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3-IBM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iaoqiao1980 努力揭开更多原子核的秘密

博文

论道(3):道和辩证

已有 3866 次阅读 2008-8-29 11:04 |个人分类:我思故我在

认识之外的静止和运动的关系是我们的认识中最关键的一部分,并且认识之内也含有静止和运动的关系。这一点是很多人都不了解的,也是没有注意到的。从静止的角度来看静止,这是我们对天与地的最初的认识,从静止的角度来看运动,于是我们有了“天有常”的感悟,从运动的角度来看静止是精神错乱,从运动的角度来看运动虽是至理,却犹显困难。古人对外界的感悟便体现在了“宇宙”一词之中,宇是常说的空间,宙是常说的时间。空间无边无际,时间无始无终,运动恒常。而我们的认识不过是运动的一瞬的反应。过去是存在的么?未来是可知的么?这两个问题是智慧的根本,回答却非常的困难。

认识之内是一个世界,认识之外也是一个世界。但两个世界的本性却不相同。认识之内的世界不过是认识之外的世界的一部分,但是认识之外的世界却只能通过认识之内的世界来反证。这是困惑的根源,也是问题的根源。所以任何对于世界本性的认识都是一种公理性的称述,而不应该被看成真理的体现。

如何思考问题,恐怕是人类自身最重要的问题。这是我们对于认识的反观。认识到世界的种种都是对立两面的体现并不断转化是中国哲学的根本。《易经》一书说的就是变化之道,并且是对立两面的变化。老子在《道德经》里把这种认识发挥到了极致,最终统合了辩证的理念,无论是认识之外还是认识之内都是这种辩证的体现。虽然老子的辩证观没有马克思的辩证观彻底,毕竟没有近代科学的辅证,很多问题在老子那个年代是分不清楚看不明白的,但是老子的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不仅论述了辩证的普遍性,他更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这个世界上有比辩证的普遍性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道”,辩证的双发虽然互为存在的前提,但是两者并不是等权的,有一方比另一方更加根本。“道”不是辩证,但是可由辩证来感悟。这是老子对世界哲学最重大的贡献,也是马克思哲学中根本就没有的东西,也是中国文化的根本之一,另外一个根本是孔子的“仁”。但可惜这样的理念绝不是一般的人能感悟的,所以对于他们的理解很多都是曲解的。

道是辩证的根本,辩证是道的体现。这两者的关系直到今天依然是一种意境,而不是一种可以被简单逻辑化的学说。马克思的物质观是建立在近代科学的基础之上的,是对万物考察得到的一般性的结论。所以物质的概念和道德的概念是根本不同,追究道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是一种愚蠢的事情,也说明那个人根本就无法领悟道的存在。

在近代科学还没有产生和发展之前,人类的世界是没有规律这个概念的。虽然我们能够感悟“天恒有常”,但是这里的常根本不是近代科学的规律,不过是一种习惯的东西。在许多今天的人,在不了解科学的基础上却大谈道是一种客观规律就很让人不解了。辩证和科学即使在今天,依然没有看到二者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上文说了老子对尹喜解释道是什么,但是他还没有直接说道是什么。他告诉尹喜,要感悟道的存在,需要从无和有这两个根本的对立面中来窥视才行,二者的关系和转化是领悟大道各种玄妙的唯一法门。尹喜似有所悟,但依然没有把握重点,于是他继续请教老子:“那么这两者的关系又是如何体现的呢?”老子很高兴,这样的学生真有悟性,于是他接着说:“上古的时候,我们的先贤就已经注意到了对立的两面是相互存在和相互转化的。我们平常所说的变化,就是某种对立面的转化罢了。而所有的对立面的根本就是无和有的对立和转化也是二者的体现啊。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世上所有人都知道美,我们所以能感受到美是因为和丑来对比,都知道善,感受到善是因为和恶来对比。没有丑就不会有美,没有恶就不会有善。有美就是因为有丑,有善就是因为有恶。因此世间万物的存在状态都是相对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都是以对方为存在前提的,都是相对的,这个道理在哪里都是这样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701-36606.html

上一篇:论道(2):本原之争
下一篇:论道(5):聪明反被聪明误
收藏 IP: .*| 热度|

1 张星元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9 18: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