是努力。

  

  

  一个人的高情商,不在乎懂得多少,而是在于清楚自己在环境中的角色,并扮演好这个角色。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我边界。所谓自我边界,是指个人所创造的准则或规定,并且以此来分辨什么是合理和安全的,别人如何对待自己是可以被允许的,以及当别人越过这些界限时自己应该如何应对。

  我们在生活中见到的那些高情商的人,无一不是在身体和心理层面都懂得尊重对方边界的人。

  

  

  “为目标而活”根植在每个人的心里。只不过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这个目标可能不再是高考,而是爱情、婚姻、金钱与利益。

  为目标而活当然不是错误,但凡事有度,如果变成只为了目标而活的话,生活的幸福感就会大打折扣。太过在意目标达成与否,就忽略了自己的感受,而且永远需要下一个目标,进而长久地活在别人的评价里,失去了自我。

  活在状态里的快乐要比活在目标里的快乐更长久,也更踏实。

  

  

  不想承担,所以不选择;这种拒绝一切的态度看似云淡风轻,其实背后最大的风险是把自己扔到一个自以为安全的笼子里,自己独守着无聊,不知道如何改变。

  为什么我们会不敢承担责任呢?只要选择什么都不做,自然就不用面对这么多的选择和指责。在很多人的内心都有一个理想化的自我,这个自我无所不能,而生活中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挫败和不如意。或者因为底色的自卑,所以不敢承担责任。

  把所有的责任都归结于非我的因素,看似可以很轻松地获得解脱,把自己从失败、琐碎和烦乱中解脱出来,却是以生活变得无聊和死气沉沉为代价的。

  大大小小的挑战与尝试新事物的紧张和兴奋构成了过往丰富的回忆,也因为这些过往的存在让自己相信,未来依然会有更多的惊喜出现。

  当一个人不再轻易否定自己,不再轻易对自己说“我不行”,他对失败的恐惧就会减少,不再畏惧承担责任。生活不再无聊,是从懂得为自己负责开始的。

  

  

  即时满足就是我想要什么就会有什么。其实这更像是婴儿的逻辑,我饿了,我要吃东西;我困了,我要去睡觉。成年人的世界不是这样的,你想要得到一个东西,你需要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想要的目标又在哪里,然后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才能从A点到B点。因此我们需要依靠自律来提高自身的能力并实现目标。

  自律可以帮助你高效地规划时间。自律是一件只要努力就可以看见回报的事情,因自律而产生的可控感会增强对自己的信心。

  

  

  做自己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能够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是人生最大的礼物。但做自己又远没有想象的那么遥不可及,注重自己的感受、勇于尝试和自律,每个人都有机会做自己并成就自己。

  

  

  钝感力作为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及人生智慧,相比激进、张扬和刚硬而言,更容易在目前竞争激烈、节奏飞快、错综复杂的现代社会中生存,也更容易取得成功,并同时求得自身内心的平衡,与他人和社会和谐相处。——渡边淳一

  

  

  人只有处理好了自己的情绪,才可以有能力照顾他人、体恤他人。

  当你的内心不再兵荒马乱,不再被轻易地刺痛和点燃,你才可以平视自己和他人,找到让自己和别人都舒服的相处方式。

  让彼此舒服,是情商最好的体现。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需要时间,你也不例外。

  现在的你长大了,可以独立地生活,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照顾自己。那些曾经的遗憾可以慢慢释然,伤痛也可以慢慢地得到治愈,你仍然会成为一个自信、内心充满爱的人。

  

  

  每一个习惯取悦的人,大概会很忙,忙着感知别人的需求,忙着选择先满足谁,忙着焦虑地等待别人的认可,忙着担惊受怕——是否会因为自己做得不够好而被抛弃。

  每一个取悦者又都是健忘的,似乎昨天得到的喜爱和认可在明天就会清零,然后就会重新启程,追求更多的认可。

  取悦,可能是内耗程度最高的事情,不仅浪费了自己的时间,而且导演了一场又一场的内心戏。

  

  

  我生命里最大的突破之一就是我不再为别人对我的看法而担忧。此后,我可以自由地做我认为对自己最好的事。只有在我们不需要外在的赞许时,才会变得自由。——罗伊·马丁纳

  

  

  自卑,是一种能力永远追不上欲望的自我挫败感。

  自卑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横向和别人比较,发现自己事事落于人后,所以觉得自卑;还有一种是纵向给自己设置了一个个高不可及的目标,因为始终做不到,所以自卑。

  评判目标是否合理,除了和自身的能力有关,还和愿意付出多少努力有关。

  

  

  要走哪一条路?要和哪一个人共度人生?要去实现怎样的人生意义?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极限在哪里?

