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军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gyongjun

博文

漫话沉香(1):疯狂的“烂木头”

已有 3847 次阅读 2022-7-22 18:45 |个人分类:科研笔记|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7e90bfd48d193efb_n.jpg

梅全喜著,《沉香的研究与应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0年06月 


《沉香的研究与应用》读书笔记

有一种神秘的木头,号称“一寸木头一寸金”,价格炒得比黄金钻石还贵重,你知道它是什么吗?对,它就是沉香,一种被誉为“树中钻石,木中舍利”的烂木头。沉香是瑞香科(Thymelaeaceae)树木受伤后分泌的树脂成分,在树材木质部集结所形成的一种天然复合结构芯材。世界范围内瑞香科植物能结香的树种有许多,主要有沉香属(Aquilaria)和拟沉香属(Gyrinops)。我国《药典》中药材沉香的基源植物是白木香树(A. sinensis),又名土沉香,广泛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南方地区。

沉香的用途,粗略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药用沉香。沉香是一味非常名贵的中药材,沉香药材药理作用广泛,具有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胸腹胀闷疼痛、胃寒呕吐呃逆、肾虚气逆喘急,被历代医家组方配药时所广泛使用。其二是食用沉香。以沉香为食材,是一个非常小众的时尚消费。在当前大健康时代背景下,关于沉香食材健康养生功效的炒作,渐渐开始被带火了起来。其三是香薰用沉香。沉香位列“沉檀龙麝”四大名香之首,以沉香为原料制作的香熏类产品,是世界几大宗教仪式上通用的焚香圣品,其文化符号本身就带有浓郁的禅悟文化底蕴。无数的世间凡夫俗子,被沉香高雅的一缕香烟所迷倒。其四是沉香工艺品及收藏品。沉香自古就是雕刻工艺品中名贵的原料,不论是山水人物造型的大件作品,还是手串小挂件,每件都价格不菲,被文玩收藏圈人士视为珍宝。沉香类文玩制品,佩戴起来显得高端大气上档次,自带高贵气质,网上卖得一直挺火。特别是近年来,一些沉香工艺品和文玩产品,更是被炒到了惊人的天价。

综合分析上述沉香四个需求市场,药用沉香的年需求量数据网上查不到,估计不会太大。食用沉香是小众产品,市场需求量微乎其微。普通老百姓使用的香薰产品,大都是便宜的香制品,根本不含沉香成分。那些能玩得起高档沉香的所谓“香道”中人,只是一个小众群体,左右不了沉香市场。天价沉香的真正推手,应该是文玩和收藏品市场。“红木论吨卖,黄花梨按斤卖,沉香按克卖。”沉香被疯狂炒作,发端于二十一世纪初期。从2006年开始,沉香被一波一波地炒作,一直炒到今天,也没见有停歇的迹象。沉香的天价吸引了海量的社会游资,纷纷涌进沉香圈跟风炒作赚快钱。资本顺着沉香产业链条,一路追逐,从上游的文玩藏品,一直跟踪到下游的白木香树的种植。各路资本纷纷投巨资承包山地,在海南、两广、福建等地山区,跑马圈地漫山遍野种植白木香树。由于沉香价格暴涨,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始,白木香树遭受滥砍盗伐,导致天然白木香树林面积锐减,野生白木香老树极为罕见,白木香树被列为国家保护二级濒危树种。承包山地种植白木香林,符合国家相关政策,没有什么政策上的阻碍,因而被大面积种植推广。有数据报道,截止2021年国内沉香人工林的种植面积已达100多万亩,其中广东60万亩,广西20万亩,海南14万亩,云南10万亩,福建3万亩。资料介绍说,每亩山地可栽植白木香树约200株。保守估算,目前国内白木香树的森林储量2亿多棵了,但是大规模种植白木香树的造林运动,仍然如火如荼,每年仍以100万株的速度在持续增长。国内有关科研机构研发的白木香树人工结香技术已十分成熟。据资料介绍说种植五年树龄的白木香树,经人工结香技术处理后,三年后便可取香,每棵白木香树可获取500-1500克沉香。如此算来,国内沉香产能至少有3亿多公斤了。这储量3亿多公斤的天价沉香,虽然只是一个估算数据,未必准确,但也有其科学性、合理性。我们不妨把脑洞开得再大一点,假设有一天,这些沉香突然被商家从山林里取香出来,一起抛售套现的话,“天价”沉香恐怕变白菜价了吧。

相关博文:

白木香果实中的化学成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7607-1348394.html

上一篇:山坡上的余甘子树
下一篇:漫话沉香(2):木之病,取香于人
收藏 IP: 120.230.19.*| 热度|

21 农绍庄 郭战胜 许培扬 李宏翰 杨正瓴 杨学祥 徐长庆 尤明庆 李学宽 孙颉 贾玉玺 范振英 刘全慧 吕秀齐 宁利中 张晓良 王启云 王安良 黄河宁 周少祥 杜占池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0: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