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xiong86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xiong868

博文

通往物理统一之路的迷途与正道002 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已有 1925 次阅读 2018-7-26 16:1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从四重境界重新审视走过的统一之路

科学史上自所谓牛顿的统一了天上和地上的物理学以来,有各种各样的所谓的“统一”,而各种“统一”其实有着本质很不一样的内涵,但它们都是在某种程度上联系了表面看似不同而有本质联系的一些概念,让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全面。但这些不同的“统一”,有些“统一”相对更深刻,而有些“统一”相对表象,大家对“统一”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后面会看到不同的阶段所谓的统一,有的是指相互作用的统一,有的指所有基本粒子的统一,有的是不同理论表述的统一,有的是指基础概念上的本质统一,这一章我尝试从四重境界的视角重新审视人类走过的统一之路,梳理出整个统一之路的脉络。

而理解上面一章建立的四重境界理论才能更好地理解“统一理论为什么存在”“统一理论何以被人类这种普通的有限的生命发现”“统一理论就是相互作用的统一吗”“爱因斯坦所谓统一的真意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

统一之路的拼图游戏

我们会看到某种统一的规律,随着人类认知的深入,总有新的观察或现象超越原始理论框架,随即又有人引入了新的概念,这是一种“为学日益”,不断发现新东西的进步,当新与旧的矛盾深化并得以解决,这时就诞生了“为道日损”的深刻统一,这种新概念的诞生并最终与旧概念融汇,还不是简单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是类似拼图游戏,你手头的拼图尚未完成,你也不知道你缺少那些拼图,而你也经常会发现了新的现象是已有拼图里无法对应的,然后你突然发现新元素刚刚好适合某个空缺,你会兴奋于某个局部的完成,一角的轮廓足以让你惊艳不已,而这幅拼图全貌的美更是不敢去想象。

 

为学日益:“从XX到XX”

《老子》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前半句一直有些被误读。这两句话很好地说明了,我们得到底层的知识和高层的原理要采用完全不同的方法。

学的是那些纷繁各异的物理规律,当然这个学就是探索,向大自然学习。这个过程,大千世界,气象万千,是没有止境的,每天都可以学到新的知识。比如我们现在物理学弄懂了一些最简单的如机械运动,电磁运动等,而化学、生物、社会、思维等等复杂的运动还处于很无知的阶段,还需要积累很多很多的经验知识。这个层次的知识是越多越好,永远有新的现象被发现,这个是为学日益。

接下来我将采用两种标题,一种标题将是“从XX到XX”,这是一种新的概念的引入,会带来新的拼图元素,会使之前简单的图景更加复杂,但却是为更深层次的统一做准备的一种进步。

 

 

为道日损:“XX和XX的统一”

但道的领悟,却是一个不断剔除,不断抽象,不断升华,不断提炼的过程。从纷繁复杂的物理规律中,提取精华。这个层次的道,上帝创造世界的核心理念不会太多太杂,这种最普适的思想越精炼越好,越少越好,这个是为道日损。

以下的另一种标题是“XX和XX的统一”,用来介绍整个物理学史上重要的那些根本概念的整合,是一种对过去的、暂时的、非本质的概念的消除,这里头才是科学的质的飞跃,每一次统一都是人类认知的深刻与胜利。引入新的暂时的概念往往容易,如何消灭旧的非本质的概念反而是最困难。而当今科学的局面却是,无数人在一起努力把事情搞复杂,没人去搞懂最基本的概念。所以,今天的科学,越来越难懂了。爱因斯坦有一句话说得很好,"Any intelligent fool can make things bigger, more complex, and more violent。It takes a touch of genius—and a lot of courage—to move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而爱因斯坦是为数不多的达到“为道日损”的境界的物理学家。

尽管都是用“统一”这个词,但我会从四重境界的视角,这些“统一”的意义和重要性很不一样,我会逐个解释这种统一的本质是什么,以及在这种统一下的物理学全景如何。

统一之路就像是一个拼图游戏,一切都是为了通往更大更美丽更壮观的拼图全景。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9941-1126036.html

上一篇:通往物理统一之路的迷途与正道001
下一篇:通往物理统一之路的迷途与正道003 牛顿:天上和地上的统一
收藏 IP: 222.248.144.*| 热度|

1 姚远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0: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