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3-IBM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iaoqiao1980 努力揭开更多原子核的秘密

博文

科学评价应当回归科学史

已有 1354 次阅读 2023-9-6 19:37 |个人分类:个人建议|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每一段科学发展,都是一段奇异美妙的故事。之所以奇异,是因为这个世界的存在方式不可思议,很难被我们的经验所描述。而美妙,是整个发现的过程,体现了真、善、美的意义。在科学中没有重复的故事,每一个突破,似乎都非常不同,这体现了科学研究的独特性。

   科学改变了我们的世界,成为这个世界的主题,这是一个基本的判断。随着科学的进步,所带来的技术进步也超乎想象,不断地改变整个世界。在过去的五十年,科学发展的速度更是超乎想象。但是令人尴尬的结果却是,虽然做科学研究的人多了,但是科学的重大进展却明显的减少了。

   特别是在基本概念层次上的进展,越来越少。很显然,在任何一个领域,让人困惑的问题都有很多。哪怕是发展几百年的基础物理学也是被各种问题萦绕,但是绕来绕去,虽然发表了比五十年前多得多的文章,但是真正的进步却反而变少了。

   很显然,过去五十年,大量的研究者的进入,大量的文章发表,大量的新出现的期刊,导致整个科学的发展模式出现了变化,而这种变化似乎不利于科学自身真正的进步。

   这一点已经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因为这从科学史中似乎特别明显。在以前,虽然进行科学研究的人少,那个时候技术的进步也没有今天这么方便,但是科学的进步似乎非常显著。而这到了过去技术突飞猛进的时候,反而导致科学没有像以前那样发展的迅速。科学的停滞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方面发表的文章越来越多,一方面真正的进展却越来越少,这是一场真正的危机。

   这里边存在一个严重的冲突。一是科学的发展自然是已经达到了一个瓶颈期。有些人说科学已经终结,这肯定是胡扯。但是科学的确已经深入到了难以想象的细微之处。即使是一个小的研究领域,可能都已经非常深入。有些领域,比如基础物理学,实际上已经达到难以理解的玄奥境界,看着都挺对,一想好像都有问题。很多方面,看起来更像是数学堆砌起来的虚妄。

   但是科学是人做的。科学有两种发展模式,一是基础方面的变革,一个是一个领域的跟进,这在以前似乎没有太大的冲突。但是到了今天,已经引起了严重的挤兑现象。由于进来的人太多,而且只是从文章来看学问,所以很少有人愿意进入到没有人进入的领域。

   这里边的关键,就是科学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复杂玄奥的地步。一个人研究一个很少有人进入的方向,可以说危机丛丛,很有可能就是什么都做不出来,反而给自己的一生搭进去。比如物理学,很多领域晦涩难懂,就是很多人做可能也会出现问题,比如超弦领域,许多人说这个方向可能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

   这是难以想象的。在今天的这个时代,我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研究经验,如果还能出现错误,这是的确让人尴尬的。但是看起来好像没有办法。做科学研究的人肯定是非常聪明的,但是这些问题都实在是太难了,一不小心就走错了。

   所以,就是极其聪明的人都可能走错路。所以这就导致了科学研究的恶性循环,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热点,因为可以有东西做,大量的研究者就好像蝗虫过境一般,只能看到眼前的绿草,无法看到远方。而一心做创新研究的人,很可能最后落个一无所有的结果。而能有勇气进入无人之境的,肯定都是聪明非同一般的人,所以更是选择难上加难。

   做基础研究是需要牺牲精神的,在今天更是如此。而这一点被很多忽略了。

   而由于大多数人都选择追求热点,导致评价标准也随之而变,不再从整个科学发展的角度来进行评价,不再从科学作为一个故事的完整性来进行评价,不再从科学史的发展来进行评价。这些更加加剧了科学研究追求热点的效应。对于一群老母鸡来说,它们的评价标准肯定是看谁下的鸡蛋更多,而不会考虑如何像雄鹰一般飞向高空。

   艰深的领域没有人踏足,就是愿意的人也可能什么都得不到,自然也就无法推动科学真正的进步。

   从科学史能看出来,科学的进步,就是推翻现有的观点和结论,就是科学家否定前人和自己的过程。 而这肯定太难了。若果一个领域,一堆的人都在做,很难出现这样的情况。如果一个领域,研究的人很少,如果能力不足很可能也一无所有。

   所以,我们需要学会讲故事,讲今天正在发生的故事,讲每个人做的研究对于这个研究领域的推动究竟在哪里,这些进步是否是故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果仅仅是看文章的数量,看是否发表在影响因子高的杂志上,那么我们就必然会错过最为关键的情节,因为这可能是无法出现在杂志上,而只会出现在故事中。

   科学的进步是完整的,需要最聪明的人,集中精力,耗费一生,也许才会取得突破。我们应该把最为崇高的敬意给这些真正取得进步的人。科学的评价如果不能回归科学史,只在最低廉的价位上徘徊,恐怕科学的进步终将成为水中之月。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1701-1401736.html

上一篇: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下一篇:奥本海默最伟大的贡献
收藏 IP: 111.27.170.*| 热度|

17 杨正瓴 武夷山 高友鹤 李文靖 刘永红 晏成和 孙颉 郑永军 崔锦华 史晓雷 王成玉 尤明庆 高宏 宁利中 姚远 窦华书 檀成龙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06: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