  无限的挑战极限除了让自己更焦虑,有时候也很容易让自己失去一个坐标,以为生命和幸福的方向永远在缥缈的远方。

  生命有无数的“更好”,但并不是所有的“更好”都适合自己。那些“过长的旅程”和“过浓的香水”只会消耗我们的精力,不会让我们更幸福。

  

  

  当你预设凡事必有缺陷,便对不完美多了一份接受和宽容,在面对它时,也因为内心早有准备,不至于过度失望。

  

  

  不够完美又何妨?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

  别再试图把那缝隙变得完满,带着一颗谦卑之心。允许它存在,让光透进来。

  

  

  大概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这样的“必须”,可能是在大事上的坚持,或是在某件小事上的不肯放弃。

  这样的“必须”究竟是好是坏呢?是带着自己追寻到了某种特定的目标,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还是无形中为自己加了一个“必须”的套子,让自己不得自由?

  那些驻足在脑海的“必须”,不过是见到的世界太小,不过是认定了一件事就不肯转弯,不愿回头。

  

  

  知道自己不够好,也知道世界不够好之后,你才会明白自己活着的每一天都是有意义的,因为只要用心一点、努力一点,明天就会比今天好一点。

  

  

  一个知道自己是谁、身处何地的人是不容易孤独的。无论你现在是否拥有关系亲密的人,你都需要一片这样的小天地,你可以在那里重新整理思绪,放下所有的社会角色,以喜欢的姿态和自己待在一起。

  独处的能力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弥足珍贵,因为这是你寻找自己的重要方式之一。

  

  

  愤怒是一种酸,它对储存它的容器的伤害大于对任何接触它的物体的伤害。——马克·吐温

  

  

  不管你现在年龄多大、存款有多少、身居何位,在你已经走过的人生里,焦虑和无聊大概占了你大部分的时光。这个结论听着有点“丧”,却是生活的真相。

  

  

  真正意识到自己其实没那么重要,懂得给自己松绑,自卑感也自然而然地会随之减少。

  

  

  愿你,没有在无意义的“必须”里,疲惫了自己,模糊了方向。

  

  

  用左脑思考的人,善于线性思维、做事讲求方法和步骤,他们擅长分析,喜欢把整体的事物分割成单一个体,喜欢循序渐进地处理问题。

  以右脑思考的人习惯享受活在当下的喜悦,他们倾向于凭借感官接受信息,相信自己的直觉和本能,思维模式会像树枝般发散开来。

  

  

  想太多的人总是不可避免地拥有着这样一些特质:

  • 极为敏感。

  • 同理心强。

  • 喜欢独处,害怕人群。

  • 追求完美,容不得瑕疵。

      

  如果你凡事都想得太多,那学会适应、接受、与它共处是最好的方式。可以尝试:①给大脑的信息分类;②用美好回忆替换曾经那些失败、遗憾和沮丧;③让自己忙碌起来。

  

  

  “骑墙派”最常见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做出了选择,但有数不清的抱怨。还有一种是骑在墙头,左右观望,始终做不出选择。

  这两种结果,无论哪一种,都注定活得辛苦。辛苦在于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寻找一个完美答案,却始终不明白,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完美,无非是你要选择承担哪一种辛苦。

  勇敢舍弃该舍弃的,留下要舍命追求的。如此,得其所得,便是快乐。

  

  

  对我们来说,那些舒适圈很可能是综合考虑,经过千百次的磨炼,才发现是自己能做到最好的领域。盲目地跳出舒适圈,挑战一个自己可能完全不擅长的领域,这是说不上理性的。

  舒适圈可能是最适合你的圈。

  

  

  这几年,网络上有一个词叫“懂事崩”,指的是成年人的情绪崩溃无法随心所欲,不能当众示弱,不能影响工作和生活,只能在确保第二天能够休息的深夜里独自崩溃。很懂事,也很无奈。

  学会说不。对于不喜欢的事情,我们可以说不。该哭的时候哭,该笑的时候笑,只有充分地体会喜悦和悲伤,才有资格说人生是值得活的。

  学会求助。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忙,适时的求助,不仅不丢人,而且是一种懂得借力的智慧。

  学会表达。如果你不说出来,别人很有可能觉得主动帮你是一种冒犯,哪怕有想帮你的心,也不敢随意出手。

  成年人的世界,需要学习的不是“懂事崩”,而是善待自己。

  

  

  人生最重要的不过是五件事——健康、人际关系、热情、成长和奉献。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55749-1418702.html

上一篇: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学——阅读摘记
下一篇:钝感力——阅读摘记
收藏 IP: 1.202.186.*| 热度|

4 郑永军 杨卫东 梁洪泽 王成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19: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